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会说话社交高手
2632700000014

第14章 择言——社交的技巧(3)

(2)与对方交谈时,还会想其他事情吗?

(3)你和不熟的人说话时,会觉得忐忑不安吗?

(4)你是否时常会有找不到话题的时候呢?

(5)你不喜欢别人为你介绍陌生人吗?

(6)你是否时常会有想不出好措辞的时候?

(7)你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8)即使和亲朋好友谈话,也会有没有话题的时候吗?

(9)当你一讲话时,是否感觉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10)你是否常常想中断对方的谈话?

(11)你与人交谈时,争执的情形是否比较多?

(12)你觉得用家常话会很难和别人交谈吗?

(13)你是否很少使用幽默的话语?

(14)在会谈的时候,你是否会认为提早结束比较好呢?

(15)你是否常常请求对方赶快说明事情呢?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你有5个以上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你就有必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了。

掌握正确的说话方法,能使我们判断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时也能让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时间一长,自然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择言有术应对自如

择言有方,在出席宴席场合也能逢凶化吉,应对自如。

宴席中,那些酒量不大者,往往对一再劝酒十分尴尬,杯中之物,喝多无益,且劳神伤身。所以,学会一点谢酒的艺术,在日常交际中十分必要。

饮酒当然应是喝好而不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乃劝酒之大忌。作为被劝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有余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谢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会见好就收。

李某新婚大喜之日,当酒宴进入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谈:“请三位来宾,每人喝一瓶。”面对“酒仙”言辞上的咄咄逼人,三位来宾中的许先生站起来说:“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老夫子的话?”“酒仙”回答:“不错。”许先生见其已入“圈套”,便说:“既然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又提出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三位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得解除“酒令”。

此番谢酒,妙就妙在许先生先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然后抓住“酒仙”言辞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提出问题,悄悄布下一个“圈套”,诱使其说出(或者同意)与自己相似的观点,请君入瓮,随即“收拢圈套”,反戈一击,达到制胜谢酒的目的。

当劝酒者采用“车轮战术”,自己又无法把目标转移时,可用攀比的方法保护自己。“今天在座的都是我的好朋友,理当一视同仁,要干,大家一起干!”来宾酒量不等,往往与劝酒者讨价还价,迫使其做出一些让步。

择言不当,后患无穷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先看几个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天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说话是简单的事吗?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怒。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随意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比如秦朝时赵高擅权,想篡秦,又恐有人不服,于是这日在朝廷上拉上一只鹿来,对秦二世说:“我献给陛下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了马呢?”赵高便让朝中众臣评论他与二世谁说的对。左右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奉迎赵高便说是马,也有的说是鹿。后来,那些说是鹿的人都遭到赵高暗中陷害。你看,说真话是不是难事?有时还和身家性命都紧连着呢!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说》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敢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

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生活中我们常见有的人平常是这样说话,一见领导就那样说话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很“累”地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有时,我们可以运用智慧和幽默来化解说话的困难。比如像一个小故事讲的:一位贵妇人牵着她的爱犬上了公共汽车,她傲慢地对售票员说:“我给狗买一张票,让它也像人一样坐个座位,行吗?”对这无理的要求,售票员回答:“可以,不过它也得像人一样把双脚放在地上。”

春秋时,齐国的晏子经常劝谏齐景公。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暴死,齐景公大怒,命令手下把养马人用刀肢解。这时,晏子刚好在齐景公身旁,见刀斧手持刀而进,便问齐景公:“尧舜当年肢解人时,从谁的身躯开始的?”齐景公忙顾左右而说道:“从自身开始。”于是下令不肢解养马人。他听出晏子是在委婉地批评他,他又不愿赦免养马人,就说:“把他下狱吧。”晏子说:“好,但先让我代您说说他所犯之罪,这样才能让他心服。”齐景公说:“可以。”晏子就开始历数养马人三大“罪状”: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死罪之一;死的是国君最喜爱的马,这是死罪之二;你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闻知,必定怨恨国君,邻国闻之,必轻视我们的国家,这都是因为你使马死了造成的,你当死罪三也。来人,将其下狱!”齐景公明白了道理,说:“把养马人放了,不要因此伤害了我的仁政。”

说话讲求一些技巧,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售票员和晏子很会说话,但前提都是坚持了原则,我们不能为技巧而牺牲原则和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不会觉得难,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在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这题很难。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时,怎么办?崔永元出了个主意:那就实话实说,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这是解决说话难的最终办法,也许我们会因为实话实说而得罪一些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但我们说了,得到的是良心的安宁,我们无须后悔。

这天,一位朋友因某事问我:“我那样做,你认为对吗?”我想说“不对”,但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说话技巧,就说:“你是要我说假话呢,还是说真话?”朋友说:“当然是真话。”我一下子坦然了,于是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