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我的第一本诗词经典
26471000000001

第1章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水乡,采莲的好地方,

莲叶生得翠绿茂盛。

鱼儿在莲叶下自由嬉戏,

忽东忽西,忽南忽北。

注释:

何:多么。

田田:饱满壮实,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戏:游戏,玩耍,这里指鱼儿在水中游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全诗格调轻快,犹如一幅曼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的鱼儿在嬉戏,采莲的女子温润柔美的歌声仿佛萦绕耳旁。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

全诗语言简练、朗朗上口,是儿童初学诗品的佳作。让我们和江南的采莲人一起愉快地吟诵这首诗吧!

诗词链接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辟了诗歌现实主义新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乐府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高远空旷,

草原一望无际,

微风吹过,

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注释: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a。

见:读xian,同“现”,这里不读jian。

赏析

这是一首北齐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篇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形象地把天比作穹庐,让我们想象出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风吹草低”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构成一幅异常生动的草原游牧图。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诗词链接

《乐府诗集》卷八十六的《敕勒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此诗很少雕饰,雄浑天然。金代诗人元好问评价此诗:“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北朝乐府

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载的“梁鼓角横吹曲”。这些乐曲有的是十六国时代的产物,如《企喻歌》、《琅琊王歌辞》等。有的则产生于北魏后期,如《高阳王乐人歌》,风格比较豪放,虽出于乐工之手,而带有较浓厚的民歌色彩。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

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

豆秆在灶下焚烧,

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

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释:

羹(ge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u):过滤。

菽(shu):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茎。

釜:锅。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诗词链接

《七步诗》流传较广的是另外的一个四句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an),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作者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注释: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窥(kui):从缝隙中看。

檐(yan):屋檐,房檐。

赏析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诗词链接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吴均体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

高昂着头颈,

引吭高歌。

洁白的羽毛悠悠浮在绿水上,

红色的鹅掌轻轻划起层层水波。

作者

骆宾王,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

注释: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昂颈高叫,像是在向天歌唱。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的“白鹅嬉水图”,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是孩子眼中纯真的世界,充满了童心,童趣。

诗词链接

骆宾王是初唐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其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佳作,被视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充满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后人收集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讨武檄文

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译文

秋风能扫落叶,

二月的春风能使鲜花盛开,

风能使水掀起波浪,

能使竹竿倾斜倒伏。

作者

李峤,唐代诗人。字分工山。赵猴怪(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

注释:

解:吹。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风的感性认识:秋风能扫落叶,春风能开鲜花,风能使水生波,风能使竹竿倒伏。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则谜语,这是该诗另一妙处。

诗词链接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做爱天》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暖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文章四友

初唐诗坛上,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被称为“文章四友”。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柳树像碧玉雕成的一样。

柔软的柳枝像垂下的万条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原来“二月春风”就像剪刀一样啊!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注释:

《咏柳》:也题作《柳枝词》。

碧玉:碧绿色的玉。比喻春天的柳叶像碧绿的玉石。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这里作者用“碧玉”,“绿丝绦”来形容柳树、柳枝,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出了撩人的色彩,将柳当作人来写,人与柳浑然一体。第三句故意设问,突出了“春风”的作用。一问一答,引人遐思。全诗清新自然,比喻奇巧,想象丰富,被人们视为咏物诗的经典之作。

诗词链接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醉八仙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贺知章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注释:

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鬓毛,长在耳朵前边的头发。衰,衰老。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诗词链接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回乡偶书(二)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

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作者

陈子昂(公元659—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前:向前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面对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巨大,而觉得自己渺小,从而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悲伤感。

诗词链接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柳亭诗话》云:“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陈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陈子昂读书台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四川省射洪县城北23千米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

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

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作者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注释:

更深:夜深了。

北斗、南斗:星宿名。

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偏知:才知。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