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棕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原产亚洲热带,它通常树高20米左右,长得高大、雄伟,树干笔直,浑圆,没有枝丫,树冠像一把巨伞,叶片像手掌一样散开,给人一种庄重、充满活力的感觉,是热带地区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贝叶棕还是东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者。很早以前,东南亚人民就开创了用贝叶棕的巨大叶片来记录自己民族的文字,因此东南亚文化在历史上有“绿叶文化”之称。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贝叶经”也就是用贝叶棕之叶片制作而成的。有人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只要是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哪里就有贝叶棕。西双版纳的傣族信奉小乘佛教,佛寺院内种植的贝叶棕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是随着小乘佛教的传播,由印度经缅甸而被引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同东南亚地区人民一样,很早就有用贝叶代“纸”记录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他们把剑形的贝叶叶片经过简单的加工:修整、压平、水煮、晒干,然后装订成册,用特制“铁笔”就可在上面流利刻写文字了,刻完后涂上植物油,叶面上就出现清晰的字迹。贝叶经久耐用,使用次数的增加不但不会褪色反而能使字迹越来越清楚,现存百年之久的贝叶经仍字字清晰可辨。
沧海桑田的活见证
在远古时代,西双版纳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由于地质史上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古地中海西退,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地质结构、古生物的研究结果见证,这对于科学来说是证据确凿的。但人类有时会因这些证据“死无对证”而说不清的。西双版纳还有数十种植物作为活见证,露兜树就是其中的一种。古地中海消失后,它没有跟它的家族一起迁移到有海的地方去,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炼、演化,成为了后来发育起来的热带雨林的成员,并逐步适应了热带雨林酸性的土壤、潮湿而较阴暗的林内环境,还改变了非海边不能生长的习性。然而,也许是某些遗传基因的作用,它在树干的下部还要长出很多气生根并发展成为支柱根,保持它原来生长在海滨滩涂上为了“呼吸”和支撑地上植株的习性。
常开不败的龙船花
月无百日圆,花无百日红,缅甸的龙船花却因花期较长被人们称为“百日红”。龙船花又名山丹,为茜草科常绿小灌木,花期夏、秋季,常开不败,花瓣细小,状如瓜子壳,但数量众多,常常成簇成群地聚生于枝条之上,且颜色鲜红,似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虽然龙船花植株矮小,但它的花和叶都很漂亮,所以特别适宜庭院栽植观赏,也可用于灌丛、林下或道路边缘布置。龙船花不仅是缅甸的国花,而且在婚礼中也伴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缅甸的依思特哈族人凡有女儿的人家都会早早地在临近房屋的水面上用竹木筑成一个浮动的小花园,并在里面种满龙船花,然后用绳索将它系住。等到女儿出嫁时,就给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让她坐在这个浮动的小花园里,将绳索砍断,任其顺水而飘。新郎则一大早就在下游的岸边等待,当小花园飘来时,新郎就抓住绳索将它拉上岸,然后牵着新娘回家举行婚礼。
丁香的文学传奇
木樨科丁香属植物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通称丁香,因其花筒细长如钉,花香浓郁,故得此名,别名百结、情客、鸡舌等。我国栽培丁香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大文学家曹植就曾在《妾薄命》中写道:“坐者叹息舒颜,御金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北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记载,当时洛阳已栽培丁香。明代高濂在《草花谱》中记述了丁香的繁殖“接、分俱可”。清代陈湨子在其《花镜》中指出丁香“畏湿而不宜大肥”。20世纪30年代陈善铭发表了《中国之丁香》,对中国原产的22种丁香的分类、分布等做了详细的记述。
华夏榕树王的抗震传奇
生长在云南省盈江县铜壁关乡中缅边境深山密林中的这株千岁“华夏榕树王”,经历了5.0级地震及数十次余震的冲击,古树“毫发”未伤。这株“华夏榕树王”生长状态良好,枝繁叶茂、气根密植,造型奇特,树冠覆盖面积达9.2亩,气根300余须,堪称亚热带雨林中的奇观。
