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26344700000028

第28章 宏观调控不是筐

记得前几年进口大片票价高达70元或50元,许多观众颇为反对,于是中影公司发文限制进口大片的最高价格。我们且不评论这件事的是与非。只是某大报在报道此事时,标题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限制进口大片价格”。限制某种产品的价格实际属于微观经济政策,说成宏观调控就出笑话了。实际上这种错误我们常见,把国家对经济所做的一切事都称为宏观调控已成习惯。正像有人说的,“宏观调控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严格界定宏观调控的含义,区分宏观调控与其他政府行为的区别,不是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而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与管制是多方面的。有立法手段(如各种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法律制度)、行政手段(如发放生产许可证等)、经济手段。这些不同的调节经济手段不能笼统地都称为宏观调控。

即使就经济手段而言,也大体上要分为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大的差别,不能统称为宏观调控。严格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是指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所进行的调节。

微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别首先在于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政策依据微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通过分析家庭与企业的决策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但经济学家发现,市场机制的调节并不总是有效的。当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没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时,就产生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产生于垄断、公共物品的存在和外部性。在垄断之下,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时而价格高于完全竞争时。公共物品(如国防)人人都可以免费消费,依靠市场提供,供给不足。外部性是一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人带来的影响(如污染),这就使市场决定的产量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收益。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要求助于政府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依据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说明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它说明了,当经济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时,会产生周期性经济波动,即有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有时经济衰退,失业加剧,都是正常的。要消除或减缓经济波动的程度,就要求助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对整体经济的分析制定的。

其次,这两种政策的目标也不同。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效率与公平。克服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无效率是为了提高效率。例如,政府对垄断的管制、提供公共物品、针对外部性的税收或补贴,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同时,市场经济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也要由收入再分配这类微观经济政策来解决。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稳定与增长。稳定就是要减缓经济周期,实现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增长是要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适度的增长率。不同的政策要通过不同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微观政策手段不能实现稳定与增长,宏观政策手段也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两者都需要而又不可互相代替。

此外,由于这两者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微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局部的。例如,限制进口大片票价只影响进口大片这种产品和放映这种大片的人与看这种大片的观众,并不影响其他人或其他行业。使收入分配平等的所得税政策只影响符合规定的某个群体。反垄断政策只影响垄断企业,等等。而宏观经济政策要影响整个经济。例如,变动支出和税收的财政政策,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水平。变动利率的货币政策对所有的人和部门都是同样的。微观政策对整体经济没有直接影响,宏观政策并不针对经济中的个别人或部门。

由于这些差别,这两种政策的制度与实施也是不同的。微观政策可以由中央政府决定,也可以由地方政府决定。比如,中央政府可以决定最低工资水平,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规定自己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宏观政策要由中央政府决定。比如,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决定,不由地方银行决定。尽管各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财政支出与税收计划,但其目的在于提供地方政府应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为之筹资,不在于如何调节经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调节整体经济的。

严格来说,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实现整体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政策。微观政策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各种政策,如限制价格政策、支持价格政策、反垄断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等。

把什么都称为宏观调控,只要是政府做的事就归入宏观调控,混淆了立法、行政与经济调节的区分,也混淆了理论基础、目的、手段与决策都不同的经济调节。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不了解每种政策调控的目的,也不知道谁是调控主体,一个小小的地方或部门也自称要实行宏观调控,岂不是笑话吗?如果每个地方和部门要进行宏观调控,经济岂不乱套了吗?全国经济才是宏观整体,每个部门只不过是个体。不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有正确的经济调控。

堂堂大报出了这个笑话,说明普及经济学真是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