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26344300000012

第12章 第二课回到常识话经济(5)

学校培养人才需要资金和其他投入,钱从哪里来呢?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在科威特、阿联酋、沙特阿拉伯这些极富有的产油国家,一切教育都是由国家包下来的,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费用。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各国,尽管并没有那么富裕,但也是免费提供一切教育。我就是在这种免费教育体制下上完大学的。至今公众还很怀念这种由国家“埋单”的教育体制。

在绝大多数国家,把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根据学者研究,从中小学教育中获益最大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因为当所有的人都受过这种教育时,个人在劳动市场上就没有从教育中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无法以高收入的形式获得收益。但全民都受过中小学教育是经济起飞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基础。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时,受过中小学教育的成人达70%以上。社会获得收益的中小学教育,要由政府付费,教育成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具有极大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之一。所以,一个国家无论多穷都应该实行免费而又带强制性的中小学义务教育。

高中以上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素质提高当然也是极为有益的。但由于能够接受这种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这些人在劳动市场上就有比较优势,可以以高收入的形式获得这种教育的部分好处。个人支付一部分费用天经地义。而且,任何一个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也没有承担全部非义务教育费用的能力。大学教育收取一定费用是合理的。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承认大学教育收费的合理性,并不是说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要全部承担所有费用,因为大学教育的全部收益并不全由个人获得,社会也获得了这种教育的收益,甚至还是绝大部分收益。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其经费都不可能全部来自学生的学费。公立大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在美国是州财政),其次来自社会捐助、学校的营利性经营(如把资金投资于各个领域)以及学生交纳的学费。私立大学经营主要来自社会捐助、学校的营利性经营和学费,但也有政府拨款。即使在私立大学,来自学费的经费也不会超过所需经费的三分之一。私立大学学费高一些,但绝非按成本向学生收费。公立大学也收学费,无非比私立大学低一些而已。

大学的学费与学生将来的预期收入相关。例如,美国MBA、医学、法学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收入都较高,因此,收的学费也高。但大学收费绝不是仅仅根据预期收入收费。通常是根据居民的承受能力,即平均收入水平来确定收费标准。此外,不同的学校(名牌与非名牌)、不同的专业,收费标准也不同。这后两者则与预期收入相关。在实行收费的同时,为了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上得起大学,甚至上得起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就有各种措施。例如,提供低息贷款、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等等。

中国的高校由免费教育转向收费教育与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是一致的。在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的免费教育。但高校的经营与发展绝不能全靠收费。在以公立大学为主体的情况下,政府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其次还应该更多引导富起来的人资助教育。而且,收费的标准不是培养学生的成本,而应该是居民的承受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计算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培养成本就没有意义。我们指责高校收费高不是指收费超过成本,而是指收费超出了现阶段居民的承受能力。高校的收费改革不是计算出成本,明码收费,而是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确定一个让大多数家庭可以承受的收费标准。

把成本定价原则用于高校收费是教育产业化的流毒。教育产业化是高校发展的大敌。

经济学家不预测股市

到各地去讲课、讲座,或参加研讨会,听众最多的问题是牛市会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会达到7000点?应该选什么股?牛市什么时候会成为熊市?下跌的底线是多少?等等。总之是让我预测股市未来的。

对此,我的回答是,严肃的经济学者都不预测股市,谁预测股市,谁就会倒霉。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就是一个榜样。费雪从耶鲁大学数学系获得了该校第一个经济学博士。他的《货币的购买力》被认为是货币数量论的奠基之作,对指数的编制等经济学基础理论也有重大贡献。同时,他发明了一种索引卡片系统,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赚钱后又与竞争对手合开了雷明德.兰德公司。他出售了部分产权,成为百万富翁,有了配备司机的大型林肯轿车。学术和财富的双成功使他自视甚高。这种身份使他一度成为“华尔街先知”,成为今天所说的股市“带头大哥”,他对股市的预测引导着舆论的方向,左右了千百万人的投资决策。

那时的华尔街像今天的中国股市一样火爆。股市到火爆顶点,全民卷入股市。人们指责地铁公司没有在车上安装炒股用的电传打字电报机。波士顿一家工厂,每个车间都有一块大黑板,每小时更换股市行情。得克萨斯州的牧场上,牛仔们通过高音喇叭收听股市消息。乘客坐出租车与司机讨论股市,连宾馆门口擦皮鞋的小童也会向顾客介绍当天的热门股。这时,费雪也和其他人一样发疯,认为股市高涨是美国经济长期繁荣“新时代”的反映。他不仅持有兰德公司股票,而且还买了大量小盘成长股票,其股票市值达1000万美元。就在股市崩盘之前,他仍认为,美联储会采取有效措施,政府会托股市。他告诉股民,要相信“前景是光明的,股票将在一个高水平上稳定下来”。结果股市大跌,一天之内从386点跌到298点。一天下跌了22%,为纽约证交所112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费雪的错误预测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直到临死时,他仍有75万美元的债务。在这次股市中做出错误预测,蒙受损失的还有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连这样大牌的经济学家都做出了错误的预测,何况我们这些连“家”也够不上的人呢?

