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经过大力开发,到了北宋以后,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陈农书》即是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一部小型综合性农书。
陈旉,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史籍未见他的传,原籍不详。仅从其农书自序中得知他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躬耕西山”,过着种药治圃、不求仕进的隐居生活。当时一般士大夫都向往做官,不屑于务农,陈旉则不然,他终生致力于农桑,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终于在74岁时写成《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的篇幅不大,全书共有1万余字,分上、中、下3卷。上卷以水稻生产为主,涉及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术;中卷“牛说”,讲述耕畜的饲养管理;下卷“蚕桑”,讨论有关种桑养蚕的技术。《陈旉农书》书影其中上卷是全书的主体,在这卷中陈旉比较突出地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土地利用。陈旉在“地势之宜篇”中指出,土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他依据地势提出了高山、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的利用规划。
二是土壤肥力学说。陈旉认为,土壤虽有多种,好坏不一,只要“治之得宜”,就能适合栽培作物。他还认为,如果能够时常加入新而肥沃的土壤,施用肥料,可以使土壤更加精熟肥美,地力也将会保持新壮,不存在什么衰敝的问题。
三是肥料和施肥学说。陈旉在《陈旉农书》中不但有“粪田之宜”专篇,在其他各篇之中也都谈到了肥料,显示了他对于肥料的重视,并在肥源和施肥方法方面有不少的创造和发明。
四是水稻栽培。《陈旉农书》是第一部关于南方稻区农业技术的农书,书中对于稻田整地和水田中耕等都有论述,还有专篇谈论水稻育秧。这些标志着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至此已经基本定型了。
《陈农书》有什么成就?
《陈农书》以有关水稻生产技术为核心,并总结了南方旱地作物的生产经验。从现存的古农书来看,其主要的成就有:(1)第一次专篇论述了耕牛问题。(2)第一次把蚕桑作为农书的一个重点问题。(3)第一次专篇系统地论述了土地规划和利用。(4)第一次专门讨论了水稻秧田育苗技术。(5)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原理。(6)第一次把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放在同等位置,并且强调经营管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7)提出了著名的土壤肥力学说:“地力常新壮”和“用粪犹用药”的论断。还论述了肥料的4个新来源:制造火粪、堆肥发酵、粪屋积肥和沤池积肥。
陈是如何阐述土壤肥力学说的?
陈在《陈农书》中探讨了施肥与地力的关系,为解决土壤肥力与连年耕种的矛盾,总结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响亮地提出“地力常新壮”的科学理论。而保持“地力常新壮”的关键在于施肥。对于如何施肥的问题,陈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用粪犹用药”。他把给农田施肥比作医生看病用药。他认为农夫给地施肥,要根据土壤性质、作物品种,采取不同方法,施用不同肥料。“用粪犹用药”既通俗又生动地阐述了合理施肥的原则。
大开眼界
宋代施肥技术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为宋元时期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使复种面积扩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地利用率为300%~200%;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率为150%;辽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土地利用率为100%。与西欧相比,13世纪以前,农业较为发达的英国耕地仅占全部土地的20%;法国和德国耕地仅占全部土地的15%以下;西班牙耕地仅占全部土地的20%~25%。印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耕地较多,在20世纪50年代,耕地虽占土地总数的42%,但其中18%是经常休闲地,实际播种面积的复种指数只在109%~113%之间。宋元时期,我国高水平的土地利用率为解决众多人口的衣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