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34

第34章 巧于“心计”,计谋能敌百万兵(2)

主意已定,他找到麦氏兄弟,对其进行了一番赞美后,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自己目前的窘境,待博得对方的同情后,便不失时机地恳请麦氏兄弟无论如何要帮他这个忙,答应他留在餐馆做工,哪怕是做一名跑堂的小伙计也行,否则,他的日常生活将面临危机。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接触中,克罗克深知这两位老板的心理特点。 为尽早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他又主动提出在当店员期间兼做原来的推销工作,并把推销收入的5%让利给老板。 麦氏兄弟见有利可图且又考虑到眼下店里确实人手不足,便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克罗克进入快餐店后,很快就掌握了其实力与条件。 为取得老板的信任,他工作异常勤奋,起早贪黑,任劳任怨; 他曾多次建议麦克兄弟改善营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他提出配制份饭、 轻便包装、 送饭上门等一系列经营方法,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 还建议在店堂里安装音响设备,使顾客更加舒适地用餐; 他还大力改善食品卫生,狠抓饮食质量,以维护服务信誉; 认真挑选店堂服务员,尽量雇佣动作敏捷、 服务周到的年轻姑娘当前台招待; 而那些牙齿不整洁、 相貌平常的人则安排到后方工作,做到人尽其才,确保服务质量,更好地招徕顾客。 当然,他的每一项改革都使老板感到满意,因为他的言谈举止总是表现得那么坦诚,那么可信赖,给人留下谦虚谨慎的极好印象。 由于他经营有道,为店里招来了不少顾客,生意越做越好,老板对他更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了。 餐馆名义上仍是麦氏兄弟的,但实际上餐馆的经营管理、 决策权完全掌握在克罗克的手中。 这一切正是通向其最终目的的铺路石,可怜的两位老板一直蒙在鼓里,对此并无丝毫戒心,甚至还在暗自庆幸当时留下克罗克的决定是对的,多亏他的有效管理和辛勤治店,餐馆的生意才这么兴隆,财源滚滚而来,大有 “伯乐相识千里马” 之自豪与快慰。

不知不觉,克罗克已在店里干了6个年头。 他的羽毛渐渐丰满,翅膀越来越硬,展翅腾飞的时机日趋成熟,便暗暗加快了行动步伐,他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了一大笔贷款。

该与麦氏兄弟摊牌了,他想,事到临头,不容再难为情、 继续拖延下去了,他熟悉两位老板素来喜欢贪图眼前利益,为一时的需要常常会忘记原来最基本的要求。 为此,克罗克充分做好了谈判前的思想准备。

1961年的一个晚上,克罗克与麦氏兄弟进行了一次很艰难的谈判。 起初,克罗克先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对方坚决不答应,克罗克稍作让步后,双方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克罗克以270万美元的现金,买下麦氏餐馆,由他独自经营。 麦氏兄弟尽管有种种忧虑与不安,但面对如此诱人的价格,他们终于动心了。 “270万美元,整整270万美元呀! 这么优惠的价格,傻瓜才会不接受呢!” 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并很快进行了产权交割,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 第二天,该餐馆里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主仆易位事件,店员居然炒了老板的鱿鱼,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当地的特大爆炸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快餐馆也借众人之口,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其在美国的知名度。 到此为止,克罗克的 “瞒天过海” 之计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克罗克入主快餐馆后,经营、 管理更加出色,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享誉全美,在不长的时间内,270万美元就全部赚了回来。 又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总资产已达42亿美元,成为国际十大知名餐馆之一。

如今克罗克的麦当劳早已名满天下,他造就的麦当劳已成为餐饮业的一大巨头,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之中,克罗克的 “瞒天过海”之计成就了他的麦当劳帝国。

6.水无常形,计无定势

计谋的运用往往是千变万化的,出其不意才是计谋的极高境界,巧用计谋,强者方能成大业。

《三国演义》 第100回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诸葛亮率军在祁山与司马懿作战。 在三国中,能够与诸葛亮称得上对手的可以说只有司马懿,在长期交战中二人彼此非常了解,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仲达知我。”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我不如孔明。” 后人概括为:“事前诸葛,事后司马。” 交战正酣之际,由于司马懿使苟安做反间之计,让他在臣僚中散布诸葛亮欲有 “怨上” 的谣言。 后主刘禅轻信佞臣之言,生怕诸葛亮自倚大功 “篡国” 称帝,于是下诏命诸葛亮班师回朝。

尽管诸葛亮深知一定是奸臣小人在搬弄是非,在后主面前挑拨离间,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班师回朝。

这时大将姜维满怀疑虑地问诸葛亮 “假如正在我军后退之时,司马懿乘势来攻,将如何是好?” 诸葛亮略一沉思,认为姜维的顾虑极为重要,就说:“你的担忧是正确的,司马懿一定会在我军撤退之时,向我军展开攻势,这种攻势将对我军十分不利。 我的战略是必须想出好的办法,司马懿不敢强攻我们。” 诸葛亮之所以是诸葛亮,就是他确实能想到对手的前面。

姜维疑惑不解:“那将如何谋划?”

