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狠狠爱自己:别指望男人给你安全感
2642000000006

第6章 你的不快乐,别期待另一半来买单(2)

别跟婆婆走得太近,也别跟婆婆走的太远,就是和谐的婆媳相处之道。

二、儿时对父母的不满长大后会转嫁给伴侣

(一)我们寻找恋人,潜意识中是拿父母的标准作为模板

在亲密关系当中,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榜样。我们的择偶标准、我们跟伴侣如何相处,甚至我们未来的家庭模式都在潜意识中受到父母的影响。

欣欣和大成是一对大学时代的恋人。欣欣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一头乌黑的秀发遮住半边脸,绝对会引起无数男人的遐想,这是校园里标准的美女模板。大成个字不算高,样子不算帅,为何偏偏是他俘获了美女的芳心?在演播室现场,我一直在心理嘀咕。

我的疑惑也同样引起了主持人的好奇。欣欣笑了:“大学时代追我的男人很多,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有大款,也有帅哥。可我对大款和帅哥都没兴趣。”在众多追求者中,大成并不起眼,但他的稳重诚实吸引了她。“他学习刻苦,为人低调,不招蜂惹蝶,让我有安全感”。

毕业两人同时留在了北京,一个在外企上班,一个进了国营单位,一年后,他俩结婚了。

婚后,两人矛盾渐显。按照大成的说法,欣欣总是无缘无故跟他吵架。到了婚后第二年,大成因为在单位表现出色,提了科长,要经常加班,还老出差,彼此之间的争吵就越来越多,欣欣对老公似乎也越来越不放心,翻他手机,进他邮箱,甚至有一次一个女同事打来电话,欣欣不仅替大成接了,还问这问那,让大成非常恼火。还有一次,大成在郊区开会,两天不回家,欣欣不放心,竟然一个人开车跟踪到了会议所在地,被大成单位的同事看到了,传为笑柄,这下大成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

在演播室现场,主持人问欣欣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担心老公有外遇吗?

“我知道他不是那样的男人。可我忍不住。他只要加班,只要出差,我就胡思乱想。”

“我害怕!”

“你害怕什么呢?”

“我害怕他像当年我爸爸那样抛下我们一家不管!”

在我和主持人的追问下,得知欣欣的童年一直有个很大的阴影,被父亲抛弃。

欣欣的父亲和母亲从前也是大学同学,年轻时,父亲帅气,母亲温婉,被众人称之为“金童玉女”。毕业后父亲也在一家国营单位上班,一开始两口子虽然日子拮据,但也其乐融融,没多久女儿欣欣出生,更给这个三口之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笑声。

大概是为了让母女俩过上更好的生活吧,欣欣的父亲辞职下海了,结果生意越做越大,但欣欣并不开心,因为父亲每天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再往后,欣欣就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在吵架,妈妈在哭,好像爸爸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到欣欣上小学三年级开始,欣欣就基本看不到父亲的身影了,一年后,父母协议离婚了。欣欣跟着母亲过,父亲从此杳如黄鹤,再无踪影。

“我恨他。是他毁了这个家!”欣欣暗暗发誓,将来绝对不找像她父亲这样的男人。这也就为欣欣大学时代拒绝大款和帅哥的追求找到了答案:因为那会让她想起她那位不负责任的父亲。而大成的稳重和低调跟父亲截然相反,似乎能让欣欣避免重复童年的悲剧。

过去,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被一直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其实,二者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某种程度上,两性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延伸和复制,反过来又影响亲子关系。比如我们的择偶标准就深受父母的影响:倘若父母给了我们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我们在潜意识中就会将父母作为择偶的模板,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比如上文提到的婆媳不和就跟这个有关:过分恋母或依赖母亲的儿子,长大后都按母亲的标准来择偶,也就特别容易找到跟母亲很接近或类似的媳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太太,曾任国务卿的希拉里的关系一直被外界传为佳话。按照克林顿自己的说法,希拉里的睿智和干练像极了克林顿的母亲,克林顿很爱自己的母亲,他是按照母亲的标准来找到希拉里的。当年克林顿出轨,跟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搞在了一起,让全世界瞠目结舌。后来克林顿坦承:莱温斯基身上风骚、妩媚的一面也跟他母亲很像。换句话说,希拉里和莱温斯基分别代表了克林顿母亲两个不同的侧面,克林顿娶老婆,找情人,都是以母亲为原型。

