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我的第一本诗词经典
26471000000013

第13章

只求能让清香之气充满人间。

作者

王冕,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出身贫寒,少年时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长时灯下读书。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诗风质朴自然。

注释:

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传说王羲之在池边练习书法,在池水里洗刷毛笔,池水都变成了黑色。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诗中指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不同一般的题画诗。梅花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所以诗人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诗词链接

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其《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香。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

熊熊烈火焚烧也好像很平常。

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作者

于谦(1398—1457),明代军事家、诗人,永乐进士。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注释:

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清白:指石灰颜色纯洁雪白。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把石灰石烧制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之洁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词链接

于谦自幼聪颖敏慧,才学过人,且为人耿直,志向不凡。他17岁时写下了名扬千古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为官三十多年,从不攀求权贵。他在诗中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此“两袖清风”成为人们赞赏清官的代名词,他和包拯、海瑞一样,被人们尊称为名垂千古的“于青天”。

西湖三杰

在西湖的周边,栖霞岭下有宋代英雄岳飞的墓,三台山脚下有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墓室,南屏山下荔枝峰下安葬着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张苍水,这三位民族英雄长眠与西湖山水之间,被世人誉为“西湖三杰”。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译文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著名词人。

注释:

程:道程,路程。

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聒(guo):嘈杂搅人。

赏析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诗词链接

王国维曾经非常看好“夜深千帐灯”这一词句,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

长相思

长相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双调,上下阕各十八字,共三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句,每阕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扎根青山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那四面八方吹来的狂风。

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注释: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风神;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历经无数磨难,长就了一身挺拔的丰姿,绝不惧怕各方来风,隐寓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诗词链接

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板桥体

板桥体是指郑板桥书写的一种书法字体,他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马上闭上嘴悄悄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赏析

诗人把在路上偶然遇见的情景写进诗中。写了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的动态,散漫、放肆;又写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的静态,那神情多么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留给读者无数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诗词链接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习研,

时至今日,已经感到不新鲜。

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人才交替出现,

各自主导文坛生机勃勃几百年。

作者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注释:

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诗词链接

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七律如《黄天荡怀古》、《赤壁》等,都有特色,并在造句、对仗方面见出功力。

乾隆三大家

袁枚、蒋士铨、赵翼当时并称“乾隆三大家”。三人共推的“性灵说”,虽然不甚关心现实生活,但比那些专模拟格调的“格调说”或以考据为诗的“肌理说”,还是自然清新一些,遂使“性灵说”成为乾隆年间的主流诗派。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九州大地生机勃勃要凭风雷激荡,

死气沉沉的阴暗局面真是可哀。

我劝告造物主要重新振作精神,

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名巩祚,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诗风瑰丽,饱含着愤世报国的激情,语言恣纵雄奇。有“龚派”之称。

注释:

己亥:道光十九年。九州: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恃(shi):依靠。

喑(yi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天公:造物主。

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的爱国主义诗作。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展示了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认为变革势在必行,变革需要人才,他大声疾呼,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特,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诗词链接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其实就是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315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杭州城东马坡巷6号小采园内,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开馆。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