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十二帝
2656200000010

第10章 文武兼备的创业之君——清太宗皇太极(1)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属相:龙(1592年)

年号:天聪,崇德

在位:1626~1643年

享年:52岁(1592~1643年)

庙号:太宗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陵寝:昭陵(沈阳北陵)

配偶:16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子女:11子,14女

继位人:福临(顺治)

帝王小传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封和硕贝勒,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又被称为四贝勒。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九月,皇太极即位,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定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皇太极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即位不到10年,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太宗皇太极逝于寝宫清宁宫,后葬于昭陵(今沈阳北陵),享年52岁,在位17年。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宿愿。

青史语录

“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清史稿·太宗本纪》

“观诸本朝,能军者无出太祖之右者,其次则太宗耳。”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烽火中成长的王子

皇太极(1592~1643年),全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努尔哈赤基本削平建州各部,统一大业初具规模,这时他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这就是皇太极之母叶赫纳喇氏。叶赫纳喇氏是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仰加奴)之女。杨吉努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称这是天生的“佳偶”。14岁的叶赫纳喇氏前来那天,努尔哈赤本人率领诸贝勒、大臣前往迎接,然后在费阿拉城里努尔哈赤的住处举行盛大宴会。当时努尔哈赤有众多妻子和儿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衮代。但叶赫纳喇氏聪明伶俐,待人宽厚,从不干预政事,把全部精力用在侍奉努尔哈赤身上,因此最得努尔哈赤的欢心。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叶赫纳喇氏生了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诸子中,皇太极排行第八。他的兄弟有褚英、代善、阿拜、汤古岱、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等人,年长的比他大10余岁,年幼的也比他只小三四岁。皇太极本人生来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凡接触到的事,“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努尔哈赤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军国事务之余,便常常与叶赫纳喇氏母子共享天伦之乐。

在父兄努尔哈赤、褚英、代善等奋战沙场,长年累月驰驱在外的情况下,年方7岁的皇太极接受父亲的命令,主持一切家政,干得很出色。举凡日常家务,钱财收支,送往迎来,大事小情,不管头绪如何繁多,事情如何细碎,皇太极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置得当。

万历三十一年秋,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仅29岁的叶赫纳喇氏突然得重病而死。努尔哈赤日夜痛哭不止,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从此,年方12岁的皇太极在父亲的教导关怀下,迅速成长起来。满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着称,皇太极向他父亲学习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皇太极当了皇帝以后,曾回忆这段生活时说:“从前我们小的时候,听到第二天要出去打猎,个个欢腾雀跃,事先就调鹰蹴球,如不让去,哭着向太祖请求批准……那时仆从很少,人人各自牧马披鞍,劈柴做饭,即使这样艰苦,也乐于跟着为主效力,国家之有今日兴隆正是这种努力奋斗的结果。”

皇太极受父亲思想和作风的熏陶,像努尔哈赤那样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意志顽强,体格健壮。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不敢问津,就是一个壮士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运用自如。

皇太极在参加作战和协助努尔哈赤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显露了头角。据文献所载,皇太极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参加了大规模的行军作战。那年乌拉首领布占泰背信弃义,干了一系列掠夺屯寨等罪恶勾当,引得努尔哈赤大怒,发兵往讨,皇太极随军出征。九月二十二日大军起程,二十九日抵乌拉部,与乌拉兵相峙三天。努尔哈赤所部四出焚毁粮草,乌拉兵白天出城对垒,夜里入城固守。皇太极与其兄莽古尔泰急不可耐,想立即过河进攻。

努尔哈赤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还以“砍伐大树”为例,告诫他们对于势均力敌的敌人,用兵不能急躁,而应采取逐步削弱敌人的方式。于是他们毁掉了乌拉的一些城寨,第二年乌拉被灭。“伐大树”之说,对皇太极后来与明朝作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以后,经过30多年的征战,势力大增,同时也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长子褚英一直是努尔哈赤心目中继位的第一人选,但褚英后来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错事,他逼迫弟弟们对天发誓,誓词要求,长兄如何说,兄弟们即如何办,有什么话,也不要告诉父亲!褚英还提出,父亲死后,要把父亲分给弟弟们的财产重新分配,凡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弟弟、大臣,他作了汗以后统统杀掉。皇太极等人毅然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褚英两年后死去。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信赖。万历四十三年,军政合一的八旗建制确立后,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58岁时,群臣为他举行了庄严隆重的上尊号仪式。此前,皇太极等诸贝勒、大臣们开会议论并一致赞成说:我国没有汗时,忧苦极多,蒙天保佑,为使人民安生乐业,给降下一位汗,我们应给抚育贫苦人民、恩养贤能、应天而生的汗奉上尊号。生日当天,他们为努尔哈赤上尊号“覆育列国英明汗”,建国称金,也叫大金或后金,年号天命。现辽宁新宾县老城村为当时的都城赫图阿拉,迄今还有“尊号台”的遗址,俗称“金銮殿”。从此在东北大地诞生了一个和明朝对立的国家政权。