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告诉姜维:“我们撤退,要兵分五路,今天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要掘二千灶,明天掘三千灶,后天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 将军杨仪不解地问道:“从前孙膑擒庞涓,是靠减灶之法取胜,今丞相退兵,为什么偏要增灶?” 这时诸葛亮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司马懿也算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今天他若知道我军撤退方向,必然前来追赶;同时他为人又多疑,肯定会怀疑我们在撤退的路上设置伏兵,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追我之前,他一定会到旧营里去数灶,见每日增灶,他就不知我们是退还是没退,于是他就不敢纵军猛追。 这样我们边增灶边退军,就能不损一兵一卒达到撤退的目的。”

实践证明,诸葛亮的分析千真万确,司马懿在苟安行计之后,便开始准备趁诸葛亮撤退之时,杀他个措手不及。 这天,司马懿正在营中筹谋战计,忽报蜀军已人去营空。 诸葛亮 “走” 得如此神速,让司马懿顿生疑窦。 他深知诸葛亮多谋善算,所以不敢轻易追击,就亲自带领一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观察。 他把营中的情况看了一遍之后,就命部下把锅灶数个清楚,第二天,他又命令部下去那营中数锅灶。 部下数完,回报司马懿:“这营中之灶,比昨日又增了一分。” 司马懿自鸣得意地对诸将说:“果真不出我所料,孔明多谋多计,如今果然是在添锅增灶,我们若轻易追他,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 于是回军不追。 诸葛亮则没损一兵一卒,回兵成都了……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谙 “虚虚实实” 的用兵之计,在此基础上,他才敢作出 “退兵增灶” 的决策。 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为人” 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知彼知己。 因此在用兵时,他的思路才会更开阔。 想在对手的前面,让对手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意图。在这个故事中,司马懿的所思所行,完全没有背离诸葛亮的“思路”。 应该说,司马懿决不是等闲之辈,他对诸葛亮的用计也是心中有数。 但诸葛亮的高明就高明在他非常清楚司马懿的这一切,所以他能比司马懿想得更远一步,在智慧的较量中,实现了对对手的超越,所谓明争暗斗,大智者胜。

诸葛亮待全军撤出后,当地人向司马懿报道:孔明退兵之时。只见添灶,未见添兵。 司马懿捶胸顿足:“孔明效虞羽之法,又将我欺瞒一次。 在我眼皮底下将兵撤走,其谋略确实高我一筹!” 在事实面前,司马懿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7.釜底抽薪困 “狂魔”

对于疯狂的敌人,最佳的办法是用 “釜底抽薪” 之计挫其锐气,断其资源的来源,进而迫使其就范。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这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向日本发动了锐不可当的反攻。 为了加快战争进程,减少伤亡代价,美国采取了两项战略措施。 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施加压力,敦促苏联红军出兵参加对日作战。 另一方面,在对日本紧缩包围圈的同时,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破坏、 瓦解日本赖以维持战争的经济基础,削弱其战争潜力,使其欲战不能,不得不承认失败。从地理条件上看,日本是个岛国,物产资源较为贫乏,原材料与燃料严重不足,粮食也不能自给。 其国民经济和战争消耗所需的大量石油、 铁矿石、 煤炭以及许多稀有金属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而进口物资又必须通过海上交通运输才能送往日本。 因此,海上交通运输是供养日本经济活力和战争潜力的大动脉。 对企图顽抗到底的日本军国主义实行釜底抽薪的策略,就应该从日本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入手。

海上封锁日本的战役被美军称为 “饥饿战役”。 这个战役名称可谓生动形象。 从1945年3月27日起,直到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那一天,一批又一批B—29重型轰炸机飞往日本沿海上空投放水雷,以密集的水雷阵阻碍日本海上交通。 在历时四个半月的 “饥饿战役”中,美军的B—29重型轰炸机共出动1548架次,这使日本彻底失去了维护经济运转、 补充战争耗费所必需的大量进口物资,国内造成了物力、 人力、 军力资源濒临枯竭的恐慌局面。

与此同时,为配合 “饥饿战役”,美军又组织了封锁日本海上军用武装力量的 “骗子战役”。 从5月27日到6月24日,美军先后派遣了9艘潜艇经朝鲜海峡突入日本海。 袭击日本海上交通运输舰船。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击沉各型日本舰船近40艘。 这一行动有力地配合了 “饥饿战役”,对于已经处于瘫痪状态的日本海上交通运输线无疑是雪上加霜。

美军一面对海运进行全面封锁,又一面对日本本土展开战略轰炸,其目标是工业设施和城市,破坏军工生产和平民生活。水雷和潜艇的封锁,飞机和大炮的轰击,使日本物资短缺,经济崩溃,社会混乱,饥荒蔓延,士气瓦解,再加上在政治上、 外交上所遭受的其他各种打击,这个疯狂好战,不可一世的 “东方狂人”终于放弃了称霸世界的企图,在疲惫衰弱、 奄奄一息中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美军因此而实现了釜底抽薪的预期目的。

