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2639600000044

第44章 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教育(3)

如果把当事人视为病人或学生,而将咨询师视为医生或教师,咨询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那么对沟通技能的要求便不需要太高,因为咨询师只需要给出一系列符合情理的“指示”就行了。但是,对于某些当事人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像一个好学生一样接受“教导”,他们便不会成为当事人了。对于另一些当事人来说,指导即使有效,也往往是一时之效,事实上教导法在很多当事人那里往往引起勉强和抗拒。

(一)“甜”与“辣”的巧妙结合

我们所面对的当事人,都既有一定的潜能,又具不同程度的惰性。因此,咨询师既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和扶植当事人的自我责任,同时又要运用各种巧妙的手段主动对其施加影响。这就要求咨询师必须将支持性的与挑战性的沟通技能结合起来。但是,挑战与给出指导是两码事,挑战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当事人负起自己的责任,消除盲点,开阔视野,主动地投入行动,而不是给出该如何去做的锦囊妙计。在咨询过程中,决策权始终执掌在当事人自己手里,咨询师只是给出种种协助,这类协助中虽然包括某些必要的方向性的诱导,但主要是支持和激励当事人自己去思考、想象和行动。因此,沟通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将不同的技能结合起来运用。例如,为了获得挑战的权利,我们首先需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对当事人的表达给出足够的理解,因此需要当事人与挑战结合起来。

(二)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我们面对的当事人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其主动性及脆弱性程度各不相同,其需要也大不一样。因此,沟通技能的运用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轻轻一推,有时甚至需要以巧妙的手段猛击一掌。有些当事人需要更多的温情,有些则害怕过于亲密,因此运用沟通技能的基础便是迅捷、敏锐地觉察当事人和你自己当时的心态,然后根据心理咨询的基本价值观(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自我责任等)和咨询过程的阶段与步骤的需要,果断地给出适当的反应。显然,这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及时觉察能力和反应的决断性,是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三)催化剂:少而精

一般来说,除了在必要的情况下(例如当事人边思考边说,正要给出进一步表达时)可以运用沉默的反应方法外,我们对当事人的话都要给以应答。因此,应答是比较频繁的。其目的是推动咨询成为一种对话过程,一种协作过程,促进这一过程不断深入,从而使咨询师和当事人的主动性都能发挥。但是,咨询师的应答应该尽量简明扼要,有时只需一声感叹或只需要运用非言语行为作为应答。(例如,当某些当事人显出犹疑时,咨询师可身体前倾,给出支持和鼓励。)这种要求不仅使咨询师聚焦于当事人的需要,删除咨询师自己的下意识的需求,也使表达更为有力,同时也体现了对当事人自我责任的保护。

(四)沟通技能的三个基本维度

运用任何沟通技能,都需要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为基础:

1.察知力

即敏感性。你必须能敏捷、准确地察知对方与你自身的状态,包括双方的情感状态;非言语的或者与嗓音相关的行为;双方言语中一切可能的言外之意等。你必须能够迅速地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察知力中的自我察知部分往往更为困难。

2.沟通方法

懂得在特定场合该给出什么,以及如何给出信息,也包括懂得如何接受信息。

3.决断性

该给出某种信息时就能毫不迟疑地给出。决断性当然也包括敢冒必要的风险。缺乏决断性会使敏感性与方法都落空。

二、关注与倾听——进入当事人世界

关注与倾听,主要是通过非言语行为表达的。由于非言语行为往往是一种自然而真切的情感的流露,能够更真实、深切地体现尊重与关怀等情感与态度,因而其重要性往往超过言语。

(一)不能忽视的领域——非言语行为

人类是高度敏感的,因此沟通手段便不止是言语。非言语行为可以是言语之外的各种表达,包括眼神、手势、身姿、表情、语音、语调,也包括交际中有意无意做出的动作或行为,例如握手、拥抱、默默地陪伴、倒茶,以至提供具体的帮助,都可视为非言语行为。表情等常见的非言语行为,往往受自主神经影响,比较难以控制,因而不知不觉透露出真实的信息。如果某个当事人嘴上说自己情绪很好,但说话的音调却很缓慢,眼神呆滞,就很可能说明他心事重重。当然,非言语行为也可以强化言语行为,而不是与它对立。例如,如果当事人语音发颤,止不住流泪,诉说着他或她的不幸,足可见其内心悲哀之深。研究表明,人们的思想情感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言语行为表达的,特别是情人之间,大部分情感往往由非言语行为表达。

