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美好的爱情必然是“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以性为中心的身体结合才有可能实现。事实就是这样,感情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肉体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肉体,感情就会由于失去存在的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这是最简单的实情。遗憾的是,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误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把包括性器官在内的整个身体作为写作的对象就成了检验文艺作品是否具备真实性的敏感标准。
考查了欧洲艺术史之后,爱德华I福克斯得出如下结论:“在艺术创作最伟大的时代,艺术与复现人的裸体必定是同义语。”其原因在于:“在复现人的裸体之时,艺术最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法则,因为只披有躯体外壳的人是性感现象世界中最完善和充分的代表,他就形成最为高尚的性感……”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精品,而中国的人体雕塑是最蹩脚的,往往是一些着装的扁平形象,甚至人体的比例都是失调的。当然,《金瓶梅》式的性展览并不足为训。相对来说,《红楼梦》的作者处理得就很有分寸,既写了性,也表现了人。贾瑞想吃王熙凤的“天鹅肉”,一次不成,王熙凤第二次约他。那天夜里,贾瑞等了好久,一见人来就抱住亲嘴,随即“拉了自己裤子’硬邦邦的就想顶入”。在这里,曹雪芹分明是在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真实。在表达情欲的时候,却丝毫不涉及肉体,能让人感到真实吗?
造成中国人爱情稀少的另一个因素是性抑制与性放纵等各种不良的性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使中国人不能形成健全的心态,也缺乏性生活应有的氛围。本身有缺陷的人加上不适宜的环境,这怎么能营造美好的爱情呢?事实上,美好爱情是两个不同性别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肉身合一与性情交融,正如巴塔耶所说的:
情欲的对象从本质上说是另外一种欲望。肉欲倘若不是毁灭自己的愿望,至少也是寻求刺激和无保留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但是我的欲望对象只能在一种条件下真正满足这种欲望:我在对方身上唤起了与我的欲望相同的一种欲望。爱情就其本质而言乃两种欲望的完美契合,在爱情中没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即使在最纯洁的爱情中也是如此。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性情融合而成的情欲称为“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就此而言,美好的爱情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自恋,是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是从异性身上实现自己。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最美丽的爱情故事主要散布在民间传说当中。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爱情传说,这表明了中国人对美好情感与幸福人生的强烈渴望和热切追求。著名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是《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和《孟姜女》,这四个传说都有一定的神异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神异传统。这些故事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两性平等和性情交融的美好境界。
二牛郎织女
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和哥哥分家,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有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许多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于是,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得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撞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聚一次。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就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后来,农历七月七日之夜被称为“七夕”。
几乎所有的民间传说都起源于贫苦人民对美好生活所抱的幻想般的愿望,《牛郎织女》也不例外。这里面有一些对立因素值得分析。其中,最基本的一组对立因素是贫苦生活与美好愿望。故事一开始就让爱他的人(父母)死去,让不爱他的人(哥嫂)活着,从而成为和他对立的一种力量,这就使牛郎的贫苦达到了极点。就是这样一个极端令人同情的角色却忽然获得了一段美满的婚姻,这就构成了故事的第二组对立因素。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民间智慧。《牛郎织女》这个传说中的善良与智慧的体现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牛。这头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牛郎父母的化身,是牛郎赖以生存的伴侣,是一种和他的哥嫂相对抗的力量。在民间传说中,能够体现智慧的不一定都是人,让牛体现出智慧更能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生活气息。
如果不是这头牛让牛郎取走织女的衣裳,牛郎就不可能获得织女的爱情。牛的智慧恰好体现在取衣这一点上。试想:如何能把一个女人留下来呢?取走她的衣服就抓住了要害。因此,掌握了一个女人的衣服就等于掌握了她的身体。这就是织女嫁给牛郎的关键因素。所以,牛是暗中促成他们婚姻的媒人。婚后,他们生了一儿一女,这是最美满的家庭模式。当第三个对立因素,即天上的统治者破坏他们的幸福生活时,牛又一次发挥了超人的智慧,将自己的角变成船,让牛郎带着儿女去追赶被王母娘娘抓走的织女。其结局是一种相互的妥协,王母娘娘用法力隔开了他们二人,但是,热心的喜鹊愿意为他们会面而效力,给这对被隔离的夫妻搭出了一座彩虹似的桥。最终,王母娘娘只得允许他们每年见一次面。充满思念的离别与欣喜异常的重逢构成了故事的最后一组对立因素。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个传说就在悲欣交集的会面中结束了。
对于牛郎织女来说,最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年一度的相会,而不是三百多天的漫长相思。相会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意味着夫妻双方的身体能够得以重聚。久别重逢的夫妻必做的功课是什么?或者说令他们最兴奋的事情是什么?“鲂鱼桢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诗经周南—
汝坟》中的这节诗写的是一对青年夫妻,他们在重逢后迫不及待地把对方拥人自己的怀中,连父母就在身边也顾不得了。事情就是这样,真正圆满的爱情是离不开身体的,而且总是由性参与其中的。范缜的“舍刃无利”论同样适用于爱情,舍性也许有情,但绝无性中之情的深刻。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这个故事已具备了大致轮廓:
迢迢牵牛星,皎狡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曰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说明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源于两颗星星。牵牛星与牛郎对应,河汉女与织女对应。牛郎织女的传说无疑来源于人们望星空的体验。它以人神共处的形式把天上人间融为一体,以对贫苦者的强烈同情为根基,以丰富的想象为翅膀,创造出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千秋佳话,从而使这个传说超越了一般的雅俗文化。相比而言,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过于缺乏想象力,而且体现出来的基本上是一种官方意识。因为董永是以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了七仙女,七仙女这才嫁给了他。
《牛郎织女》本来是一个虚构的传说,却留下了一个真实的节日,让后人不无现实色彩地向织女“乞巧”;而牛郎织女的情感遇合更令人在千载之后留恋沉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所有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牛郎织女超越一般传说的魅力。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本非正史人物,但也不是虚构人物,这是和一般传说不一样的地方。相关的记载很多,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是这样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