8.巧用 “反间计”,伤敌于无形

再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因而反间计的使用能在最大限度上杀伤敌人,这往往是克敌制胜的最大法宝。

楚汉相争之时,有一天,刘邦面对项羽锐不可当的威势,不知如何更快地削弱项羽的力量,就独自在宫中走来走去。 正在这时,陈平进来。 陈平见刘邦这种焦躁不安的样子,就说:“大王所虑,无非是为着项王吧! 其实项王麾下,不过只是范增、 钟离昧等人愿意为他忠心效力。 大王如不惜重金,可用反间计让他们君臣之间相互猜疑。 然后再乘隙进攻,便不难破楚了。” 刘邦说:“金钱何足惜! 只要能挫败楚军就成。” 说罢令左右取出四万两黄金交与陈平处置。

陈平领到这笔黄金后,从中提出数成,交给自己的心腹小校,要他们装扮成楚军的士卒,混进楚营,买通项王左右的人去四处散布谣言:“钟离昧跟随项王多年,屡建奇功,却始终不能割地称王。不久就要投汉反楚,共灭项王,分地称王。” 项羽生性好疑,听到这些传言,果然起了疑心,便把钟离昧视为异己,不再信任。看来,“反间” 是一种双方 “互动” 的结果; 反间者的 “间”,必须得到被间者的 “响应”。 项羽的悲哀就在于他不能冷静地对待每一种现实和过程。 此时,他对亚父范增的态度还可以。 所以刘邦又用陈平之计,在范增身上做文章。

刘邦见荥阳难以守住,便派使者向项羽请和,愿意以荥阳为界,东面为楚,西面属汉。 项羽也派一名使者去汉营回话,借机探听汉军虚实,再作决策。

楚国的使者进入汉营后,先向刘邦陈述项羽的旨意。 此时,刘邦便按陈平之计,假装酒醉,迷迷糊糊地回答了楚使几句话,就打起鼾来了。 楚使见汉王醉酒,不便多言,便由陈平陪着回到驿馆。随即,陈平吩咐馆舍人员准备午宴,款待使者。 安排完毕,便走开了。 楚使独自坐在那里,只见一班仆役,里外忙碌,抬着猪鸡牛羊、 美酒佳酿向厨房走去,心想这一定是为招待他而准备的。 这时,陈平进来与楚使攀谈起来。 谈话间,陈平就问:“亚父范增近来身体怎样? 这次他带信没有?” 楚使回答说:“我是奉项王之命而来,并非受亚父范增的派遣。 他有何信要带?” 陈平听了,装作十分吃惊地说:“原来先生是项王的使者啊! 我以为你是受亚父范增所托而来。 我还要等候贵宾,失陪! 失陪!” 说完,用失望的眼光扫了来使一眼,转身告辞了。 陈平把 “戏” 演得十分逼真。不一会儿,使者从窗口见到一人匆匆跑进厨房,指使仆役把原来准备做 “太牢” 之宴所用的酒肴一一撤去。 使者忍不住转过窗外细听,只闻那人吩咐厨房的人说:“这位使者不是来给我们递信的,不配享受 ‘太牢’ 之宴! 随便送点吃的给他罢了。” 楚使听了,又气又惊! 等到晚饭的时候,招待他的果真都是 “粗茶淡饭、 薄酒素菜”。 他深感气愤,便跑回楚营。

使者回来后把这一切如实禀报。 项羽一听,非常愤怒,骂道:“大胆老贼! 我一直以为他为人忠厚,老成可靠,便对他实心实意,倍加信任。 没料到,人心隔肚皮,他竟有通敌之事! 快传这老匹夫,我要当面问罪!” 左右再三劝阻,项羽这才忍住。

且说范增对项羽生疑动怒之事全然不知,一心只想敦促项王尽快灭汉。 他见项王派使议和,又把攻城之事放松,心中暗暗着急,便劝项羽速速向刘邦开战。

项羽看了看范增,忽然想起楚使之言,不由怒上心头,愤愤地说:“亚父让我攻荥阳,我并非不想,只怕是荥阳未攻下,我的性命就要被别人送掉了。” 范增听出话中有话,不觉大吃一惊。 他呆呆地望着项王,忽然想起近日传闻,不禁阵阵心寒,心想:项羽连我这样忠心的人都心存疑虑,实在难以共事呀! 他站了起来,对项羽说:“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愿大王好自为之,不要中了敌人的诡计。臣已年老,请允许我引退吧!” 说罢,头也不回地走出帐中,随即让家人把所授侯印奉还项羽。 在还乡途中,范增悲忧交加,不久,毒疮复发,怆然离开人世。

陈平的反间之计,让项羽丧失了钟离昧的英勇,失去了谋士范增的辅佐,其霸业开始滑坡。 没过几年,他就被刘邦打败,彻底丧失了霸主的机会和地位,无奈自刎于乌江。

陈平抓住项羽气量狭小、 生性多疑的短处,先是用金钱收买间谍,离间项羽与钟离昧的关系; 后乘楚使来汉刺探之机,巧施反间计谋,利用项羽之手除去范增,使项羽成为孤家寡人,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不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