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沉思爱恋。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红笺是美女亲手制作,专门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
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漏是古时候计时的一种器具,不过用到古诗词中,为了美观,常被叫做玉漏、银漏、春漏、寒漏,等等。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以“玉漏”表达长夜漫漫、时空横亘的无奈之情,时间是相思最大的敌人,纳兰大概在这首词中是想表达自己爱着一个人,却无法接近。在接下来一句“梦里寒花隔玉箫”中,揭晓了纳兰感慨时光的缘由。
“玉箫”并非是指乐器,而是一个典故,是一个人名,宋词里有“算玉箫、犹逢韦郎”,玉箫和韦郎并称,讲的是一段郎情妾意的凄美爱情。玉箫是唐代韦皋的侍女,二人日久生情,定下终生。后来韦皋因事离开,和玉箫约定:少则五年,多则七年,一定会回来将玉箫接走,却没料到他一走之后便杳无音信。苦等了七年的玉箫想着情郎是不会回来了,便绝食而死,为这段无疾而终的情感殉葬。旁人可怜这个女子,便将韦皋留下的玉指环戴在了玉箫的中指上,然后下葬,在玉箫死后不久,当了大官的韦皋回来了,看到玉箫的坟墓,他十分悲痛。其情感动了一位方士,施法术让玉箫的魂魄重新投胎,二十年后,一名女子来找韦皋,看她的中指,隐隐有一个环形的凸起,正是当年那个玉指环的形状。这名女子便做了韦皋的侍妾,弥补了上辈子的遗憾。
这个故事从此也令“玉箫”这个词成为了情人誓言的典故,在纳兰这首词里,“玉箫”一词为心头所思念的情人。而“寒花”又为何物?
顾名思义,就是寒冷季节里开放的花,寒冷季节开放的花有梅花、菊花,纳兰在这里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根据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知晓,纳兰是在思念一位女子,这女子必然是他所钟爱的人,此刻他们距离两地,纳兰在梦中想要与她相见,但梦境毕竟不是现实,所以,就算再怎么思念,二人还是无法牵手相望。
所以,纳兰所谓的“寒花”大概也不过是借了一个“寒”字,来表达内心凄冷的感觉吧?下片不再写心情,转而写窗外的景色,既然无法入睡,那干脆看着外面的景色,来缓解内心的惆怅吧!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雨后的夜景,树木萧萧,好比自己的心情,无奈之中透着几分茫然。最后结尾“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呼应了开篇的那一句“拨灯书尽红笺也”,也算是一种心意的表达,希望能够凡事完满结束。
要交代一下的是,“分付秋潮”中的“秋潮”是有来历的,秋潮的意象表示:有信。潮水涨落是有一定时期和规律的。人们便将潮水涨落的时期定为约定之期限,在潮水涨落几番之后,要回来的人便要如约回归。
这是诗词中的一个主要意象,诸如唐诗名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秋潮”在这里也是如此意境,上片一开始便是说词人正在写信,在词的结尾,词人写的这句“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便是说信要寄出去了。要将信托付给秋潮,告诉那个收信的人,自己的心意是怎样的。
整首词全是词人的比喻和典故,基本上没有真实场景的出现,但通读全词,每一句都是浑然天成,与下一句连接得十分巧妙。一首爱情小词能够写到如此的境界,纳兰的手笔,不愧为才子之法。
注释:
①红笺: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或做名片等。
②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玉箫:人名。传说唐韦皋未仕时,寓江夏姜使君门馆,与侍婢玉箫有情,约为夫妇。韦归省,愆期不至,箫绝食而卒,玉箫转世,终为韦侍妾。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三,多借指姬妾。后人以此为情人订盟之典。亦称玉箫侣约。
③双鱼:指书信。谢桥:这里指情人所居之处。
采桑子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①,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②。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两种,一是怀友之作,纳兰是极重友情的人,他的座师徐乾学之弟徐元文在《挽诗》中对他赞美道:“子之亲师,服善不倦。子之求友,照古有烂。寒暑则移,金石无变。非俗是循,繁义是恋。”
这番赞美绝非虚假奉承之意,纳兰之友确是“在贵不骄,处富能贫”。纳兰喜欢交朋友,他也善于交朋友,在纳兰短暂的一生中,他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词中所写的“结遍兰襟”,并不是夸张的修饰之语。
而纳兰本人也正因为爱交友,善交友,体现出了他性格中多情、重情义的一面。不过,重情又往往成了他的负担。正如词中所写,“近来怕说当时事”,在而今的事实人非面前,纳兰害怕回忆起往昔美好的一切。他将头埋进沙子里,犹如鸵鸟一般,自欺欺人地躲避着一切。但他终是无法逃脱的。
纳兰在词中感伤:明月如果有感情,一定会笑我,笑我到现在都春心未结,独自在这春色中徘徊沉吟。最近很怕说起当年的那些往事,当时高朋满座,彼此惺惺相惜。如今月夜幽独寂寞,只有在梦里寻找往日的美好时光!
