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无论如何,对人类群体都是个悲剧。尤其当自杀者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就更让人扼腕长叹。这给死者的亲人、朋友带来无尽的痛苦,给社会带来黯淡、紧张。这是对生命、对人生的彻底否定,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社会的一种失败。
某高考落榜男生,因为自觉对不起家长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内心万分压抑和痛苦,也不敢出门见同学和朋友,自责自罪,悄悄地死过三次。第一次用两根铁钉去插入电源插座,不料仅麻了一下被打回来;第二次在睡前用刀片割了手腕就睡下,本想第一天就悄悄离开人间,可没有割准部位:第三次积了几十片安眠药一次服下,被父母发现送进医院抢救,幸免一死。
中学阶段,由于学生面临着自身成长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如学习,交往、升学就业等,也由于现代化进程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冲击,加上他们的心理还很不成熟,情绪上的波动特别激烈。一旦当他们遭遇挫折,需要承受各种烦恼、忧伤、未知事物时,就可能会冒出死的念头。案例中的男生就是因为承受不了高考升学的失利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并以身试之的。据有关方面统计,学生的自杀率已占整个自杀人群的25%左右,而又以中学生居多,大学生次之。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精神认识方面
通常,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认为死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们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悲剧的产生。
2.情绪、情感方面
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经常是在情绪突发的情况下轻率地自杀,极具偶发性,自杀前一般无明显迹象。他们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隔断了与亲人和朋友的感情。
3.意志和动机的斗争
青少年自杀者在生与死的欲望过程中,只有死的欲望战胜了求生的欲望,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4.性格类型
虽然性格类型并不决定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但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格类型又有一定的关系。应该说内向型影响自杀的因素是较为明显的。
5.青少年自杀的感染性
有一种自杀叫集体性自杀。在这类事件中,往往有的人本来就存在自杀意图,而有的人本来没有自杀念头,在别人的自杀意图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自杀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感染性、从众性。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着手预防和纠正也是复杂的过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更需要青少年个人增强“免疫力”,提高对付挫折的耐受力,通过有效的心理调试来消除自杀心理。
1.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适当地调节自己的志向,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这样容易调整情绪。
2.学会大度达观,保持平衡心理。有意让自己受一些磨炼,而不是任何事情都由父母、老师来遮风挡雨,为人处世要“拿得起、放得下、钻得进、出得来、收得拢、放得开”,不要斤斤计较。
3.善于积极转移,努力寻求美好的一面。往往你从绝望中寻找到生命的阳光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很可爱的。
4.发掘内在潜力,积聚强大的心理代偿能力。视觉失明,听觉代偿;两手致残,双足代偿……正如心理学上的“拿破仑情愫”或“矮人综合征”一样。通过自我补偿机制,发展成为能力卓越、事业兴盛的,大有人在。
5.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广泛的朋友圈子,能让你有倾吐内心积压的苦闷和痛苦的对象,缓冲自己的压力。朋友的鼓励和真挚的友情带来的欢乐会让人鼓起生活的风帆。
6.融入到集体中,不要孤立自己。
为什么我总在关键场合“掉链子”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平时学习特别好,但一到关键考试或关键场合就“掉链子”而把事情搞砸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怪事?为什么越在重大事情面前,就有人会越粗心大意或发生意外呢?
诚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擅长多项体育项目,尤其是长跑。按道理,他在各种运动会上,都是为班里争得荣誉的种子选手。可是,每次开大小运动会,诚总是会大病一场,不是重感冒,就是拉肚子,总之,结果就是无法参加运动会。
也许我们会为诚的这种情况感到遗憾,但是有没有想过他自己愿意这样吗?你可能会说,谁会希望在这种时候出差错呢?除非他是白痴。一两次生病等原因或许会成为人们偶尔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但经常这样,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一种心理疾病了。的确,在这些“意外”背后,往往隐藏着人们的一些微妙而奇特的心理,这其实就是人们害怕自己失败的心理。试想,如果你信心百倍地去参加考试,结果却考砸了,你会怎样看自己呢?别人又会怎样看你呢?而你为了给自己台阶下,必然不想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会寻找其他的偶然的、客观的因素;或者你对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很大把握,怕辜负了他人对你的高期望值,变相借机躲避。这样,你也许就会在潜意识里故意给自己制造一些“障碍”和“难关”,就像诚一样,故意在快要比赛时生病,最后即使自己失败了,也可以顺水推舟,把失败归结于“意外”造成的,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免受“怀疑”和“考验”。
再举个例子,一些人明明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却偏偏要把这件事情拖了又拖,直到最后只给自己剩下一点点时间,很仓促、很匆忙地把事情完成。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完成的任务质量低。这其实也是人们害怕失败、害怕自己能力受到怀疑和挑战的心理在作怪。如果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只能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够;如果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得到同样的结果,就有理由把过错归到时间上。
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合理化防御机制”。也就是说,人们会在潜意识里把一切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不符合内心期望的想法都通过一些巧妙的掩饰,把它们推卸到其他事情上去。比如,为了回避因自己的失败而致使自己的能力受到怀疑,让自己的失败“合理化”,人们制造出各种“状况”、“意外”,让自己可以理所当然地把失败归结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因素。这样,就避免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诚之所以每次运动会都生病,可见他内心实际上对自己的表现没有信心,但鉴于平时的出色,为了不让同学老师笑话,才会在潜意识中暗示自己能够避开,也就真的生病了。要知道,在心理学中,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但是我们应看到,虽然这种“合理化防御机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保留尊严,但是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怪圈。而且一味用这种方式逃避现实,逃避失败,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消极行为,它甚至会让人对这种逃避产生依赖。这不但影响自己真实能力的发挥和表现,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往往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逃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故意”制造的,因此,旁人在多次发现这种状况后,应明确地向其指出,让他们了解这种行为的实质,他们才会跳出这个怪圈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