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宝藏与海洋
26243700000020

第20章 探海者的足迹

郑和——伟大的航海家多年前,海洋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当时有个名叫赫加斯特的希腊学者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地图的中心是希腊,希腊的四周是茫茫的大海,在海天之交的地方,赫加斯特写下几个大字:到此止步,切勿前行。在赫加斯特的心目中,越过海的尽头就是地狱。尽管赫加斯特将海洋描绘得如此恐怖,仍有许多航海家驾船穿越那海天之交的地狱,驶进了深海大洋。在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气象知识十分匮乏,导航技术十分落后的年代,那些航海家堪称为勇士。

在人类航海史上,郑和是杰出的先驱者,他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人。

郑和原名马文和,回族,出生于我国云南省一个贵族之家。郑和经历了动荡的童年,曾在一次战乱中被明军掳走。郑和聪明好学,身材魁梧,后来成为太监,又称为三保太监。由于郑和出生于伊斯兰教家庭,对伊斯兰教颇为熟悉,他还信奉佛教,又身为大明皇帝的贴身护卫,所以是当时代表明朝出使西洋的最佳人选。此时明朝国力强大,一支强大的航海舰队应运而生,演绎了一出史无前例的郑和七下西洋的精彩故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先后到达今天的越南、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马来西亚、泰国、南非等36个国家,航程达5万华里。从1405~1433年间,郑和绘制了航海图,记录了航行的港口、路程、地形和海洋气象,为中国的航海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郑和的首次出航是在1405年,比哥伦布早87年,比麦哲伦早114年。郑和出航所率领的船队更为西方人所无法比拟。郑和的船队计有62艘大船,加上中小船舶共有200多艘,其中最大的船舶长达125.65米,宽50.94米,排水量为14800吨,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船舶,世界第一艘万吨轮。郑和船队共有27000多人,规模之大,前无古人。而数年之后的哥伦布、麦哲伦的船舶,最大的载重量也只有120吨。麦哲伦的船队在离开西班牙港口时仅有265人。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船员也只有87人。

在15世纪的前30年里,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向海洋进军。东方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活动,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15世纪初,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新兴资本主义急于积累资本,这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力。西方各国都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去寻找黄金,开拓海外殖民地,这种航海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掠夺目的。

当时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纺织业、瓷器业、矿业、冶炼业和造船业兴旺发达。明成祖朱棣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的政策,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当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动因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不够稳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存在着相互猜疑、互相争夺的气氛。当时东南亚有的国家对外扩张,欺压周边国家;还有的杀害明朝使臣,拦截访问中国的使团等,同时海盗猖獗,横行一时,海上交通路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于是,朱棣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

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根据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进行编组、统一指挥。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为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从人数上看,郑和每次下西洋的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从作战力量上看,船队中的舟师、两栖部队相当于现在的舰艇部队。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认为,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都无法与中国明代的海军匹敌。

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目的是为了传播友谊、实现和平。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说:东方的中国航海家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郑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的是先进的中国文化。郑和舰队先后到达东南亚、西亚、东非地区,重要航线有56条。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历法、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铜钱、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谈好后互相击掌表示成交,决不反悔。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

此外,当年郑和下西洋期间,还消灭了海盗,开辟了一些航线,各国商人自发开展起民间贸易。中国主要输出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铜钱等,换回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50千克胡椒,当地卖1两银子,回到国内出售为20两银子,利润丰厚。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文莱、满剌加、苏禄和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有7位国王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使团同时来华。访问期间,3位国王在中国病逝,其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郑和的船队沿着海上的丝绸之路,执行的是厚往薄来的国策,为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国带去了东方文化,在东西方文化、政治、艺术和宗教等交流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郑和晚年时建立了两座碑,以示后人。这两座碑,一座在江苏省太仓县,一座在福建省长乐县,碑文中均记叙了七下西洋的意义和经历。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不幸客死在印度。然而郑和的名字千古不朽,永载史册。600年后,他的后人依然对他的不朽业绩感到无比自豪。

在几百年漫长的历史时间里,西方人对郑和所知甚少。1904年,梁启超第一个向世界介绍了郑和。郑和远航的600年后,英国一位名叫孟席斯的老人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巨著《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书中论证了郑和第一个发现了新的大陆,从此郑和的名字更是响彻世界。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如今在当年郑和出海的闽江口长乐郑和广场,人们建立起海内外最大的郑和石雕像,雕像总高14.05米,基座宽7米,高2.8米,寓意郑和自1405年起,历时28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

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从这一年起,每年的7月11日成为中国的航海日。

哥伦布与麦哲伦直到15世纪,哥伦布对地球是圆的这一概念坚信不疑。他确信一直向西走,一定可以走到东方。当时东方的黄金、香料、象牙和丝绸令西方人垂涎三尺。哥伦布既是一个冒险家,也是一个掠夺者。哥伦布西行的目的,没人比他自己讲得更清楚,他说:黄金是种奇妙之物!谁拥有黄金,谁就会拥有他所需要的一切。通过黄金,一个人甚至能够让灵魂走进天堂。