银杏树的生命传奇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被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也常常把它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银杏类起源于石炭纪(3.45亿年)、银杏目起源于二叠纪(2.5亿年)以前,银杏属则起源于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现存的银杏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早期)。到了白垩纪后期及新生代第三纪银杏逐渐由盛变衰,第四纪冰川之后,在中欧及北美等地的银杏全部灭绝,只在我国保存一种。银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跨越有史时期而生存下来,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这漫长的地质时期保持该物种的遗传稳定。现今存活三千多年的银杏树,依旧枝繁叶茂。银杏作为绿化树种括而言之,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抗辐射能力也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轰炸以后,所有生物荡然无存,唯有银杏树虽遭毁坏,但翌年又发新芽。那么为什么银杏树有如此神奇的生命力呢?原来,在银杏树的叶片中含有二十多种抗辐射的微量元素、白果内脂及黄酮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成分。
混凝土的发明
植物全靠它的“脚”——根的支撑,才能遇风雨而依然岿然不动,昂“首”挺立。植物大量的根系,在土内伸向四面八方,像千万个船锚一样“抓”住土壤,把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大地上,这样,庞大的根系便给自己的地上部分以抗拒风暴的能力,而且接受阳光普照,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根系的这种强大的固定作用,使人类得到有益的启示:19世纪末,法国有一位园艺家发现,许多植物都是从根部与土壤结合而矗立在狂风暴雨之中,从而想到仿照植物的这种方式建造花坛。他用水泥(好比泥土)把铁丝(好比植物的根)包裹起来,造出了能抗击风雨侵蚀的花坛,从而发明了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
建筑史上的植物传奇
鲁班到山上去砍树,不小心,被丝茅草划破了手。他觉得很奇怪,一棵小草怎么这样厉害呢?他仔细观察,发现丝茅草叶子边缘上的许多锋利细齿是划破手的元凶。鲁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英国的建筑师约瑟打算参加世界博览馆的设计竞赛。他很想建造一个辉煌明亮的博览馆,他想到了王莲的巨叶。叶子又大又圆,虽然不很厚,但叶片下表面的叶脉却向四面八方伸展,彼此连缀成网,使得巨大的叶片不但能浮在水上,还能承受得住一个小孩在上面玩耍。他仔细观察研究了王莲叶脉的构造和整个叶脉的布局后,胸有成竹地完成了博览馆的设计。工程竣工后,拱形的屋顶明亮辉煌,里侧由网格状的架子支撑,结构轻巧,跨度达95米,整个大厅雄伟壮观,被人们称做“水晶宫殿”。椰子树生长在海边,巨大的叶片在空中不停地摇摆,遇到飓风和暴雨却很少被折断。一方面叶片本身较轻,另一方面它的结构比较特殊。它并不是完全平整的,而是凸起凹下形成一道道波纹。鱼尾葵、蒲葵、油棕的叶子也有这个特点。这种有皱折的叶子与平整的叶子有什么区别呢?在一张纸平展展地搭放在两个相距23厘米的酒杯上,跨越酒杯中间地带的那部分纸略微向下弯曲;把这张纸像折扇那样折叠起来,再放回原位,弯曲就不会出现了。把一个装了200克酒的酒杯放到原来弯曲处的纸面上,折扇形状的纸仍不弯曲!经过这种折叠压模处理的纸比平展的纸能提高强度100倍。根据这个原理,法国勃朗峰下的隧道入口处建起了一个类似的保护棚顶,以提高棚顶抗压的能力。波形板、瓦楞纸板和石棉板,也是应用这种原理制作的。车前草的叶子按螺旋形排列,每两片叶子的夹角都是137°30′,这种结构使所有的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普通的人类住房,总是有的房间阳光多些,有的房间阳光少些。人们根据车前草叶子的排列特点,设计建造了一幢螺旋形的13层大楼,使得一年四季,阳光都能照到每一个房间里。禾本科不少植物的叶子常常卷曲成一个长圆筒,如玉米叶和羽茅草的叶子。它比普通叶子结实牢固,不容易被破坏。人们据此设计出一种筒形叶桥,它真的像一个卷曲的长玉米叶,跨度很大,连接宽阔的河流两岸或海峡两岸,中间部分桥面的两侧向上卷起成筒状,汽车与行人就从筒的中央穿行。这么长的桥当然讲究强度与稳定性,筒形叶桥恰恰能满足桥梁设计中的各种要求。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建筑师仿照挺拔坚韧的翠竹设计了一幢43层的高楼,即使遇到强烈地震,楼顶摆动幅度达70厘米,它也只是“弹跳”几下而不会受到任何破坏。它的墙体模仿了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上窄下宽,非常牢固。在植物世界建筑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
“保佑胜利”的洋葱