(二)如果现实中的父亲不太满意,女孩子就会幻想出一个理想的父亲

倘若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少,我们也会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将来的另一半,只不过正好相反。如果你是个女孩子,你仔细想想,你从小的梦中情人,要么跟你的爸爸很像,要么截然不同,总之,跟你的爸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是男孩子,你的妈妈也将深深的影响你的择偶标准。

按照我在《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两个父母,一个是现实的父母,另一个是理想的父母,现实的父母就是每个人的爸爸妈妈,理想的父母则存在想象中,小时候,如果我们对现实的父母不满意,就会在脑海中虚构出一个完美的父母形象,渐渐的,这个理想而又完美的父母形象会成为我们的择偶标准。如果父母对我们很好,让我们感觉很幸福,我们心中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的形象会重合,将来我们找的另一半就会和爸爸妈妈很像。对于女孩子来讲,如果她对现实中的父亲不太满意,或者父亲不太爱她,很早失去父亲,她就会幻想一个理想中的父亲疼她爱她,进入青春期,这个理想中的父亲形象就会慢慢转化成她的梦中情人和择偶标准。男孩子找对象也是一样,他会按照理想中的母亲形象找媳妇。

在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的感情世界中,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当初为什么不选择风流倜傥,在文学上可以成为他引路人的大诗人徐志摩,反倒下嫁给书呆子气比较浓的建筑家梁思成?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众多美女淑女才女中,我尤钟情于林徽因,如果说,张爱玲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明眸善睐、秀外慧中。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她兼具中西之美,既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兼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胡适称她为那个时代的“第一美人”。的确,她的美貌无双、她的气质高华,乃至她的洒脱个性和多样才华,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都可谓倾倒众生、芳名永存。这其中,一位大诗人为他离了婚,一位哲学家因她终身不娶,还有一位建筑家与她相濡以沫,一生相伴。

自古才子配佳人,更何况徐志摩又是那样的才华横溢、风流潇洒?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导师和知音。林徽因曾对她的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她,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那首《偶然》。

那么林徽因为什么没选择当时早已在文坛赫赫有名的这位大诗人,反倒嫁给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梁思成?仅仅是因为徐早已是有妇之夫吗?还是我在前面提到的他并不是她的梦中情人?

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不错,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而林徽因却只是个穿着白衣、相貌纤秀的十六岁少女。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一个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徐志摩疯狂爱上了她,为她写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甚至为了迎娶他心目中的这个女神,跟他当时的原配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默许了徐志摩对他女儿的这份不伦之恋,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徐是他多年的好友,更主要是对他才华的欣赏,似乎已浑然忘记了自己早已把掌上明珠许配了当时的一代大儒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

不能说林徽因对徐志摩一点感情都没有,对于大诗人的才华,她是由衷的佩服,不过,对于大诗人的狂爱,她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理智。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向往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自己无法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

那么,她的这份理智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跟她不太幸福的童年有关。其中,尤其跟他父亲林长民的三次婚姻密不可分。

据记载,林长民结过三次婚。在杭州读书时,娶叶氏为妻;叶氏去世后,林长民娶何雪媛,她是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生过好几个孩子,但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林徽因8岁那年,林长民又从福建娶了第三个妻子程桂林。程桂林生了好几个子女,赢得了全家的疼爱。母亲的不得志,让林徽因又叹又怨,小时候她跟着母亲住在后院的小房子里,静静的,总是期盼着父亲的到来。林长民的缺席,使得幼年的林徽因常常感到寂寞。不过,林徽因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伶俐和与生俱来的才气赢得了林长民的喜爱。林长民曾感叹,“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应该说,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乃至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来自于父亲林长民。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还担任过当时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林徽因15岁开始,父亲又带她到欧洲游历三年,在欧风美雨的浸淫下,一个不同于传统风范的现代知识女性初具雏形。

父亲如此钟情她,如此栽培她,按理说,女儿应该非常感激,非常爱戴,非常敬仰自己的父亲。大概是童年曾被冷落的阴影太过强大了吧,即便后来跟父亲形影不离,林徽因的心中依然隐含着对父亲的一丝怨恨。

