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中的食物链(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26243100000009

第9章 走进浮游生物(2)

"听力"超群:海蜇没长耳朵,"听力"却出众超群。每当航船经过海蜇稠密区时,周围是一片淡红色的海蜇,在海水的映衬下,人们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美不胜收。正当赏心悦日之际,忽然水面上的"荷花"刷地一下子消失了,等船舶远去,海蜇又窜头窜脑地露出水面。海蜇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人们终于发现,在海蜇头部的皱折里隐藏着许多淡红色的小虾。这些奇特的小虾,大小跟红蜘蛛差不多,别看它小,行动却异常敏捷。这些小家伙生来就跟海蜇在一起,海蜇变成了它的宿主。它们的这种共生关系配合得非常默契。每当海蜇到达一个理想的海区,首先让这些小虾饱餐一顿,尔后自己才开始进餐。小虾们也从不忘记主人的优待,十分警惕地给予海蜇当好"卫兵",一旦发现情况异常,它们便迅速地钻进海蜇头部的皱折——这相当于是给海蜇通风报信,顿时,海蜇迅速下潜水中。

奇异的传说:海蜇,古称海蛇、古镜、海僧帽。现代科学分类为腔肠动物中的一种大型水母。关于海僧水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法海禅师因为干涉白娘娘和许仙的婚事,闹了个水漫金山,害了千万生灵。玉皇大帝非常生气,要捉拿法海禅师,法海和尚东躲西藏,无处藏身。后来,他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蟹壳。仓皇中,法海和尚不慎将僧帽跑丢了——这就是漂浮在水中的海蜇。也就在那一天,东海龙王的小女爱上了凡人鱼郎,她趁月黑人静时偷偷地逃出了龙宫。龙王得知爱女弃宫出走,慌忙派出了虾兵蟹将去追寻。虾兵蟹将越追越近,龙女忽然发现海面上有一个漂浮的东西,急中生智躲了进去。龙王一怒之下施了个法术,喊道:"定",从此,龙女再也没有从帽子底下钻出来。

至今,人们揭开海蜇伞一样的体盘,还能看到一尊面容白皙娇嫩,金丝银发的"少女"。据传,龙女遭到父王陷害后,身陷囹圄,愈觉父王残忍,于是她千方百计地搜集海中毒素,希冀有一天同父王决一胜负。这也是人们在捉捕海蜇时,稍有不慎便会被蜇得一片红肿的原因。

水母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虽然没有脊椎,但身体却非常庞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撑其巨大的身体。

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从伞状体边缘长出一些须状条带,这种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米~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翟,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水母约200种,我国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和口冠海蜇等。

水母的触手上布满刺细胞,像牯在触手上的一颗颗小豆。这种刺细胞能射出有毒的丝,与遇到"敌人"或猎物时,就会射出毒丝,把"敌人"吓跑或将其毒死。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声波发送器官做实验,结果发现能在海洋风暴到来15小时之前测知它的讯息。

别看水母在水里非常美丽、自在,可是没有水它就无法生存。水母身体含水量达98%,它进食、消化和排泄都必须在水中才能完成。没有水,水母的身体就会变小和变得很难看。

水母比眼镜蛇更危险。几年前,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综合各国学者的意见,列举了全球最毒的10种动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黄蜂,属腔肠动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么大,蘑菇状,近乎透明。一个成年的箱水母的触须上有几十亿个毒囊和毒针,足够用来杀死20个人,毒性之大可见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损害的是心脏,当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脏时,会破坏肌体细胞跳动节奏的一致性,从而使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导致人迅速死亡。

最大的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极大水母。1870年,一只北极大水母被冲进美国马萨诸塞海湾,它的伞状体直径为2.28米,触手长达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长只有12毫米。

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会发出蓝色的光,发光时栉水母就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彩球,当它游动的时候,光带随波摇曳,非常优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尝试把水母身上的发光基因移植到其他鱼类的体内。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敌。一种海龟就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南穿梭,并且能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手,使它们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