一个能干的咨询师,不仅要善于抓住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同时还要善于通过这一渠道监测自己。当你脸上或肩部肌肉紧张,意味着当事人引起了你哪一种情感或心理状态呢?当你眼光不断瞟向别处,又说明什么呢?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是高度敏感的,但他们不会成为捕风捉影者,也不会被非言语行为的模糊性所左右。他们既善于结合整个情境去理解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也善于利用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作为影响当事人的手段。

(二)关注:此时无声胜有声

关注是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言语行为表达的对当事人的关切。如果它们是你的内心关切的自然流露,它所产生的效果往往胜过言语。试想一下,当你关切地陪伴着丧失亲人的朋友,即使没有言语,也能体现出你与他同在,与他分担悲痛的深情。由于非言语行动的自然而然性,其作用往往胜过言语。在心理咨询中,关注不仅告诉当事人你与他同在,而且使你处在仔细倾听其忧虑的位置上。它可以邀请当事人信任自己,敞开胸怀,并探索其问题的重要方面。

关注的微观技能,按照伊根的总结,可用缩写词SOLER来概括。

S:面对(Squarely)当事人。即一种表达投入的姿态,面对一词也可以作象征性理解,关键是要使你采取的身体朝向能够告诉当事人,你正与他同在。如果,正面对着当事人会使他(她)有一种受威胁感,那么也可以采用斜角面对。

O:开放(Open)姿势。交叉的双手和双脚可以削弱你给予他人的关心感。开放的姿势可以显示你接纳当事人的态度。当然,关键在于要问问自己:“我的姿势在多大程度上对当事人传达了接纳和协助的意愿?”

L:时时以上身不同程度地倾向(Lean)当事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进行亲密交谈的人上身自然地向对方倾斜。应该注意到你的上身是连在一个轴上的,它可以作为一种体现关切或冷漠的交流手段。

E:保持良好的目光(Eye)接触。这是以目光在对当事人说:“我与你同在,我很想听听你想说的话。”如果,你的眼光不断地瞟向别处,那意味着什么呢?

R:尽量地做到相对地放松(Relaxed)或自然而然。放松既意味着表情大方自然,也意味着你在利用躯体作为交流手段时能做到轻松自如。这么做,不仅使你自然而然,更有信心,也有助于当事人保持轻松状态。

以上的准则当然不是绝对的规律,关键在于你必须注意你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帮助或妨碍你实现咨询的目标。

(三)倾听:主动地与当事人同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叫道:“你没有听我说话!”虽然对方甚至可以重复说话人的全部话语,但说话人还是不满意。原因就在于说话人感到对方的心灵没有真正与他同在。全身心的倾听涉及四个方面:首先,是观察和察觉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身姿、表情、移动、语调等等。第二,是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第三,是联系当事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倾听其整个人。第四,是留意当事人的表达中透露出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和需要受到挑战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发现当事人尚未利用的资源,并进而开发利用它们。为了善于发现当事人深藏的资源,咨询师需要有资源导向的态度和目光。

咨询师在倾听时要不断地问自己:“这里面的核心信息是什么?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什么?对他(她)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就是说,咨询师需要积极地倾听,他的第一个本能不是考虑对当事人的话作出回答,而仅仅是全身心地倾听,理解对方。娴熟的咨询师在倾听完以后留给自己的少量时间内,决定如何应答。

三、神入——心灵的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从对方得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获得理解。”如果对方认真地倾听了你的表述,然后将他对你的准确理解传达给你,而不加上任何评判,你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极大的尊重和一种安全感,从而对对方产生好感。可惜,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少,在交流时人们或者缺乏合格的倾听,从而无法准确地理解对方。或者即使理解了对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传达此种理解,从而使倾听的成果不能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不错嘛”、“你真行”之类的陈词滥调,或者是一番认真的赞扬或批评。在生活中,客套话由于空见惯,因而虽然让人感到有点虚伪,但还不至于有什么坏处,但在心理咨询这类有一定深度的交往中,客套话便无助于关系的深入,甚至会使对方产生戒心。

(一)神入:为人处世方式与沟通技能

神入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传达对他人的理解,从而与他同在的方式。确实,一个时时能从他人的角度准确理解他人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此种神入的关系是一种心心相印,它不一定要用言语来表达。例如,教练对暂时受挫的队员的一瞥,往往就向他传达着“你为自己的疏忽而感到非常痛悔”的理解。

