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2
26311800000025

第25章 附录:不可不知的先秦历史(8)

那个亡国之君夏桀,被软禁在南巢,再也不能为所欲为,终日郁郁寡欢,他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杀死商汤,才落得今日的下场。他觉得自己这样窝窝囊囊地活着还不如一死了之,就登上了南巢山,在高处纵身一跳,自寻短见,结束了自己荒淫无耻的一生。计算起来夏王朝自夏禹建国,传了十六个国王,延续了四百多年,到夏桀这一代,就灭亡了。

商汤求雨

商汤以自己为祭品,请求上天降雨,神灵也为之感动。

旱情百年不遇

商汤刚刚即位,就遇上了大旱灾。持续七年,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旱情严重。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大地干裂,井下没有水可提,河水也干涸了。庄稼一片焦枯,颗粒无收。人民在饥饿的艰难困苦中挣扎。

虽然商汤和伊尹曾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但因到处干旱,水源枯竭,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

商汤望着严重的旱情和百姓们焦虑、愁苦的面容,一筹莫展,心如刀绞。

当时的人们认为,干旱是上帝发怒而降给人间的灾难。所以旱情发生后,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祀,以祈求上帝息怒而下雨。古代这种在郊外祭天的仪式,叫做“郊祀”。郊祀的通常方式是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这些家畜做祭祀的供品,叫做“牺牲”。旱情越来越严重,一天,汤命令史官们手捧三足鼎,鼎内盛有牛、羊等肉作为供品,烧起柴火,在郊外举行祭祀,向天地山川祷告。汤教史官们在祷告中作这样的申述:“上天发怒,不下一滴雨,是不是我们君王的政事没有法度节制呀?是不是因为使人民受了疾苦呀?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官吏贿赂公行呀?是不是因为小人的谗言猖狂攻击呀?是不是因为宫室营造滥用民力呀?是不是因为女人请托盛行干扰政事呀?为什么还不快快下雨呢?”史官受汤之命,作了六条检讨,以祈求上帝赐福降雨,但是雨还是没有降下来。

商汤自我牺牲

为什么这样祭祀、祈祷,上天还是不肯下雨?于是史官们又进行占卜得到的结论是:除了用牛羊做牺牲进行祭祀外,还要用活人做牺牲,贡献于天帝神灵之前。商汤听说要用活人祭祀天帝,就自告奋勇地说:“我们之所以要求雨,是为了民众百姓。如果一定要以活人来做牺牲,我自己来担当。”

于是,汤洗净自己的身子,换上清洁的衣服,然后剃掉头发,剪掉指甲,以自己作为牺牲,在一片桑树茂密,叫做“桑林”的神庙中进行祈祷。他在祷词中说:“履,敢用玄牡,告于天地神祗。”(“履”是商汤的名字;“玄牡”是黑色的雄性动物,实际上是指牛羊等牺牲和汤自己。)

汤接着说:“现今天下大旱,就在我履当政的时候,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天地神灵。我对有善行的人不敢隐蔽,对有罪恶的人不敢赦免,这些品德,只有你上帝的心里最为明白。万方有罪,都是我一个人的过错,就来惩罚我吧!千万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敏事务,而使上帝鬼神伤害我百姓的性命。”

感天动地

商汤以自己的身躯做为祭神的牺牲,为百姓请命,要求惩罚他一人,而使黎民百姓得救。这种精神感动了天地神灵,还没有等到他把话说完,天空中忽然乌云密布,在方圆数百里的中原大地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百姓欢呼雀跃,歌颂商汤为民请命的牺牲精神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商汤以自己做牺牲,向天帝求雨而下了大雨,当然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久旱必有大雨,这大雨不是商汤感动了天地鬼神,而是天气变化的必然现象。但是此后的商统治者,因为看到这种求雨的效果,就在天旱时专门举行一种焚烧人的祭祀。天旱举行祭祀时,商王当然不会焚烧自己,而是用奴隶,特别是女奴隶来做牺牲品。

伊尹罢君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一个下臣怎么会有权力罢免呢?

伊尹辅佐太甲继位

商汤建立了商朝,在位三十年就死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长子太丁应继位国君,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所以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甲继承了王位。太甲是太丁的儿子。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祖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为所欲为。

赶君主下台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完全被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了。他恣意妄为,不听伊尹的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他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汤王留下的清纪。他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偃师县)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

改过自新后重新登基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他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再也没有做过。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矩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五朝元老,功德圆满

太甲去世后,由儿子沃丁继位时,伊尹仍然健在。沃丁任命咎单为卿士,但伊尹还时常关心朝政,是国中德高望重的元老。直到沃丁八年,伊尹才寿终正寝。

伊尹的去世在当时成为一件大事。据说当时天空大雾三日,沃丁用天子之礼给伊尹送葬。在伊尹的灵位前,用特别隆重的“太牢”,即牛羊猪三牲齐备作为牺牲,来进行祭祀。商王沃丁亲自主持丧事,行三年的丧礼,以报答伊尹对商朝的大德。伊尹的遗体安葬在国都亳的郊区(即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当时的卿士咎单还作文阐扬伊尹的功德,文章题名《沃丁》。