海葵海洋之大,无奇不可。海葵可算是一种神奇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海洋生物,那优雅的名字不免让人想起阳光下的向日葵。其实,它们外貌更像一朵仞绽的玫瑰,它的上端有一圈向四周散开的触手,就像玫瑰花的花瓣,难怪人们称它为"海底玫瑰"。当人伸手去触摸它们时,它们就会迅速地吐一股清水,收回"花瓣",缩成一团。你要想摘下这些"花朵"并不容易。这五颜六色的"花朵",那一片片的"花辩"又像舒展的菊花,故又称"海底菊",从外表上看,海葵确实艳丽动人,但实际上它却不像它的"相貌"那样可爱。它有一张硕大的嘴,"胃口"又特别好,能将虾和小鱼一口吞下。海葵的身体像海蜇一样柔软,它的每只触手尖端都有一个毒囊,毒囊里盘有一条条带尖的线。一旦遇到猎物,其中一根线就会向前将皮刺破,于是毒液就流了出来,这样,"对手"很快就被治服了。由于这个原因,其他海洋生物都对它敬而远之。尽管如此,海葵却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这就是寄居蟹。

寄居蟹和海葵是相互共存的"挚友"。当海葵放出"花瓣"——触手捕捉小动物时,既保护了寄居蟹,又把食物供给它。寄居蟹可以携带海葵旅行海底。这样,两个"朋友"就不愿分离,甚至寄居蟹迁居时,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个螺壳上去。

海葵实际上和水母、海蜇以及珊瑚虫是"本家",同属腔肠动物。上面提及海葵和寄居蟹相依为命,不仅仅如此,海葵和海洋里一种花纹斑斓的小丑鱼也交上了"朋友"。海葵对这种小丑鱼是不伤害的。这种小丑鱼常招引其他虾和小鱼来此活动,海葵就抓住它们,与这种小丑鱼共进美餐。此外,还有一种寄生虾也和海葵有来往寄生虾为海葵"梳理"它的触手,让其保持清洁。寄生虾换来的报酬,就是"梳理"下来的废物作为食物。因此,这种身体透明、像玻璃一样的寄生虾,得到了"葵虾"的称呼。莫看这些海葵行动笨拙,它们竟然能爬到巨蟹的螫上"安家",让蟹带它到海洋世界去旅游,老实点的就在蟹背上"落户"。所以有时渔民捕到海蟹时,也能捉到海葵。

海葵,小的1毫米,大的1米多。一般来说,生活在热带海域的海葵,色彩艳丽个体大,而在寒冷的海洋里,色彩则显得单调,且个体较小。

纽虫在世界上,敢与抹香鲸决胜负的大王乌贼身长近17米,在南大两洋福克兰群岛着陆过的蓝鲸长达33米,北方海域漂浮的若巨伞的霞水母长达36米,但这些动物都算不上是世界上最长的动物。

一次猛烈的风暴后,在苏格兰沿岸,人们采到一条海洋纽虫,又称蠕虫,测量它的体长,竟超过了180英尺(约55米)!经鉴定,这是一条巨大的纽虫。把它称为超级纽虫,实不过誉。据统汁,世界上大约有500多种纽虫。

不过,超级纽虫虽然在体长方面称得上世界之最,但其在动物界里却处于较低等的位置,在海洋生物中,它也不是名门望族。

纽虫的身体不分节,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在结构上,不论是长达数十米或长仅一毫米的纽虫,都长着一个特别的吻。吻位于背部的一个特殊的腔中,几乎超过体长的二分之一。当纽虫捕食时,乘被捕者不备,其吻部可突然伸出,迅速缠住猎获物并将它卷入口中。有的纽虫吻端还长有针刺,以增强其捕食能力。