作为一种沟通手段的神入,包括基本的神入,它仅限于针对当事人眼前所说话语中所包含的情感及引起情感的经验和行为,表达你的理解;还包括深层的神入,它针对当事人整段话语及整个背景中所包含的主题而给出你直觉的理解。一般来说,深层的神入即一种深层次的、整体性的理解。虽然它是以当事人的话语为依据的,但它往往针对当事人未必清醒地意识到的主题,因而深层的神入带有挑战性质,一般在咨询关系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运用。

(二)神入的奇妙作用

神入是心理咨询中极重要的沟通手段。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它是传达谦恭的工具,有助于你同当事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

2.当事人在得到了理解时,便倾向于更广泛、深入地探索实质性问题,于是神入促进了当事人自我探索。

3.当你将自己的理解与当事人共享时,就能够检查你的感知是否正确。

4.神入的涓涓细流为当事人提供了支持。

5.神入是一种交流的润滑剂,使人们体会到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气氛。它促进了对话,推动着相互合作。

6.由于神入是对核心信息的理解,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这就促使当事人和咨询师集中起注意力。

7.由于神入的规则很清楚,不允许给出评判和忠告,这就约束咨询师不要偏离正轨。

8.当事人在得到充分的理解后,对进一步的干预就不容易产生勉强与抗拒。因此,神入为挑战奠定了基础。

为了比较全面地给出神入性应答,神入应传达对当事人的情感和引起情感的经验或行为的理解。伊根建议初学者可以利用一个公式:“你感到……因为……”(一个熟练的咨询师便不需要再运用公式)。请看下例:

当事人:姓张的就是盯着我,我稍微违反一点纪律,她就当着全班人的面臭骂我,对其他人她就不是这样。

咨询师:你感到挺气愤,因为你觉得张老师老是找你的茬,也不公平。(基本的神入)

(三)建立神入的行为模式

为了提高神入的质量,记住以下的提示是有益的:

给自己留出适量的时间作准备。初学者往往没有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当事人的话语。其实,即使是专家,也需要停顿一下,以便考虑当事人的核心信息是什么,自然,他们所用的反应时间要少一些,但这只能是长期磨炼的结果。

应答要简短。初学者应答往往长篇大论,其实神入的艺术也体现在既短又能抓住要旨,这才显出本事。

既传意达神,又不要单纯模仿对方,鹦鹉学舌并不足以体现你与当事人的同在。只有经过你的认真消化,将精华反馈给当事人,才体现出你尽心竭力地为他服务。

避免给出自己的评判或解释。例如,某个咨询师也许这么说:“阿华,你说起你的恋母问题,你是否觉得它与你母亲在你幼年时同你过于亲密的关系有关。”这一应答的真正含义似乎是,当事人掩盖了关键问题。在这里,咨询师再次把验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当事人的需要放在中心地位。

避免陈词滥调。例如,针对处于自杀危机中的当事人,某些咨询师也许会说:“有很多人面临着比你困难得多的情况。都不会想到自杀,难道你就这么一条路可走吗?”这是典型的陈词滥调,它将咨询师变成了教导者,它实际上是在说:“你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不必小题大作。”实际上,自杀者最需要的是理解,是准确而完整的神入,而不是任何评判,神入至少使他感到世界上还有人能够理解他(她)。

避免一言不发。否则当事人会以为他(她)刚才说的话不值得回答。

避免给出忠告。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往往互相给出忠告或建议,这是友情的象征。但当事人首先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忠告不仅往往先于理解或干扰理解,而且往往损害了当事人的自我责任。一般来说,结论或决策要由当事人自己去做。

不要让同情和赞同妨碍你实现目标。同情是人类的天性,但它并不等于神入,神入不包含任何个人的立场。神入的目标是表达你的理解,同情则可以歪曲客观的理解。如果妻子伤心地诉说着丈夫的过错而对自己的举动丝毫不加检点,这时假使你付出同情,便使你实际上成为她的同谋,这对双方都不利。

四、如何学习沟通技能

沟通技能的学习本应从幼年抓起,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此,学习沟通技能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下决心反复磨炼,不断总结,还是可以学好的。学习沟通技能,首先必须仔细探索自己的人际交流价值观,但价值观是体现在行动中的,而并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已。有些人虽然强调对他人尊重,但实际上尊重没有从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这里,固然存在一个在某些场合不懂得如何表达尊重的问题(例如,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神入也是表达尊重的有效方式。),但这首先还是一个是否将尊重他人处处放在首位的问题。其次,要学好沟通技能,必须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人际交往作为实践的机会。通过长期磨炼,反复总结,才能做到在心理咨询中得心应手。最后,实践沟通技能时,应该尽量得到他人的反馈,有条件当然最好在指导教师的当场督导下进行训练,否则可从朋友、同事及家人那里获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