后金建立伊始,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身边参与重大决策,他被称为和硕贝勒,是八旗的旗主之一,同其他的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努尔哈赤共有子侄数十人,天命之初为首的和硕贝勒共有四人,依年齿次序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这说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

在后金所从事的主要战争活动中,皇太极献智献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下定决心要对明朝发动进攻,但是具体怎样行动,却议而未决。在欢庆努尔哈赤60大寿的宴席中,皇太极献上一计。他说,抚顺是我们出入之处,必先取得它。听说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守城游击李永芳要大开马市。这时边备一定松弛,机会难得。我们可以先派50人扮作马商,分成五伙,驱赶马匹,入城为市。接着我即率5000兵夜行至城下,向里发炮,内外夹击,抚顺可得,他处不战自下。努尔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征明,结果大获胜利,成功攻占抚顺。在接下来的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凭借着智勇一连数胜:进攻吉林崖,明主将杜松惨死;攻打斡珲鄂谟,明游击龚念遂殁于阵中;他与代善追击明监军康应乾于富察,明军溃败,朝鲜军元帅姜弘立投降。可以说,皇太极为赢得此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发动了辽沈大战,皇太极是这次大战的策划者之一和冲锋陷阵的前线指挥官。三月初十,后金倾国出兵,十二日兵临沈阳城下,明总兵贺世贤出城抵御被战败,十三日后金占领沈阳。明援辽总兵童仲揆、陈策及周敦吉等继与后金兵大战浑河。

皇太极奋勇参战。后金的将领雅松遥望明兵,胆怯而退,皇太极却毫无畏惧冲上去,打败明军,并追杀至白塔铺(今沈阳市南郊),然后与明奉集堡守将李秉诚、朱万良、姜粥接战。皇太极以百余骑击败明朝三总兵。第二天,努尔哈赤斥责雅松说:“我的儿子皇太极,父兄依赖如眸子,因你之败,不得不杀入敌营,万一遭到不幸,你的罪何止千刀万剐!”

怒斥之后,将其削职。

后金兵攻下沈阳城后5天,努尔哈赤又统大军攻向辽阳。皇太极率后金右翼四旗兵冲锋在前,在左翼四旗兵配合下,于辽阳城外打败明军,直追至鞍山界方返回。二十一日,经过城外城内的反复激战,后金攻取了辽阳,明朝守城的经略袁应泰自焚,巡按御史张铨被活捉。李永芳去劝降,被他大骂一顿。皇太极对这位大明忠臣十分敬仰,引证古代历史,劝张铨说:“过去宋朝徽、钦二宗,为以前的大金天会皇帝所擒,尚且屈膝叩见,受封公侯,我想使你活下去,特地说说此事以提醒你,为何还执迷不悟,不肯屈服?”张铨不肯低头,最终被努尔哈赤派人勒死。从这件事情上,反映出皇太极不单是后金英勇善战的一员骁将,而且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政治家了。

辽沈大战的胜利,影响很大,辽河以东70余城也因之相继而下,连同以前所得,后金已经把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纳入了它的统治范围。后金与明朝对峙,分地而治。天命六年,后金迁都辽阳,5年后又迁都沈阳。后来皇太极就以辽沈为中心,统一了全东北及蒙古的一部分地区。皇太极做后金汗和大清皇帝的都城,也是他亲自参加浴血奋战夺取的。

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的登基仪式

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盛京。天命汗努尔哈赤已经驾崩19天。

此日,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及众贝勒、文武大臣聚会于朝,在皇太极的率领下焚香告天。三叩九拜大礼行毕,皇太极正式登基称汗,改第二年为天聪元年,被称为天聪汗。

次日,皇太极又率诸贝勒大臣对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后土“垂佑”,国祚炽昌。皇太极发誓说:

皇天后土,即佑我皇考,肇立丕基,恢复大业;今皇考龙驭上宾,我诸兄衣诸弟侄,以家国人民为重,推我为君。唯当敬绍皇考之业,钦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长,不爱弟侄,不行正道,明知非义之事而为之,或因弟侄等微有过愆,遽削夺皇考所与户口,天地鉴谴!若敬兄长,爱弟侄,行正道,天地眷佑!

