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奶爸经
26256000000006

第6章 改变认知——走出育儿的误区(5)

破坏与不破坏其实要分具体情况而言,对于敌军的破坏,就是对我方的保护,所以“破坏”并不是一个不好的词。曾经,甚至现在,“多动症”一直是热门的话题。有些“专家”为了推销药品,放言每个班级至少有2~3名多动症患儿,需要到医院治疗或者服用药物。在他们口中,多动症的儿童会做出“破坏性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其他儿童学习——他们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大了!多动、抽动、注意缺陷像标签一样,贴在了很多仅仅是好动的孩子身上,真正造成了“破坏”。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儿童是真正多动症患者,但大部分孩子只是因为经常冒犯“纪律条款”,被老师、家长、专家或医生划到了不正常的行列。所以,当我们的家长们如果意识里划过“多动症”这个词,一定要淡定,因为很可能你会做出一个令你后悔的判断。

对于一些管教严格的家庭,0-3岁的宝宝的一些不合“要求”的行为,如经常吮手指、不好好吃饭、不老实睡觉,还有弄坏玩具等,就被视为多动的表现,或者说就是破坏性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多层次原因,供家长参考。

其一,意识并未完全形成。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我并不是生下来就同时具备的,可以说自我与超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收到了环境与教育的多重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东西方的人在“自我”与“超我”方面的认识相去甚远的原因。而本我是全世界人类的共性,也可以认为是“动物”的一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先是“动物”,然而逐渐长成“人”。而“动物”的时期恰恰是0-3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儿童会做出很多“非人”的行为,也就理所应当了。但我们必须明白,“非人”并不代表“非理性”,或者说“无理由”。只是孩子并不能够驾驭自己的意识,也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其二,感知觉能力尚弱。我提到过0-3岁是进行感统训练的最佳时期,也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感知觉“从无到有”。正式通过必要及时的感统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与平衡觉),儿童逐步掌握了行为能力,才会搭出像模像样的积木。换句话说,他并不是不想搭好积木,而是没有能力搭好积木。这样,有些做的不好的表现,被我们误认为是破坏行为。

其三,情绪的原因。你不得不承认,情绪有很大的先天因素。有的孩子情绪比较平和,有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当遇到积木这个“难题”时,有的孩子会静静的放弃,有的孩子会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平复内心的不满。这是和人的气质有关系的,胆汁质的孩子好奇心强,又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这么不做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内心需要得到平衡。

其四,为了爱与安全感,吸引大人的注意。还记得在学校里小男孩欺负小女孩的故事吗?小男孩为了让小女孩注意她,总会做出这种令成年人忍俊不禁的事情。在0-3岁的孩子眼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奖励”。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发现,一旦哭闹就可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就可以得到父母的拥抱,长大一点,他们发现“破坏性”的行为也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这体现了他们对爱与安全感的渴望。

其五,家长的苛求。破坏性行为没有法律的界定,却有各个家庭的评判标准。包容的家长可以比较接受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严厉的家长可能对孩子的一些小动作都要指手画脚。我们可以认为,有一些“做错的”事情也被划为了“破坏性行为”。

我曾经说过,孩子天生的行为没有一项是多余的或有害的,这是符合进化心理学观点的。无论是吮指、哭闹还是微笑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它们可以保证人获得生存、安全,当然还有身心健康。基于这点,我提出了0-3岁的孩子,没有破坏性的行为!他们的破坏性行为恰恰体现了他们建设性的内心。我赞同桑代克的“错误性尝试”理论,孩子的一次次犯错,恰恰是为他们“做对”做好准备。

针对于我们家长普遍遇到的频繁发生“破坏性”时间,我想提一些建议给大家:

其一,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放平心态。教育节奏不要过快,要按部就班。其实很多教育上的失误都是源于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有的时候,包容就是最好的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说过,“……要抓住每个阶段儿童的最佳学习时期”。知道每个时期的教育重点,然后保质保量完成就可以了。

其二,做好示范。有些家长总爱使用“不要”句式,如“不要吃手!”“不要玩土!”“不要趴地上!”问题是孩子并不知道该做什么,你的拒绝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感”,导致人际退缩。如果真要说不,就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把理由清楚明白的说出来。如果让孩子拥有好的行为,光说“不”是不行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对的是什么,怎么做,并且该孩子做出表率。别忘了,孩子的模仿力是最强的。

其三,充满热情。林妈妈只是把积木扔给了她的孩子,丝毫没有展现出她对积木的热爱,以及积木的趣味性,孩子自然也不会喜欢玩了。要表现出对孩子即将从事的事情非常感兴趣,甚至充满了激情。这会非常鼓舞孩子,对于积极情绪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