伊尹辅佐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元老”。有一首颂扬商朝开国历史的乐歌中这样唱道:“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这就是歌颂伊尹担任着“阿衡”的重要官职辅佐商王功绩的。像伊尹这样的辅佐大臣,在商朝还有不少。如在太戊时有伊陟、臣扈、巫成,在祖乙时有巫贤,在武丁时有甘盘,他们都在维护商朝政权的长治久安中起着重要作用。“五朝元老”伊尹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盘庚迁都

力排众议,软硬兼施,最终迁都成功,也造就了殷商的辉煌。

商朝历经风险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因为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

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十九个王。

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有了定居下来的需要。

盘庚决定迁殷,是经历了一番斗争的。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

他们寄生在国人和奴隶身上。残酷地剥削人民和奴隶,任何事情都驱使奴隶去做。

在奴隶和奴隶主之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商朝被阶级矛盾和奴隶主内部的矛盾困扰,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起来反叛,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内外交困使得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

软硬兼施,迁都成功

正在这个时候,阳甲,商朝的第十八个王死了,阳甲的弟弟盘庚做了王。盘庚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国家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应当想出一个根除弊病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挽救商朝的衰亡。他想出来的办法,把都城迁到殷,因为到那里去有几条好处: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可是不少人反对迁都的决定,反对的人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知道,到了新的地方不能像现在一样享乐。盘庚是个意志十分坚定的人,决不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弦易辙。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发表了两篇训话。第一篇训话是劝说,告诉大家迁都到殷去的好处。他说:“我要效仿先王关心臣民的样子,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怀有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降下灾难,惩罚你们!”第二篇训话是示威,用强硬的口气,告诫人们一定要规规矩矩地服从迁都命令,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盘庚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完成了迁都的计划,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好多地方不适应,就闹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捣乱,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又发表了一篇训话,用强硬的态度,毫不妥协地警告奴隶主贵族不要捣乱,否则必遭严惩。

造就殷商的辉煌

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奴隶们在这里被迫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出现在殷的土地上。从此,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城,由于盘庚的治理,商朝在这时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那时候,铜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商代的青铜器冶炼,铸造工艺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更加扩大了青铜器的古代人物图制作范围。殷城附近就有了一个很大的青铜器作坊,有上千个奴隶在作坊里劳动。奴隶们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做原料,冶炼铸造了成千上万件斧、戈、矛、刀等武器;鼎、爵、瓢、壶、、盘、盂等饮食器皿;斧、凿、钻、铲等工具。许多青铜器造型十分优美,十分精巧的花纹图案,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后来著称于世的青铜器文化。考古学家在殷的遗址发掘出了很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高一百三十三厘米,长一百一十厘米,宽七十八厘米,重八百七十五公斤,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并因此而得名。它现在完整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发掘到的最大青铜器。从商代的青铜器也可以看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以奴隶为主体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在殷墟遗址中,还有大批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脾骨出土,上面刻着许多文字。这些文字,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一共有三千多个单字,大多已经被考古学家破译出来了。原来殷朝的王室贵族很迷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采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向鬼神询问事情的吉凶,预测事情的结果,刻在龟甲和牛骨上,大都记录占卜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后来是否应验等等。这些卜辞记载着殷朝的许多大事,为我们研究殷商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盘庚迁都,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有了相当成就,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君主拜师

未来的帝王流浪民间,了解民性,结识贤人,成就君臣佳话。

微服私访

盘庚在位二十八年,他去世后,由弟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名颂,缺乏治国的才能,因而殷朝又出现衰落的迹象。百姓思念盘庚,就把盘庚当年如何动员迁都,以及迁都后的建设过程记录下来,作了《盘庚》上、中、下三篇文章。小辛在位三年就去世了,由他弟弟小乙接位。小乙名敛,他就是使殷朝中兴的名王武丁的父亲。小乙虽然在治国方面没有盘庚那样卓有成就,但他注意到要保住先王们创下的江山,必须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所以他对太子武丁的培养下了一番工夫,并取得了成功。

当武丁长大成人后,为了让他了解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他们对商王的态度,了解诸侯的动向以及如何使他们归顺的策略,同时为了使武丁学到更多的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善于安邦治国的君王,小乙决定让武丁隐瞒身份,到社会上去闯荡。武丁先是隐居在黄河边,他经常在黄河沿岸观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接触农民和奴隶,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有时,武丁还和这些所谓“小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体会种庄稼的艰难。由于这样,使得他在即位后能关心人民的疾苦,受到人民的拥戴。

在都城外闯荡的日子里,当然也使他了解了天下形势,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他后来的继位治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君主拜百姓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