接着,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众贝勒、贝勒之子面对天地诸神,对新汗皇太极盟誓告曰:

我等兄弟子侄,询谋异同,奉上嗣登大位,宗社借凭,臣民倚赖。如有心怀嫉妒,将不利于上者,当身被显戮。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若不教养其子弟,或加诬害,必自遭凶孽。若我三人好侍子弟,而子弟不听父兄之训,有违道者,天地谴责!如能守盟誓,尽忠良,天地眷佑!我阿巴泰、德格勒、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褚英长子)、岳托(代善长子)、硕托(代善第三子)、豪格(皇太极长子)等,若背父兄之训,而费矢忠荩,天地谴责!若一尽为国,不怀偏邪,天地眷佑焉!

盟誓完毕,皇太极为了表示对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的尊敬,又率众贝勒向他们敬重地拜了三拜,以示“不以臣礼待之”。

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制度的瓦解

然而,皇太极与其众兄弟的盟誓也仅仅停留在了口头上。后金政权内部仍有些人对汗位觊觎之心不死,图谋不轨。这些人大多地位较高、手握兵权,甚至是八旗中掌有一旗的旗主,若听之任之,不仅会动摇皇太极的地位,也会危胁到后金政权的稳定。因此,皇太极决定加强自己的权力,削弱八旗贝勒的势力。

努尔哈赤生前规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他曾经训谕八个和硕贝勒说:

“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依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主。如是同心谋国,可无失矣。八固山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

从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对于后金政权统治的构想是以八旗旗主合议为政体。按规定,四大贝勒按月轮值,共同掌理国家机务。朝贺时,遵循礼仪,汗王皇太极须与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都坐北面南,共同接受朝拜。当时后金政治,实际上是四大贝勒共同掌权,皇太极的权力并不大。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将大权握入自己的手中,皇太极逐步对努尔哈赤定下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改变“狃于积习”的情况,同时又接受大明封建王朝的影响,仿照明制使后金政权日益巩固和完善,并进一步封建化,以适应将来夺取中原后统治全国的需要。

皇太极加强君权的隐蔽手段

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皇太极以“三大贝勒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多有不便”为由,改为三大贝勒以下诸贝勒代理值月理政。这样,代善等三大贝勒不再值月,不能与皇太极一样来执掌治理国家的大事,他们的权力被皇太极“委婉”地削弱了。

为了进一步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势,皇太极又增设了“八大臣”“十六大臣”,他们有的与诸贝勒坐在一起“共议国事”,有的直接参与“佐理国政”,有的专门负责“出兵驻防”。

这些手段和措施,使君权得到了加强,但没有改变八旗并立的局面。此际,汉官胡贡明上奏说:

“有人必八家分养之,土地必八家分据之,即一人尺土,贝勒不容于上,上亦不容于贝勒,事事掣肘,上虽有一汗之名,实与正黄旗一贝勒无异也若不改此局面,纵借强兵,入山海关,中原,臣谓不数年间,必将错乱不一,而不能料理也。”

皇太极接到胡贡明的奏疏,看过之后深以为然。君主与旗主分权的矛盾,确实是后金进一步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时过不久,又有人说:八旗并立,彼此怨与日俱增。君王不要兄弟是倚,他们行将害上。汉官也纷纷上书,主张皇太极君权独揽。

对如何加强君权,解决好与八旗旗主的矛盾,皇太极时时权谋在心。不久,他根据汉官的建议,仿照明制,设立六部。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仿照明朝的管理制度设立六部,以贝勒管部事。

后金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一如明制,每部皆用一贝勒主管。六部各设贝勒一人,“管某部事”。在这些贝勒之下,还设有承政、参政、启心郎、办事、笔贴式等官。承政各设满、蒙、汉一人。承政之下,皆设参政(尚书侍郎)八人,只有工部设满人八名,蒙、汉各两名。办事、笔贴式,看事务繁简,各酌量补授。

皇太极直接面谕六部大臣,要他们奉公守法,按照自己的意旨办事,“以副朕意”。汉官说:“今六部已立,规模次第可观,伏乞上毅然独断。”皇太极立即采纳,于六部中添启心郎之职。启心郎的设置,有助于君权的加强。其职责是:见管部事的贝勒有不善行为,劝阻莫行,启迪他们勤于国事,忠于大汗。

六部的设置加强了君权,巩固了后金统治,为日后进取中原、夺取明朝政权做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