股市之所以难以预测,是因为影响股市的因素太多,也太复杂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预测模型能把这些影响股市的因素包括进去。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分析、预测股市的理论,但没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我只相信一种股市理论——随机行走理论。“随机行走”,顾名思义,就是随便走来走去。这种理论的含义就是指一种经济变量(包括股市价格)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连路径都不可预期,何况在何时上升或下跌,会持续多长,最高点或最低点是多少呢?美国股市大崩盘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股市崩盘,至今仍在争论之中。今天影响股市的因素比那时复杂得多,又缺乏有费雪、凯恩斯这样学术水平的人,谁还敢预测股市呢?

当然,预测股市的人还是很多的。在股市火爆的今天,预测股市的断言也经常出现在媒体或网络上。这些人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曾经在股市上成功过,赚了或多或少的钱,自己以股市专家自居,也得到一些人的信任。二是在股市上有利益的人。或者是受利益集团利用,为这种集团服务获取最高报酬,或者是自己买了某股票,希望别人也进入,把股价炒上去,或者是以分析股市为名进行诈骗。三是一些什么也不懂,却什么都敢说的人,或者我们常说的“无知者最无畏”。这些人的话也并不全错,但即使对了,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不足为奇。真正严肃的经济学家是很少大胆预测股市的。听信在股市上略有成功的“带头大哥”的预测,每天听股评人头头是道的股市分析,总免不了上当受骗交学费。

股市是不确定的,有风险的。股市的暴利正来自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当然,有获得暴利的人,也必然有惨败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投入股市炒股有投机的性质。成功与否不取决于经济学分析或预测,在于一种感觉或运气。如果哪个股市成功的人向你传经送宝,告诉你致富之路,或者如果哪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发表了什么高见,或做出了什么预测,你千万别相信。既然进入了股市,就只好“跟着感觉走,紧握着梦的手”,搏击一把,赢了算你走运,赔了只好自认倒霉。胜败乃兵家常事,有了这种心态,就可以或输或赢潇洒走一回。经济学家是怎么说的,千万别当回事。

经济预测不是算卦

吉米.卡特任美国总统时美国经济状况颇糟,竞选中败给了里根。当记者问他,他的经济顾问有什么作用时,他说,这些经济顾问作的预测连他家乡算卦先生算的卦还不如。不管他这话有什么情绪,经济预测与算卦的确大有不同。

算卦是什么?说得好一点,它是揣摩人的心理,或迎合讨好,或故作惊人。这些话,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没有什么根据,也无法证实或证伪。经济预测是什么?是根据已掌握的经济规律(总结成理论)和相关信息,对未来经济状况或走势作预期。这两者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让我想起卡特这话的是今天仍有些经济学家的预测采用了算卦的方法,结论连算出的卦都不如。

国人爱听好话,算卦者大多迎合这种心理,告诉你红运高照,或者要发大财,或者有高官等你去做。闻者大悦,算卦者得点小钱。这样的经济预测比比皆是。例如,预言什么时候中国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老大;或者不用多少年就可以实现超英赶美的梦想;或者亚元将出现,人民币成为中心;或者股市要冲上5000点之类。有人听了这类话颇为龙心大悦,这些人也有或实或虚的些许好处。经济学到了这个地步,不说御用又能说什么呢?

算卦多少还是能给人带来一点精神安慰的。给求卦者一个发财或升官的梦,能让他兴奋好几天,实现不了也没什么大害处。可是经济预测就不同了。经济预测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按着超英赶美的预测去确定经济政策,经济不过热才怪。高烧又不能持续,等发起冷时,岂不又是一次大灾难?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经济走势不应该根据什么人的爱好,而应该根据理论和信息。在国外,经济学家编制了计量经济模型来预测经济,其可靠性远远高于算卦式的预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90年代美国和世界将发生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并把他的预言写成《1990年大萧条》一书。此书出版后颇有轰动效应,发行量超过25万册,并在《纽约时报》的非小说类畅销书中被列为第三位。但这种预测在我看来缺乏可靠的依据,起作用的还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持否定态度的意识形态。所收集的资料支离破碎,可以用来“六经注我”,却不足以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

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也在那时预测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世界的经济走势。但他依据的是大型计量经济模型。他主持建立了大型计量经济的“林克(Link)模型”。该模型是世界经济模型,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各种参数联系在一起,用于预测经济走势。克莱因根据这个模型得出的结论是:90年代美国和世界经济绝不会出现大萧条,相反,会在稳定中增长,增长率为每年2%~3%。90年代的事实已证明了这种预测是基本正确的。也许具体的增长率不那么准确,但大方向是正确的。不像巴特拉那样,把方向都搞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