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西方世界动荡的时代。失业与通货膨胀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风尚败坏,“左”派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时,一些学者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1968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当时的董事长帕塞伊邀请世界三十多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实业家等各方知名人士云集罗马,讨论人类的未来,这就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多斯把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书,这就是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指出,决定人类未来的五个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种因素增长的特点是指数增长,即按一定的百分比递增。衡量指数增长最好的标准是倍增时间,即这些因素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倍增时间的简便算法是以70除以年增长率,这称为“七十规律”。例如,如果每年增长2%,倍增时间就是35年。指数增长的特点是起初并不明显,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增长会突然加速。
麦多斯用指数增长分析了影响人类未来的五种因素。就人口而言,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年增长率0.03%,倍增时间将近250年。但在1970年,世界人口达36亿,年增长率为2.1%,倍增时间仅为33年。按这个速度,2003年人口将达72亿,2036年,人口将为144亿。工业增长的情况是,在1963年到1968年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为7%,人均5%。这样,14年后物质生活将提高一倍,所消耗的资源也会增长一倍。这种情况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粮食供给、非再生资源和污染情况。粮食供应受土地、淡水等资源的制约,这些资源是有限的。
麦多斯把以上五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用计算机算出了各种因素的增长趋势,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的结论是:1970年以后,人口和工业仍维持指数增长,但迅速减少的资源将作为约束条件使工业化不得不放慢。工业化达到最高点之后,由于自然时延,人口和污染还会增长。但由于食物与医药缺乏引起死亡率上升,最后人口增长停止,人类社会将在2100年之前崩溃。这个模型是预言人类末日的,被称为“世界末日模型”。
避免世界末日的主要方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1980年停止工业资本增长;工业品的单位物质消耗降为1970年的四分之一;经济重点由物质产品生产转向服务;污染降到1970年的四分之一;增加对粮食生产,尤其是提高土地肥力与水土保持的投资;延长工业资本的使用寿命。
世界末日模型的提出引起广泛争论,许多学者从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批判了这种悲观论。对人类未来抱悲观态度的理论历史上也并不少,19世纪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典型的悲观论,现在的世界末日模型无非是“带计算机的马尔萨斯”而已。
大多数学者认为,首先这一模型本身所用的参数就是错误的。有人指出,按这个模型,如果从1970年起自然资源的发现与回收利用率为每年2%,控制污染的能力每年增长2%,粮食产量每年增长2%,则计算的结果是人类永远不会崩溃。相反,如果把该模型的起点由1900年提前到1850年,按该年各个变量的实际值计算,世界在1970年就崩溃了。
其次,对这五种因素变动情况的分析也是错误的。例如,以关键的人口增长来说,并不是一直保持指数增长。人口增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起初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引起的低增长率(工业革命之前),然后是高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引起的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以后),最后是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引起的低增长率(发达国家),甚至是零增长。末日模型关键是人口的增长,这一因素的改变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增长才能解决。一百多年前人们用的容器都用铜和锡制造的,曾有人担心铜和锡用完后怎么办。但技术进步使人们可以用塑料代替铜和锡,现在没人这样担心了。同样,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才能解决。人类的发展中会出现许多问题,但人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
尽管人们并不认为世界末日模型正确,但都承认,这个模型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模型分析了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实现平衡增长的重要依据。这个模型对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分析对许多国家来说也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如果不兼顾发展与环境,也将会引起灾难。80年代之后,经济学家关注可持续增长,各国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这恐怕与世界末日模型的警示不无关系。
整体错误的理论中往往包含了正确的启示。这正是世界末日模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