年8月3日,挂名海军上将的哥伦布率领一支船队告别了西班牙,向西驶去。然而遗憾的是,这次哥伦布并没有实现环球航行,也没有到达东方,只是到达了美洲。由于当时人类地理知识的贫乏,哥伦布将美洲的印第安人误认是东方的印度人。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哥伦布是西班牙热内亚一个小业主的儿子。近年来,一些美国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这些学者对哥伦布的遗骸及生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哥伦布遗骸做DNA鉴定,确认哥伦布不是西班牙人。经过大量考查,发现哥伦布并不是小业主的儿子,而是出生于大商人的家庭。

年9月20日,由5艘船舶组成的一支船队告别了西班牙圣罗卡港扬帆远航,这支船队的总领队便是探险家麦哲伦。1480年,麦哲伦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他曾作为下级军官参加过赴印度的战争,由此萌生了一个开拓通往印度航线的欲念。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于是组建起一个帆船队,开始了环球一周的航行。麦哲伦船队共有5艘船,265人。出发一年后,麦哲伦才发现了南美洲南端的一个曲折的海峡,并经这个海峡航行到了太平洋,这个海峡就是现在的麦哲伦海峡。在漫长的航程中间,麦哲伦的部下发生了动乱,又失去了航速最快的船,一艘最大的船也装着大量的食物重返西班牙。然而麦哲伦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率领3艘船继续扬帆远航,船队克服了疾病、干渴和饥饿,最终驶入太平洋,并在菲律宾上岸。但是,麦哲伦的船队与当地人发生了恶斗,麦哲伦在争斗中丧生,从此,船队失去了指挥官。然而,麦哲伦的余部继续西行,幸存者驾驶着最后仅有的一艘船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返回了西班牙。这支历尽苦难的船队出发时265人,历经3年后仅存18人。不过,麦哲伦的航行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凯文·孟席斯其人畅销书《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的作者凯文·孟席斯,1937年出生在中国。要知道孟席斯是怎样的一个人,最好还是听听他的自我介绍。

在我出生之后,我父亲为我请了一个中国保姆,我曾经和她一起生活了8年,那段时间是我极为珍贵的记忆。我向她学习汉语,听她讲一些关于中国的故事。

我在英国皇家海军工作的时候,曾在驱逐舰、巡洋舰上担任过航海官,在战略导弹核潜艇上担任过作战官,后来在常规潜艇任艇长。没有这段海军的训练和实践,我不可能有郑和航海史研究的愿望和基础。特别是在冷战那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9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对立的时期),我们在北部作战,我学到了利用各种方法收集信息和资料来确定前苏联潜艇和船只的位置。当时没有一个信息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去不断寻找和否定。这和寻找郑和的航海路线和经历很类似,对我帮助很大。

我把我的这本书献给了我的夫人马塞拉,她陪伴了我一生,并和我一起去过与本书有关的世界各地。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就是能够遇到我的夫人,最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没有早点遇到她。我们有一对可爱的女儿,贝蒂和玛丽,她们现在一个在银行工作,另一个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教书,我很爱她们。当她们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的一天大概是这样度过的:早晨5点起床,6点半叫醒我的妻子,她要在7点半去工作,我们都工作一整天。夏天她大概在晚上6点回家。我们住在伦敦市中心位置,一条小河从我家附近经过,我和妻子经常去河边散步,夜晚就这样静静降临和悄悄流过。女儿会在吃晚饭的时候打电话给我们,当我们回家的时候晚饭已经准备好了。

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因此我需要努力工作。我每天大概要工作16个小时。我的信念就是一个人应当自尊和保持气节,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能为他人的言行左右。退休后的孟席斯一直在位于伦敦北部伊灵顿的家里潜心研究航海史。

年,孟席斯和夫人一起来华旅行,庆祝他们的银婚纪念日。这次旅行改变了孟席斯的生活,也彻底地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

在参观北京紫禁城(故宫)时,他不禁为这座美丽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所折服。当导游告诉他,紫禁城始建于1421年,而此时明朝皇帝派出的庞大船队正在周游世界。他感到十分惊讶,回到英国后便开始做这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而且兴趣日益浓厚。

此后,孟席斯在美国发现了一张珍贵的古代地图,据考证,这张地图为中国人所绘。据他研究发现,郑和船队1421年航游过美洲,时间比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竟然早了70多年。

在长达10多年的研究考证中,孟席斯到过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参观了900多家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中世纪后期的每一个重要港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被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辉煌和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先进文明所震撼。2002年,他倾注了多年心血、长达500多页的《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1421TheYearChinaDiscoveredtheWorld》)在英国出版。书中讲述了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数十年之前所作的环球航行,及考察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南北两极的历险故事。此书问世后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孟席斯并非专业的历史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讲,是个业余历史学家。这位业余历史学家近年在英国名噪一时,是因为他公布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都是中国人发现的。如果孟席斯的这个判断得到证实,那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就要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