其四,感统训练。消除“破坏性行为”,不能靠把孩子的手脚捆住来解决,而恰恰要解放他们的双手双脚,让他们能做出更多建设性的事情来。这就需要我们对0-3岁的孩子进行全面的感统训练,不用报班,只需要买一些简单使用的玩具就可以做好相应的训练。只有将视觉、听觉、本体觉(运动觉)、触觉与平衡觉训练好,达到和谐统一,运用自如,孩子们才能拥有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创造力方面发挥的更出色。

其五,多多陪伴。0-3岁的时候,孩子独立意识尚未形成,并固执认为他们和母亲是一体的,这时候最有效的心理教育便是陪伴。父母的陪伴与交流可以让健全心智,平复情绪,获得爱与安全感,这是任何一种训练都无法替代的。

最后,我想说,0-3岁是人生的起跑线,家长除了给孩子送到起跑线以外,还要给孩子加油,完全相信孩子,相信他们会跑出最精彩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

那天,触摸心灵坊来了这么一位家长,她说她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总是有一些单词记不住,发音也不规范,不管她怎么教,孩子也记不住,每天晚上花很多时间教她读书,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一听,这完全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啊!我说的不是家长教育水平低,而是家长根本就没搞清楚家长的定位。家长如果成为孩子的家教,超越了权限。既没有帮助教师,也没有帮助到孩子。相反,儿童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第一,学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生活实在太没有意思了。第二,母亲可以给我一些辅导,上课的时候听不到也没有关系。这种错误认知毒害太深,将会持续贯穿他们的学业生涯。

我始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亲子关系。处理好了亲子关系,教育事半功倍;处理不好,教育千难万阻。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教育是一门学问,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沟通方式,既然是沟通就涉及到沟通的对象、内容与方式方法。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我讲了很多关于沟通内容与方式方法,相信对您一定有所帮助。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与研究。在本文中,我想着重讲讲沟通的对象,即亲子双方。亲子双方到底是谁?亲子双方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方?亲子双方究竟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概念,即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人如何看待自己对于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个男人把自己看成是绅士,哪怕家里很穷、很乱,他依然要把自己打扮得整洁有序,并为自己能穿得像个绅士,而拼命赚钱,买绅士应该穿的衣服。当然,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科学性争议,但是对于儿童时期积极心态的建立,个体潜能的开发,不无裨益。在亲子关系中,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正确看待我们自己。

在之前的博文当中,我的《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家教》上了点击排行榜,看来这句话确实深深打动了家长朋友们,家长对于辅导孩子学习这件事情有着很多无奈、痛苦甚至埋怨。“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是教师与孩子自己的责任,家长不要做孩子的家教,这会破坏孩子的学习独立性!”我坚信在6岁之前做好足够的早教,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在未来的学业道路上乐于前行,并会独立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内的各种人际问题。

然而,我的意思,并不是6岁之后,就不在管理孩子,只是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从孩子的知识学习中拔出来,放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上!你不但要给孩子一个麦克风,更要给孩子一个舞台。之前,我的恩师渠淑坤教授对我提出的“互助式”家庭教养模式大加赞赏,他也同意家庭是家长与孩子的社区,在社区中的个体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而孩子也可以为家庭做些家务、提些合理建议,甚至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为我们家长的工作“出谋划策”——可以说,家庭生活就是家庭教育。

在最近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如果把家长比喻成助手,可能存在某些歧义,并且不够生动。我倒觉得家长更像是孩子的贵人。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看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如《性格决定命运》、《成功一定有方法》。里面举了很多案例,比如谁谁谁,在自己的卑微的岗位上,立下了成功的目标,通过成功学的方法获得了成绩,被领导赏识,受到了提拔,后来领导出去单干,把他带走,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在千篇一律的案例中,成功学的大师们往往特别强调成功学的方法,并暗示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就可以获得成功——我照着办了,也没有成功,才发现“成功其实不简单”,“成功不可以简单的复制!”但是,我又研究了一下,案例为何可以吸引我,原来,每一个成功人虽然是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价值,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幸遇贵人。无论是乔布斯、马云,李开复,还是乔丹,还是姚明,刘翔……他们的成功都是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就是欣赏你,并为你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人。

贵人很少自己找上门来的,即使自己找上来,你都意识不到,意识到也会认为她是骗子。但无论如何,贵人的作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实在功不可没。

知音难觅,贵人难求。贵人往往是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中,比你有经验,比你有方法,比你有人脉,如果得到贵人的相助自然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家长应该是孩子的贵人,我们最准确地把握孩子的优势,最相信孩子的能力,最无私提供我们的资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孟母为让他受好的教育,不惜心血三次搬家!原来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搬家了。终于选择了一个适合学习读书的地方,成就了未来的亚圣。

可以说,孟母就是孟子的贵人。当然,不搬迁,孟子可能会成为一位商业巨贾,可见家长对于孩子有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