在动物演化的历程中,纽虫不像扁虫那样口兼肛门,而是有了完整的消化系统,有了专为排粪的器官——肛门。它的循环系统也初具规模。作为一种较低等的动物,纽虫能够生存至今,也许是因为它具有以上器官。纽虫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够僵而不死。它有特厚的肌肉层,而且体表能分泌酸性很强的黏液,在它的肠道和体壁之间充满着许多组织细胞,可以贮存食物。因此,纽虫的耐饿力很强。

纽虫有特别的再生能力,它以断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虫体可以分为许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以后新个体的起源。人们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10厘米长的纽虫体切成100个小段,过一段时间后,每个小段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当然,不同种类的纽虫的再生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纽虫只要有部分纵神经干就能再生,有的却要有体后端才能再生。

纽虫大多数色彩鲜艳,红、蓝、黄、绿、白等各种颜色混合一体,有时呈交叉的横带状,有时具特殊的警戒色。你如果在潮间带翻开石块,也许就会看到几条扭缠在一起的纽虫。但是,要想把纽虫带回实验室固定并保存好,却仍然是个难题,即使用特殊的麻醉剂使之松弛,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标本。纽虫身体收缩能力极强,如果人们将捕蟹网置于海中,纽虫闻到里面食物的味道就会顺着比身体细得多的网眼挤进去,吃掉食物后再挤出来,而身体毫无损害。

浮游动物与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是能量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单向流动,物质在食物链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反复循环海洋生物群落各个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十分复杂,可连结成链状或网状(食物链或食物网)。过去人们只注意海洋的牧食食物链,但20世纪60年代后发现,在河口、内湾、红树林和浅海水域,碎屑食物链也很重要。碎屑主要包括海洋植物的碎屑、动物没有消化的残渣和陆地注入的碎屑等。已知有不少海洋动物以碎屑为食物,在河口及浅海水域,估计总的初级生产量大约有50%是通过碎屑食物链的。

食物链的长短不一,长的可有5~6个环节,杂食性动物还可同时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海洋动物对食物的选择不如陆地动物严格,能摄食多种食物。在海洋中尚未发现在陆地上见到的那种单食性种类。例如,中国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的二长棘鲷是底栖鱼,其食料生物种类广泛,包括长尾类(细鳌虾、褐虾)、底栖端足类(钩虾亚目)、瓣鳃类(短齿蛤、鸟蛤、帘蛤)、介形类(尖尾海萤)和多毛类(沙蚕、似柱虫),还摄食樱虾类(日本毛虾)、糠虾类、辐蛇尾、海胆类、星虫类、腹足类、掘足类、短尾类、海葵类和鱼类。海洋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相当复杂。大多数动物的幼体和成体的食性往往不同,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鲱鱼的幼体为箭虫所摄食,而箭虫却是成体鲱鱼的一种重要饵料。

植食动物多是滤食性种类,以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为食。植食动物主要包括桡足类等小型甲壳动物、被囊动物、毛颚动物和水母等浮游动物,还有贻贝、牡蛎和扇贝等底栖动物以及植食性鱼类等。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杂居在同一水层,在水中能作垂直移动,其种群组成和数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海洋动物的生产力,指一定时间内一群动物所增加的身体物质总重量。但对浮游动物生产力的测定有相当困难,常只能间接估算。

南极磷虾有很高的群聚性和生产量。曾观察到有一群磷虾连绵几平方公里,在水中厚达1800米,总计约有1000万吨。据估计,南极海洋的磷虾现存量约达20亿吨。

次级生产力与个体大小、发育阶段、饵料质量和数量、摄食率、同化效率以及温度等有直接关系。有的动物滤食率很高,比如一个海鳟类个体,每分钟可滤食100毫升,它对饵料没有选择性。海洋植食性动物的同化效率比陆地动物高,可达80%~90%。

除摄食外,有些无脊椎动物以及海洋动物幼虫,还能直接从水环境中吸收溶解的有机物质(氨基酸、脂肪酸、多醣及其水解产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从溶解有机物质直接吸收的碳可能占其代谢需要量的21%~57%。曾有报道,海岛哲水蚤对无机和有机颗粒有识别能力,能从混合物中选择摄食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