他希望不美好的尽快过去,往日的朋友依然能够惺惺相惜,如同他在词中所写的最后一句一样:“梦里云归何处寻?”这一切都仿佛梦一样,难以寻觅,难道,真的只有在云归深处,才能找到当日的美好?
还有一说是,这首词时纳兰为沈宛而写,当日纳兰娶江南艺妓沈宛为妾侍,后来因为家庭的压力,二人被迫分离。这首词就是纳兰在离别之后,思念沈宛的佳作。
纳兰曾在一方闲章里刻有“自伤多情”四字,可见他自己也在为自己的多情而苦恼,在纳兰看来,就连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也在嘲笑他的多情,嘲笑他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却暗自苦恼,不解风情。
这首《采桑子》做得非常细腻,上片写出纳兰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时还烘托出纳兰怅然若失的心态。“辜负”“闲行”“独自”从这些词语中,能够体会到纳兰内心的寂寞和无聊,只有自己吟唱自己的孤独,因为他人无人能懂。
而到了下片的时候,他便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沉郁的心情,首先是害怕回首往昔,他害怕提起当日的事情。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一切过去的都将不再重来,纳兰面对的回忆不过是空城一座,而他自己,只有在城外兴叹。
这也就是为何纳兰会在月光下愁苦,在灯光下,午夜梦回,依然能够温习往日的岁月。不论这首词是纳兰做给朋友的,还是沈宛的。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慨,细腻单纯,干净得几乎透明。
注释:
①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或情怀。
②兰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己之友。《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襟,连襟,彼此心连心。
采桑子
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纳兰虽为男子,却有一种独属于女儿家的细腻心思,所以他写的词才能够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单看纳兰那些闺中词,就可以想象得出,这个男人的心思有多么独到。所以说,纳兰爱人,必然爱得仔细温柔,一颦一笑,他都爱得刻入心扉,这首小词是写女子闺中的神态,但也可以理解为是纳兰为心爱女子所写的爱情词。
夜来凉生,露气浸润了琴瑟,露珠滴在了花梢上。帘外疏影摇摇,原来是小燕子乘着微微细风飞上了柳枝。对镜理妆,自怜自伤,镜匣频开频掩。倦于梳妆,连香粉都懒得调匀。清晨醒来,想起昨夜美梦成空,怎不叫人伤情,不觉泪水就如潮般袭来。
更深露重,夜空寂寥,夜色最是让人神伤的。是谁家的小女子,神色清冷地斜倚闺房中,眉目紧锁,为的是情,还是恨?
整首词有种小资的情调。其实在《饮水词》中,某些爱情词的意境迷离,虽然有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人说不清楚这词到底是写给谁的,但词总是妙句迭出,引人深思,不论这首词时写给少年时期的恋人,还是过早离世的妻子,或者是未能携手的知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赏词的时候,能够从中读出别样的味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爱虽深,却是只能追忆,李商隐的诗将情爱之痛刻画得恰到好处。而在纳兰的这首《采桑子》中,词旨的风格更是鲜明亮烈,朦胧中的暧昧让人心生暖暖的情愫。
比起李商隐来,纳兰的怅然若失更胜一筹,更有现实的痛楚。“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直接铺陈,这是纳兰词的一个特点,“凉”“露气”“花梢”,这些词织成了一个梦幻般的梦境。在清冷的夜色下,露气沾湿了花蕊,也浸润了琴弦,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将女儿家细腻的心思展露无疑。
限于篇幅,词总是充满想象的叙述,若干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组合,便能够营造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在这里,纳兰将这种功力运用到了极致。女儿家细腻地发现露水低落花蕊之上,而后又注意到帘影重重,门外的柳条在风中摇摆,小燕子停在上面,自顾嬉戏。
这真是好一幅春景图,既将春夜的景象写出,又融入了女儿家羞涩的心思。如梦醒时分的时刻,抬头望月般的惘然,世间的情爱之事总是这样,相爱时并不觉得可贵,但分开后一定会觉得痛心。
菩萨蛮寄顾梁汾苕中①
知君此际情萧索②,黄芦苦竹孤舟泊③。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④。
柁楼今夕梦⑤,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⑥,钱塘江上潮。细看古来情缘,这缘分千百种,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是一种,霸王别姬的生死情缘是一种,嵇康与山涛的挚友决裂是一种,甄妃与曹植的相思相望不相亲是一种,秦叔宝与朋友的两肋插刀是一种。
