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从小就十分喜欢读书,有旺盛的求知欲望。成年后,他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决心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之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刻苦地攻读,成为了学识渊博的人。他考取了进士,后来当过司谏、吏部员外郎、知州、枢密副使等官职,在这些位置上他都做出了很好的政绩,为人们所称道。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他作为领导者与韩琦、富弼等大臣们一起推动了一场以整顿吏治为重点的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
范仲淹在为官的实践中,深知吏治腐败及官员不称职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在这次改革中,他十分注重考察下属各级官吏的品德和才能,发现有不称职的,就立即毫不犹豫地将其姓名从官吏的花名册上一笔划去,再从下一级官员中选拔德才兼备者填补空缺的官位。“一笔勾销”成了范仲淹当时工作作风的一种体现。
富弼敬慕范仲淹的为人和才学,自己又比范仲淹年轻,所以对待范仲淹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出于好意,富弼曾经劝范仲淹:“你这样用笔一勾,就把人家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官职免了,他们全家都会痛哭的。”
范仲淹回答说:“如果我不这样做,他管辖下的百姓都会痛哭的。一家人的悲伤与千家万户的不幸相比算不得什么。”
范仲淹没有听从富弼的劝告,仍然毫不留情地清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使当时的官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一网打尽
解释: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典故:宋·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枕边故事
北宋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名叫苏舜钦。由于他既有文采,又有才干,得到了名臣范仲淹的器重,并向皇帝推荐了他。后来他出任了进奏院的主官。
当时的宋朝,在外有辽国、西夏等强敌环伺,使朝廷不得不消耗大量的军费抵御外患,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国库空虚,已经露出了危机的预兆。
朝中有一些忧国忧民的官员,立志于改革,以阻止宋朝衰败的趋势,他们形成了改革派;而另一部分官员,却因循守旧,不愿意改变现状。两股势力的斗争非常激烈。苏舜钦思想激进,是改革派的重要一员。他常常上书给宋仁宗,针砭时弊,提出改革朝政的意见,其中有些事情涉及到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是个思想保守的官僚,本来就对苏舜钦的政治观点和行为十分不满,所以时刻都想除掉这个政敌。
当时有个习俗,每年都要举行赛神会,到了这个时候,各个官署部门都会找些不重要的东西卖掉,每个人再拿出点儿钱凑个份子,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喝一顿,联络一下感情,这已经形成了惯例。有一年,又到了赛神会的日子,苏舜钦吩咐下属把用过的公文封套卖掉,自己还拿出一部分钱作为补充,摆下了酒席与部属欢宴。为了让大家尽兴,席间又喊来了歌伎吟唱陪酒。
有个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听说了,也要求参加聚会,因为他不是进奏院的人,被苏舜钦拒绝了。李定感觉很失面子,于是怀恨在心,四处宣扬,说苏舜钦变卖公物,带着一些官员寻欢作乐。
御史刘元瑜听到后,就写奏章给皇帝宋仁宗,说他们私卖公物,挥霍无度,想弹劾苏舜钦等人。宰相吕夷简觉得这是除掉苏舜钦的好机会,也添油加醋地在皇帝面前说了苏舜钦很多坏话。
宋仁宗勃然大怒,定了苏舜钦一个“监主自盗”的罪名,免去了他的职务。那些参加聚会的官员,也都被免职、降职或者贬到边远的地方去了。这一结果使改革派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事后,刘元瑜向吕夷简表功说:“是我帮您把苏舜钦一伙一网打尽了。”
异口同声
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典故:《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枕边故事
南北朝时候,宋朝有个大臣叫庾炳之。他任过秘书郎、太子舍人、侍中等官职,后来做了吏部尚书。由于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经常参与朝廷机密事务的研究和决定,因此权势很大,与右卫将军沈演之并称为“两大权臣”。
庾炳之的才能和学问都不佳,在朝中没有什么声望,大臣们也很瞧不起他。但是他依仗着皇帝的宠幸,为人十分傲慢,处事蛮横无理,对同僚们缺乏起码的尊重。他的性格又非常急躁,常常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妄下结论,大加训斥,搞得人们怨声载道。另外,他还有洁癖,人们到他家去拜访或有事情向他汇报,不等客人离开房间,他就命令仆人擦洗人家坐过的地方和触摸过的东西,让人感到十分尴尬,因此大家对他更加反感。
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对庾炳之的所作所为也非常厌恶,经常在皇帝面前反映庾炳之的恶行。他说:“庾炳之在朝中结交朋党,培植个人势力,还诬陷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的人。他在处理政务上,营私舞弊,毫无原则,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在生活问题上也十分不检点,有失大臣的身份。像这样一个浑身都是毛病、一无是处的人,大臣们对他都十分讨厌,陛下也应该看得清清楚楚,可为什么还姑息重用他呢?”
