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总是伴随着机遇而来的,这是因为,在获得成功的机遇时,你也要为成功付出代价。当然,风险并不是不能躲避的,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到并及时想出对策,就能化风险于机遇当中。从商的人要敢于冒险,才能抓住机遇。
11岁那年,李嘉诚来到香港。到了14岁,由于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再后来,他舅父让他到他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从他年纪轻轻就不肯接受帮助,而要自己寻找机遇这点上就表现出他的自强独立和自信的性格。
李嘉诚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遇,因为他觉得银行一定有钱,银行是同钱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闭。但是银行的梦想没有成功,他当了一名茶馆里的堂官。那个时候,他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
那时候他实在太穷,买不起书。他发现有些中学生会把旧书卖掉来换回一些钱。于是他找到做旧书生意的书店,买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旧书店去卖,用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就这样,李嘉诚既掌握了知识,又没有浪费钱。
后来,他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他建议舅父迅速占领香港的中低档钟表市场,结果大获成功。
1946年,他17岁,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结果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
1950年夏,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他之所以要创立这个厂,是因为通过分析,他预计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革命,而当时的香港,塑胶花是一片空白。
这是一个机遇。
在工厂经营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李嘉诚开始放眼全球。一天,他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料花,即将投入生产并进军欧美市场。
他立即想到另一个消息,许多家庭主妇喜爱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他们不懂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由此判断,塑料花的市场将是很大的,而且他要抢先占领欧美这个市场。于是,李嘉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意大利,考察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
在意大利他先以经销商的身份进入那家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可是得不到具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他又想出一个绝招,他在这家公司的下属厂打工——清除废品废料。他和一些技术工人交朋友,从他们口中套知有关技术。这个重要任务完成以后,他又去了解市场行情,认清了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
从意大利回到香港,他就开始行动,抢先生产出塑料花,迅速的占领并巩固了香港市场。接着,他开始向欧美市场进军,这时候,一个重大机遇出现了。
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看中了李嘉诚公司的产品价格低而找到他。但他要求李嘉诚有实力雄厚的公司和个人进行担保。李嘉诚找不到担保人,但他决不放弃。他与设计师一道通宵达旦连夜赶出九款样品,批发商只准备订一种,李嘉诚则每种设计了三款。就这样,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李嘉诚签了第一份合同。
长江公司很快占领了大量的欧美市场。
塑料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
几年后,李嘉诚已把重心转向房地产。此时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价猛烈上升,等人们认识到这一行情时,洞察先机的李嘉诚已成为地产界的主力军。
该投入的时候就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撤出,稳健的李嘉诚就是能够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拼搏。
香港的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称为“香港经济的寒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香港,由于人口急剧膨胀,香港当局的土地政策,导致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在这股经营地产的狂潮中,李嘉诚一方面继续大兴土木,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市场的走向。几年以后,随着局势的动荡,香港的房地产一次又一次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1965年爆发银行信用危机,房地产也受到冷落,价格一直下跌。许多建筑公司、地产公司纷纷倒闭。在那个百业萧条的年代里,李嘉诚再次审“地”度势,他一方面加强稳固塑胶业中保持独占鳌头的地位,另一方面不动声色的将利润换成现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低价收购了大量的地皮和旧房。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嘉诚从1958年拥有楼宇4万平方米,发展到拥有楼宇210万平方米。
李嘉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机遇的实现,但如果你不具备独到的眼光,不具备冒险的精神,你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风险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但是要看到,所有的机遇都蕴藏在风险之中。李嘉诚甘冒香港整个房地产业不景气的风险,是因为他的判断是地产业的机遇较大。如果因为不愿意冒险而放弃,你就永远不要想寻找什么机遇。毕竟,有得必有失才是真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