欧洲中世纪两军作战时,一队队骑兵高跨在战马上,身穿甲胄,手持剑戟,脖子上戴着一条特殊的“项链”,胸坠却是一个圆溜溜的洋葱头。他们认为,洋葱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护身符,胸前戴上它,就能免遭剑戟的刺伤和弓箭的射伤,整个队伍就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夺取胜利。因此,洋葱是“胜利的洋葱”。在希腊文中,“洋葱”一词还是从“甲胄”衍生出来的呢!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军队,认为洋葱能激发将士们的勇气和力量,便在伙食里加进大量的洋葱。奇妙的洋葱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呢?原来它是一种大大缩短了的枝条。层层剥开一个洋葱头,最外层是又薄又干燥的鳞片叶;里边是厚厚的充满了汁液与糖分的肉质营养鳞片叶;把这些鳞片叶都剥去,就剩下了一个小小的扁球形或卵形的鳞片盘,这是鳞片叶着生的部位,是短短的变态茎。洋葱的茎叶怎么长成这么个怪样子?这还得从它的老家说起。洋葱原产于西亚的沙漠地区,这里又干又热,漫天风沙常常把洋葱埋住。种子萌发后长出的小茎被包裹在沙土中伸展不开,而多水多糖的肉质叶子也因风沙掩埋而不得不层层包围着小茎,簇拥成紧密的一团。这种叶子可以抵御住干旱的侵袭,使洋葱不致因高温干旱而枯死。把新鲜的洋葱头放在火炉边,贮存到整个干燥的冬天结束,它也不会干枯死去。洋葱这种耐热耐干的本领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惊讶与注意。人们曾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埃及陵墓中找到过与死者同时埋进去的洋葱,石棺椁上的埃及最古老的建筑物墙壁上也画着许多洋葱的图案。这说明,洋葱早就成了人类的食物。洋葱的鳞片叶只是叶子的一种变态。玉米棒子外面的苞叶,一品红的“花瓣”,也都是包在花或果实外边,起保护作用并吸引昆虫前来传粉受精的变态叶。它们都能使植物体在似火的骄阳烤炙之下减少水分的蒸发。其实,植物叶子的变态都是与植物自己生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金鸡纳树的救病传奇
金鸡纳树原产于美洲,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很早就开始种植,但他们从不外传用金鸡纳树制药的秘方。17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伯爵夫人,由于不适应秘鲁的气候及饮食,不幸染上了疟疾,奄奄一息了。伯爵急得向印第安人求救,但印第安人没有理睬他。伯爵无意中发现了印第安人嘴里总嚼着一样东西,他暗中打听,才知道那就是金鸡纳树皮,与防治恶性疟疾有关。伯爵大喜,到金鸡纳树林中剥回一块树皮,煎汤给妻子服下,结果,伯爵夫人的病完全好了。消息传开,在欧洲大陆引起了轰动,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弄到金鸡纳树。一个德国植物学家化名缪勒来到秘鲁。以帮助印第安人建立金鸡纳林场为名,大量收购金鸡纳种子,并用重金收买了海关人员,在一个黑夜里盗走500棵树苗,运到荷兰船上。但是,在海上的多日航行,使树苗大部分死亡,剩下的3株“幸存者”在爪哇岛上却奇迹般地生长繁殖起来。几十年后,爪哇岛上的金鸡纳树长成了树林,树皮的产量竟占到全世界的90%。我国1912年和1931年先后在台湾、云南引种的金鸡纳树都是它们的子孙。这种有着传奇经历的金鸡纳树是茜草科的热带树种。它的树皮中有好几种药用成分,不仅能治疟疾,还可镇痛、解热,并用于局部麻醉。所以,用它制成的金鸡纳霜用途很多。
接骨草的接骨传奇
植物真是一座医药的宝库,它们不但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以前就发挥着治病救人的作用,即使在今天,许多特效药中的有效成分还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呢!我国云南的一位哈尼族医生,有一次,他正坐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摆动着两排长足向他爬过来。他立即拔出刀砍下去,把蜈蚣一劈两段。可蜈蚣并没有死,它的两段身体一直在不停地挣扎和蠕动。过了一会儿,另外一条雄蜈蚣爬了过来,看到自己的同类在痛苦挣扎,它仿佛十分焦急,绕着两段身体转了转,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不久,雄蜈蚣又爬了回来,而且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哈尼族医生仔细地观察,发现雄蜈蚣把被斩断的蜈蚣的两截身体连在一起,然后把绿叶放在连接处,自己在一边静静地守候。过了一阵儿,奇迹出现了:那条被砍成两段的蜈蚣竟然恢复了一个完整的身体!它轻轻地蠕动了几下,然后爬进了草丛。大为惊奇的哈尼族医生拿起这片绿叶,照着它采回了许多同样的叶子。他做了个实验:把鸡的腿骨打断,然后敷上捣碎的叶子再包扎好。过了3天,解开一看,鸡腿骨已连接起来了。从此,他又多了一种止痛、止血、消炎、接骨的草药配方,这种配方疗效神奇,药到伤愈,他也被人们称为“接骨神医”。这种神奇的草就是“接骨草”,是忍冬科的一种植物,在我国南方的森林里生长。长得像个娃娃的人参,是能使人身体强壮起来的大补药。供人们食用的部分,就是这种五加科多年生植物的宿根。犯了咳嗽,医生经常给病人一包甘草片,其药用成分主要是从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里获得的。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让人“苦不堪言”的黄连素存在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里。别看它苦,可它去火解毒、抑制细菌的功能很是独特,所以治疗拉痢疾、泻肚子的常用药就是黄连素片,现在,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粗榧、三尖杉、美登木等植物中提取出抗癌的有效成分,让植物在攻克尖端医学课题方面也发挥出了作用。我国从古至今的民间大夫、中草药学家对植物的药用功能研究得最多,贡献也最大。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一定的药效,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就能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