古人形容知己,用高山流水以喻之。纳兰一生重情,也重知音。纳兰的知己之求,一种神交于千里的相知相悯。顾贞观则是纳兰此生不得不提的知己挚友。中国文化中的知己之情,往往体现于患难之时,离别之际。此词作于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亲丁忧之时。纳兰全词词眼即在一个“知”字。无此“知”何以纳兰仿佛随顾贞观一路同行?无此“知”,何以字字写景,却句句入情呢?“知君此际情萧索”,纳兰与顾贞观的交契之深,便在这一句——“我知你”。最最平易的一句,却最是显得难得,可贵……“黄芦苦竹孤舟泊”一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一语双关,既是写顾贞观于孤舟之景,亦有暗指他同白居易一样是千古的伤心人,如《琵琶行》中所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转笔一写“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此句:“画景”明明是纳兰所幻想的景物,却最是真实可信,最是云淡风轻。那是一幅淡泊明朗的风景,祥和安宁的停泊之所。名为写景,却是在以安宁的景物安抚挚友的情绪。在你失意的时候,却可停泊在此温柔宁静之所。这一番平抚挚友的心意是不言自明的。
纳兰全词以所幻想之景入句,然而所包含的一路相随慰藉之情,却是在字里行间流动的华彩。“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柁楼乃船尾舵工庇身之楼。今夕夜里,我身处柁楼之中,我就是那舵工,为你掌舵护航,为你送走这春季寒冷的风。这一具有幻境色彩的叙述之下,不言而喻的深情便是:你我知己,一旦倾心认可,便为你千寻万顾……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意谓梁汾归去心切,得享和美的家庭快乐和安闲隐居钱塘江畔的生活。直为,犹言只为。画眉桥,梁汾有咏六桥之自度曲《踏莎美人》,谓自删后所留“其二”中有句云:“双鱼好记夜来潮,此信拆看,应傍画眉桥。”自注:“桥在平望,俗传画眉鸟过其下即不能巧啭,舟人至此,必携以登陆云。”
但平望在湖州东北,并不与苕溪相通,而此处却用了画眉桥,则其暗含用汉张敞为妻画眉之故事,喻其家庭美满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其中那风趣的宽解和祝愿,却是让人感到朋友之间那肆意而轻松的相互打趣。然而心愿却是美好而纯净的,心意是坚定而明确的,念出来,亦是掷地有声的——“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有什么比得上那即将到来的宁静生活呢?过去的终会过去,大悲过后,终究是那一片祥和宁静之所,犹如那水村鱼市,犹如那孤舟夜泊,犹如那钱塘江上。
《饮水词》中的唱和之作,常常与顾贞观有关。纳兰对友情的标准与真挚,对此的执着与追求,是一种心灵的相契。可见此词虽是幻想而写,却如此亲切,如此真实。没有心灵的相同,又怎能做到这样的心相知,就如纳兰在《金缕曲·寄梁汾》中写的:“一日心期千劫在。”这也体现了纳兰与友人相交于“慧业”,慧业是佛教的词汇,意为灵魂方面的事业。他确定地告诉梁汾,我们的心灵与我们所追求的是一样的,不可分割的。既有神交,也有事业。因为我们的灵魂在一起,我们的追求是一致的,我懂你的心意,也明白你的心绪,就如你明白我此词所赠与你时,所表达的慰藉与祝福。求取知音,珍惜知音,那种精神相伴的快乐和恬然,到头来还是只有一个“知”字。“知君此际情萧索”,再回头细细读来,那是恍若叹息的庄重。
就是这一种清澈干净、不舍不弃的千秋情怀;以性命相托,寄身于自然天地的文化内质,成为了文海之中泛着光芒的恒久宝藏。
注释:
①梁汾:顾贞观,字华峰(一作“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十一年举人,着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苕中:一名苕水,有二源,一曰东苕,出浙江天目山之阳,东流经临安、余杭、杭县,又东北经德清县为余石溪,北至吴兴县为霅溪,一曰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县,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吴兴县城中,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入于太湖,相传夹岸多苕花,秋时飘散水上如飞雪,故名。顾梁汾南归后曾寓居苏州此地。
②萧索:萧条,凄凉。
③黄芦:落叶灌木,叶子秋季变红。苦竹:又名伞柄竹,笋有苦味,不能食用。
④水村:水边的村落。鱼市:卖鱼的市场。
⑤柁楼: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舱室。因高起如楼,故称,这里借指乘船之人。
⑥画眉:指汉张敞为妻子画眉之故事,喻夫妻和美。
忆江南
昏鸦尽①,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②,轻风吹到胆瓶梅③。心字已成灰④。彤云密布的冬日黄昏,隐约一只瘦小的乌鸦,越飞越远,身影也越来越小,直到融进在那一望无垠、萧瑟的旷野尽头。旷野中,是谁惆怅无尽,若有所思?天宇间,是谁独立寒秋,无言有思?又何事令她难更思量?又何人令她爱恨交加?罢了罢了,“往事休堪惆怅,前欢休要思量”,罢了罢了,“人心情绪自无端,莫思量,休退悔”。
熏香如心,飘起袅袅的青烟,暖香熏透她的闺阁;急雪翻飞,缕缕纷纷,柳絮因风吹般地飘飞而起。雪白色的胆瓶中刚插上的梅花,冬风吹近暖暖的闺房,化作清风,卷起阵阵幽香。这本闲极雅极的适意景致,奈何她的心中竟如何也卷不起一丝快乐的涟漪。冬风益发强劲,心形的盘香燃烧殆尽,地上只留下一道心形的香灰。周体转凉,心中凄凉寂寞,次第已如燃尽的熏香一般,化成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