皇帝为了庇护庾炳之,轻描淡写地说:“一个朝廷里的大臣,有一点儿小毛病,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过了一段时间,何尚之又向皇帝报告说:“庾炳之将朝廷的官吏叫到自己家里,任意差遣,为他办理私事,还逼着人家弹奏乐器给他听。他贪赃枉法,索贿受贿,聚敛了大量的不义之财,现在他正在用这些非法所得大兴土木、建造私宅呢!这件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了。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去问大臣们,或者派人去调查。”
皇帝也觉得庾炳之闹得有点儿过分了,就说:“那就把他派到丹阳去吧,也算对他有所惩处,或许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毛病。”
何尚之回答:“对庾炳之的种种劣迹,满朝的人都异口同声地予以谴责。陛下如果只念旧情,不重重地处罚有罪之人,不但失去了人心,还会误了国家大事。”
皇帝见众怒难犯,只好免去了庾炳之的官职。
远走高飞
解释: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典故:《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枕边故事
东汉时,有个南阳人叫卓茂。他为人厚道,心底无私,宁肯自己吃亏,也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利益与别人发生过争执,在当地是个出了名的好人。
卓茂在密县当县令时,对待下属和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十分关心。无论是谁有事找他诉说,他都会非常耐心地倾听。对于确实有困难或者受了冤屈的人,他总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没有道理的人,他就为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使他们心悦诚服;对于遇事想不通的人,他也会苦口婆心地给予开导,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使他们心情轻松地离开。由于他平易近人,一点儿官架子也没有,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有人向卓茂告发本县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贿赂。原来,那人到亭长处办事,带了些米和肉,亭长就接受了。卓茂问他:“是亭长要求你带着礼物去见他的吗?”那个人回答:“不是,是我自己带着米和肉去的。”“那么,你为什么要送礼物给他呢?”“我担心他不会尽心尽力地给我办事。”卓茂仔细地问完事情的缘由后,和颜悦色地对那个人说:“做亭长的应该为老百姓办事,他拿着朝廷的俸禄,不应该向老百姓索要东西。但是,他并没有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向你强行索要,而是你主动送给他的。再说大米和肉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也许他担心拒绝了你,会使你感觉没有面子,就收下了。这算不上接受贿赂,贪赃枉法。”
卓茂看那个人在认真地听,就继续说:“我们大家朝夕相处,都生活在一起,相互赠送一些价值不高的小礼物,以密切彼此的关系,也是人之常情呀!而你却不是这样考虑问题的。如果我听了你的话,处罚或训斥了他,他就会对你产生憎恶,以后你们怎么相处呢?难道你不想继续在本地居住,要远走高飞,到别的地方去吗?”
那个人听了这一番开导,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卓茂的意见,并表示再也不提这件事了,以后还要和亭长友好相处。县里的公务人员听说了这件事,都对卓茂非常钦佩,说他真是一个体恤下属、关爱百姓的忠厚之人。
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典故:《列子·汤问》
枕边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玉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运筹帷幄
解释: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枕边故事
秦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暴政,搞得民不聊生,人们纷纷起义,天下大乱。
刘邦当时在家乡做亭长,是个最基层的小官吏。他看到了秦王朝必将覆灭的大趋势,就拉起了一支小队伍,加入了起义大军。开始时,刘邦的势力非常弱小,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他们逐渐壮大起来。
秦朝灭亡之后,势力最大的起义军首领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现为徐州),掌握了实权。他把刘邦封为汉王,封地在当时偏僻边远、交通不便的汉中一带。在汉中的周围项羽又封了几个秦朝的旧将为王,目的是把刘邦困在那里,不至于对自己构成威胁。
但是,刘邦志向远大,不甘心在偏安一隅做个诸侯王。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开始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这场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开始时,面对项羽统率的强大的楚军,刘邦的汉军屡战屡败。他的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抓去了,自己也差点成为项羽的俘虏。但是后来,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汉军逐渐占了优势,最后在垓下设下了十面埋伏,包围并消灭了楚军的主力。项羽见大势已去,在乌江边自刎身亡。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一次设宴款待群臣,席间他问:“各位请说实话,当初项羽那么强大,而我那么弱小,为什么他被我打败而失去了天下呢?”
有个将军抢先回答:“项羽为人严苛,不知道体恤部下,并且性格粗暴,经常侮辱人;而陛下为人宽厚,知道爱护和尊重人才。项羽赏罚不明,将领打了胜仗,夺得了土地,也得不到封赏;而陛下却分封诸侯,与追随您的有功之臣共享天下。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项羽失败而陛下胜利的原因吧。”大家认为他言之有理,都随声附和。
刘邦听后说道:“你们说得有些道理,但都没有说到根本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巩固根据地,筹集粮饷,供应前方,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但是我能够使用这样了不起的人才,是我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而项羽手下也曾经有过很多人才,但是大多数都离他而去。最后他连一个忠心耿耿的谋士范增都容不下,这才是他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