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话说中国——古代农业
26329600000031

第31章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徐光启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的《农政全书》不仅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书籍。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万历九年(1581年),考取金山卫秀才,从此开始了教书生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顺天乡试第一,成为举人。考中后仍以教书为生。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39岁的徐光启再度赴京赶考,途经南京时拜访了耶稣会士利玛窦,开始接触传教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再访南京,在传教士罗如望的指点下,加入了天主教会,教名“保禄”。次年,徐光启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历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68岁时任礼部左侍郎,旋即升为礼部尚书。崇祯五年(1632年)任大学士。次年(1633年)死于任上。

徐光启接触利玛窦等人以后,便开始学习、探讨西方科学知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译出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万历四十年(1612年)初,礼部奏请他和李之藻及西方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等同译西洋历法。同年,他与熊三拔制造天盘、地盘、定时衡尺、璇玑玉衡等,并与熊三拔译成《泰西水法》。与此同时,他自己还写了不少天文、算学和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等。在跟随利玛窦等人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特别是“历象之学”以后,他便开始转入农业和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水利方面的系统研究。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是《农遗杂疏》《屯盐疏》《种棉花法》《甘薯疏》《种竹图说》《北耕录》《宜垦令》《农辑》《农政全书》等,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是《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书影

《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12门,每门又各分若干子目。内容虽然大量摘录前代农书和有关文献,但经作者精心剪裁,取其要旨,并用夹注、旁注或评语等形式加入了他自己的许多精辟见解和经验体会,使该书成为一个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开垦西北荒地、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的各种规划、建议和技术,为历代农书所少见。

《农政全书》有哪些主要成就?

《农政全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总结、保存了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并加以发展。这部书引用的著作、文献达200多种,集中了我国古代农书的精华,其中有许多已经散佚的文献,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

第二,破除迷信,反对保守,强调人定胜天。徐光启认为,只要根据适当的地理、气候条件,经过精耕细作,可以引进良种,变低产为高产。

第三,介绍农业生产技术,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他在“水利”卷中总结了用水五法:用水之源、用水之流、用水之潴、用水之委、用人工蓄水,充分利用了水源。在《除蝗疏》中,他系统阐述了消灭蝗灾的方法。此外,书中关于屯垦、水利和荒政三项农业政策的阐述,对于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

利玛窦是何许人?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开眼界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利玛窦根据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开始把所了解的中国情况用意大利文记述下来,这就是《利玛窦札记》。他死后译成拉丁文,并增补部分内容,于1615年以《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为题,在德国出版。全书共分5卷。该书是耶稣会士介绍中国国情的重要私家著作,对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史和明朝后期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出版后被相继译成法、德、西等多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