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2639600000012

第12章 教学与教学操作体系研究(3)

(1)学导式,即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于学生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于教师是“引导自学,帮助解难”。教师首先揭示自学目标。教给自学方法,给予充裕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将学生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加以归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探索发现式,即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由学生观察发现得出规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

(3)迁移式,即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如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先出示简单的一步、两步有关联的应用题,而后合编成三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自主迁移,不仅不感到困难,而且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上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自主学习的良好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厌学、怕学,课堂上不敢发言,又如何自主发展呢?可见,教学过程中,除了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外,还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多一份关爱。

(2)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精神,不要让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也不要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教学中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自学讨论后集体交流时,教师不指名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发言代表一个学习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3)尊重学友。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学友发表见解时,同组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校对时,训练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

六、交往型活动方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被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展开平等而充分地相互交往。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主动参与式”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桌或小组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往学习,从而改变班级“静态的集体”背景,使班级同桌、小组等学生小集体成为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交往型活动方式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需求,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通过交往活动中学生的互启、互勉、互助、互爱,使学生保持自由积极的学习心态。

(一)交往型活动方式的特征

1.选优性

提供广阔的交往空间,让学生在互读、互纠、互查中各抒己见,与同学分析、比较、判断、综合,取长补短,得出最优化的结论。

2.互补性

交往型活动方式主张学生对交往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应该倾听、思考、判断、选择、改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到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互补共进的目的。

3.开放性

交往型活动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

a.交往内容的开放。学生交往的来源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如阅读教学中,学生交往的内容可以是互评试卷、互测知识掌握情况、互查知识的遗漏、互读课文精彩片断等。将这些交往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交往需求。

b.交往空间的开放。交往型活动方式打破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模式”,学生学习可以在同桌、小组间自由进行,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学习。

c.生生关系的开放。学生通过相互的交往学习,扩大了生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合作,互助交流、协作学习,生生感情融洽、和谐。

(2)交往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中,交往型活动方式按交往单位的大小可分为同桌交往和小组交往两种形式。

1.同桌交往

同桌是交往学习中最小的交往单位,同桌交往学习比较容易控制,交往效率也较高。主要方式有:互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个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换看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互测——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阶段,为完成“温故引新”这一环节,由学生互相提问,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温习,包括概念原理的理解、知识点的记忆、基本方法与技巧的掌握,以便学生当堂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互评——教师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定出量化的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桌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或互相评议试卷、操行鉴定等,促使学生在互评过程中提高认识水平,发展判断力和鉴别力;互读——主要指教学中碰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蕴含丰厚感情的精彩片断时,同桌采用对读、朗诵、分角色读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互纠——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桌互批互改各类作业,互相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在小测验、听写后,组织学生交换批改,互相纠错。

2.小组交往

小组学习是指在统一的活动时间内,以学生的兴趣小组为单位而进行活动,是交往型活动方式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宽松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主要方式有两种:讨论——课堂教学中,在每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等难以突破之处,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在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时,在知识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实验中,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在实验中培养协作精神。

七、室内集约型活动方式

课堂像一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教师全身心地进行“精耕细作”,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更多更快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有固定活动范围及较集中的活动内容的活动方式称之为室内集约型活动方式。

根据古代经籍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庠”、“序”、“校”等名称,国学称之为“学”。千古沉积下来的知识和典故,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样确实体现了室内集约式的一些特点。如:能集中比较快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室内的环境所限制,能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提高学生的效率。早期的室内集约型活动方式,普遍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多以枯燥说教为主和实际联系不紧的缺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丰富了室内集约型活动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践法

这种类型集中了室内集约型活动方式便于研讨总结和与社会交流的优势。如:有一位老师在“元、角、分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好面值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的人民币。活动开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购买商品。要求:每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用同样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东西好,进行评比,并在活动中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活动后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买的商品每样多少钱?还剩多少?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及其换算规律,而且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实验法

实验是学习或研究中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活动。在自然和数学课中就常常用到这种方法。通过实验,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讨法

研讨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来进行的一种自行研究方法。教师应抓住知识的关键点,适当引导提示,使学生能敞开思想,大胆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小结,肯定正确意见,指出错误意见,总结要有充分的论据,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对一时搞不清楚的问题,可留待下次再议;个人有不同的意见则允许保留。对一些有争论的意见,会后也还可以互相交流。

(四)合作法

小组合作法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搭配为4~6人的小组,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引导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汇报、交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如参与意识、合作竞争意识、坚强的自信心等)。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保证全组同学都参与学习,并通过彼此沟通、相互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室内集约型活动方式,除了活动效率高等特点,从安全方面来讲,也比较有保障,在教学方式方法日益增多的时候,教师应选择最适合学生和教材的方法,单纯在室内进行的活动,教师应掌握全局,课前下更多的功夫,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地组织好学生。

八、户外分散型学习方式

早在20世纪初,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办蓝天下的学校”,“办快乐学校”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推广,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户外分散型活动方式。它是与室内集约型相对应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场地在户外,以大自然为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下完成教学目的。

户外分散型活动方式主要以课外为主,离不开实际操作,这种动态过程迎合小学生的好动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心态组织教学,户外分散型活动方式的组织教学可分为三种:

(一)分组轮换

这种活动方式是科学地安排上课的顺序,各组依次同时学习各种技能或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它又可以细分为以下程序:明确教学目的分组学习—小结;观察—质疑解疑。凡有条件的就尽量运用这种组织形式。

(二)分组不轮换

分组不轮换这种活动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组长的协调下,在同一时间里,各组学生分别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教材的学习,并按预定的时间和顺序轮换。优点是有助于克服场地和教材学具的不足,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全面照顾学生。它一般采用两组一次等时轮换和三组两次等时轮换两种方式。

(三)分组轮换与分组不轮换相结合

它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综合运用,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设备、场地,有的教材采用分组不轮换形式,有的教材采用分组轮换形式。这两种形式的结合有利于教师克服场地教具的不足,还能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如果运用适当,可以互为补充。

户外分散型活动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的需要可采用多种方式,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四种较常见的方式:

1.观察型

户外是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创造美好、真实的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首先指出观察的范围、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找规律从而陶冶情操,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这种方式多用于劳动课的教学。

2.探究型

探究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有趣的现象,提出疑问,教师适时提出有难度、有启发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问题、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类型多用在自然课、科技活动课等推理实践课上。

3.游戏型

户外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容易制造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户外游戏活动迎合小朋友好动的心理,寓教于乐。这种类型多用于体育课。

4.调查型

这种类型的活动方式多用于思品课或社会生活实践。先观察现象,再调查实质,环环相扣,它可以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它运用了直觉思维的整体性和分散思维的多面性来发现问题,以达到调查目的。

户外分散型活动方式利用了大自然的魅力,真情实景,时空自由,但也有其弊端:如果老师的组织教学不紧凑,不能利用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实践不及时升华为理论,课堂将会是一盘散沙。另外,安全防范和措施要考虑周全。

布卢姆说:“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将课堂移到户外去,大自然便成了陶冶情操、开发艺术思维、进行审美教育的源泉,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成了培养学生思维、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上“思维课”,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