林徽因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绣绣》。讲的一个小女孩绣绣,跟着母亲一起过活,日子很苦。母亲生了五六个子女,都不幸夭折。绣绣的爹爹徐大人虽然阔绰,却另外养了家眷在别处,对绣绣母女很是苛刻。姨娘专宠,绣绣和母亲失去了父亲的爱,病了也没人管。她也渴望得到爹爹买给姨娘的钟,还有爹爹的狗。小说的结尾,绣绣的爹来要地契,母亲不给,爹爹一怒之下,砸碎了绣绣刚用皮鞋换来的两只小花瓷碗。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可是熟悉林徽因成长经历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看出个中端倪:小说的主人公“绣绣”,不就是林徽因的化身吗?父亲有了姨太太,母女寄人篱下,秀秀孤苦伶仃,病了也没人管。小说开头,绣绣用皮鞋换来的两个花瓷碗,在故事的结尾也被父亲摔破了。象征着美好童年的破碎。林徽因很少提及自己的童年,但在小说《绣绣》中,她的童年体验,却展露无遗。她和父亲的关系,是那样纠结。既有爱,也掺杂着一丝恨意。

在这里,林徽因弃徐志摩而就梁思成似乎找到了心理根源:骨子里她对父亲不满意,徐是父亲的多年好友,而且徐身上的风流多情还跟父亲很像,今天徐可以为了她抛弃发妻,说不定明天又为了另一个女人不要她,童年被父亲忽略的阴影一直在潜意识里折磨着她,让她不愿找跟父亲相似的男人。梁当时还是个学生,一张白纸简单明了,且为人稳重厚道,他的性格秉性无论跟徐还是父亲都大异其趣。显然,林徽因对现实的父亲不满,她要找寻一个对她终生都不离不弃的父亲,徐跟她现实的父亲很像,被否决;梁跟她理想的父亲接近,被接纳。

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她的成长背景、她跟父亲的关系,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不得不说,林徽因是个很智慧的女人,且不说诗人的浪漫天性,让徐志摩后来又移情别恋爱上了另一个大美女陆小曼。单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被后人认为是可以媲美李清照、赵明诚的最令人艳羡的美满婚姻。《林徽因传》里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欣欣选择大成跟林徽因嫁梁思成很像,欣欣对现实的父亲非常不满,哪怕他的有钱帅气也成了一宗罪。而大成身上体现出的一个男人的责任感无疑是欣欣理想的父亲形象。这也是她肯接受他,嫁给他最重要的原因。

(三)你的伴侣不可能永远扮演你的理想父母形象

在恋爱时,我们都期望对方扮演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形象,然后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好体验那种无条件的爱。在第一章提到,热恋中我们好似中了蒙汗药一般,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梦中情人。然而,药效一过,我们就如梦初醒,感觉对方好像变了一个人。这时候,婚姻往往是个坎,婚前,恋人也许会扮演你的理想父母,满足你的全部需要,但他不是你的理想父母,他毕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婚后,距离没了,矛盾多了,他身上的光环效应会渐渐褪去,他的缺点和不足会暴露得越来越多。

而且在理想父母面前,一个人对现实父母的不满会全部发泄出来,有些他可以帮你分担,有些他则难以忍受。比如欣欣查丈夫电话进丈夫邮箱,就是把这位理想的父亲当成了现实中的父亲,害怕他像当年父亲背叛母亲一样的背叛她,而她跟大成吵架也是小时候跟父亲吵架的重现:原先,欣欣一直是爸爸的掌上明珠,每次爸爸下班第一时间就过来抱欣欣,哄欣欣。后来,爸爸忙了,在外面有了其他女人,就很少回家,偶尔回来也只顾着跟妈妈吵架,而忽略了宝贝女儿,欣欣只好用哭闹来吸引爸爸的注意,只有这样,爸爸才会想起她来。婚后,她之所以频频跟大成吵架,潜意识中,她也认为,吵架跟当初的哭闹一样,可以赢得忙碌的丈夫对她的关注。

在演播室现场,我告诉大成,欣欣查你电话也好,跟踪你也罢,不是怀疑你,而是她的潜意识在作怪,她担心爸爸外面有女人,爸爸不要她的悲剧再度在你身上重演,这跟你大成表现如何没有关系,哪怕她找了张三李四做老公,她也一样会这么干。

听了我的分析,大成终于释然。原来,欣欣的很多做法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抛弃她的父亲。当初她选择他,是因为他符合她理想的父亲形象。婚后,她对他“无理取闹”,是因为她把对现实父亲的种种不满转嫁到了他的身上,不是欣欣故意要这么做,而是童年被父亲抛弃的伤害实在太大,迫使她在其他男人身上寻找失去的父爱,也包括一种宣泄,宣泄对当初父亲抛弃她的全部怨恨。对于大成来讲,既要明白妻子的这种反常举动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过去未愈合的伤痛,还要继续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爱,而不是反过来去攻击她,嫌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