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机器人的世界(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26242300000020

第20章 附录青少年必备的高科技常识(1)

机器人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往往具有人类的体貌特征,甚至会唱歌、跳舞、工作、读书。其实那只是机器人的狭义理解。机器人的完整意义应该是一种可以代替人进行某种工作的自动化设备。它可以是各种样子,并不一定长得像人,也不见得以人类的动作方式活动。

机器人的历史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一名捷克作家写了一个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剧本描写了一个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剧中有一个长得像人,而且动作也像人的机器人名叫罗伯特(robot,捷克语的意思是强迫劳动)。从此,“robot”以及相对应的中文“机器人”一词开始在全世界流行。

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还不能走动。

60年代前后,随着微电子学和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开始出现了。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意为“万能自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应用成绩,其种类也不胜枚举,几乎各个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机器人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机器人只能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来工作,这时它好像只有工作的手,不懂得如何处理外界的信息。第二个阶段中,机器人好像有了感觉神经,具有了触觉、视觉、听觉、力觉等功能,这使得它可以根据外界的不同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第三个阶段的机器人不仅具有多种技能,能够感知外面的世界,而且它还能够不断自我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来决策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在一次性接受由计算机输出的指令后,自己找到目标物体并实施对该物体的某些动作。经过测试,这个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现、综合判断、决策等智能。

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迅速发展并进入实用和普及的阶段,而第三代机器人在今天也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它能够独立判断和行动,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在自身发生故障时还可以自我诊断并修复。尽管如此,机器人的发展还是没有止境,人们希望它有更高的拟人化水平。

世纪80年代,日本建立了首座无人工厂。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它们与数控机床等配合,按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1992年,日本研制出一台光敏微型机器人,体积不到3立方厘米,重1.5克。

日本的本田公司制造出高1.6米的“阿西莫”(ASIMO)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三维视觉,头部能自如转动,双脚能躲开障碍物,能改变方向,在被推撞后可以自我平衡。

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拍摄、钻探,化验,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制更精密的小型机器人。随着纳米技术分子级机器人的诞生指日可待。人们可以想象会有一种比的机器人,漂在空气中,游进人体里,为人们服务。

数字化虚拟人世纪是信息技术、生物科学大发展的世纪,遗传医学课题研究日益深入,因此由发达国家牵头的“数字虚拟人体”研究项目更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什么是数字化虚拟人“数字人”(DigitalHuman)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看得见的、能够调控的虚拟人体形态。进一步将人体功能性信息赋加到这个人体形态框架上,经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交叉融合,这个“数字人”将能模仿真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若设置有声音和力反馈的装置,还可以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因此,在以往的报道中,又将数字化人的部分研究工作,称之为“可视人”或“虚拟人”。

“虚拟人”这个名词,需要经历4个发展阶段,即“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虚拟生理人”和“虚拟智能人”,这4个阶段不一定截然分开,各阶段的内容也可能交叉重叠。其原理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操作可视的模型,包括人体的各器官和细胞等,最终建成生物网络化的流程,即从由几何图型的数字化“可视人”到真切实感的数字化“物理人”,再到随心所欲的数字化“生物人”。

美国获取了人体断面的图像和“数字化解剖人”。2000年,韩国开始“虚拟可视人”研究,获取了全世界第二例“虚拟可视人”。2003年2月,中国首例女性虚拟人数据集在第一军医大学构建成功,“中国虚拟人男1号”数据集2005年8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构建成功。

“数字化虚拟人”的应用价值采用信息医学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虚拟人”,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确数据和依据,在医学、国防、航天、航空、汽车、建筑、机电制造、服装、影视制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目前虚拟人的应用更多的是在医学领域。

如果虚拟人构建完成,他将给许多领域带来想象不到的惊喜。例如,在航天领域中,宇宙飞船是一个失重的空间,有了虚拟人,我们就可以通过他来改进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很多生活上的问题,反之,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探索性的实验。

虚拟人可以代替人类做许多事情,比如,如果有虚拟人的存在,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坐姿,找到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最舒服的坐椅,或者找到最合理的人体面积。那样一来所生产出的相关产品就会大受顾客欢迎。

人体由100多万亿细胞组成。目前,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了解极为有限,特别是对病因研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以及人体与环境复杂关系的研究,因缺少精确量化的计算模型而受到严重制约,而采用信息医学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虚拟人”,恰恰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确数据和依据,彻底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

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现在作放射治疗的医生只能凭经验进行辐射量的调节,病人往往担心在此过程中受到过量的辐射。有了虚拟人,医生就可以先对虚拟人做放射治疗,通过其身体的变化来测定实际辐射量的使用,最后再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这样就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虚拟人在武器威力的研究上也很有价值。比如,可以用虚拟人来试验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威力。现在的核爆炸试验都是利用动物进行。试验前在离核爆中心的不同距离放置动物,核爆后再把动物收回来检验。有了虚拟人,就可以直接用来做试验了。

在体育运动中,虚拟人也有着广泛的用途。通过对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在爆发力的一瞬间全身各个肌肉或骨骼状态的研究,教练员可以更好地训练自己的队员,使他们在关键时刻取得好成绩。

虚拟人会像真人一样对外界有反应:骨头会断,血管会出血。比如说,在做汽车碰撞试验时,虚拟人可以提供人体意外创伤的数据,这样可帮助改进汽车的安全防护体系。

雷达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微波波段的无线电波。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所起的作用和眼睛相似,可它又胜过眼睛,它在任何光线的条件下都可“看见”目标,因为,它是用电磁波“看”目标的,所以不受光线强弱的限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

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以及显示器。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抗干扰设施等辅助设备。

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波,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东西即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差别只在于它们各自占据的波段不同。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向一定的方向发射不连续的无线电波。每次发射的时间约为百万分之一秒,两次发射的时间间隔大约是万分之一秒,这样,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遇到目标时,就会在这个间隔时间内被目标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被天线接收后,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目标物距雷达的距离,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并显示在雷达显示屏上。

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

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测量速度是雷达根据自身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多普勒效应原理。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频率与雷达发射频率不同,两者的差值称为多普勒频率。从多普勒频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当目标与干扰杂波同时存在于雷达的同一空间分辨单元内时,雷达利用它们之间多普勒频率的不同,能从干扰杂波中检测和跟踪目标。

雷达的广泛应用因雷达的电磁波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所以,雷达电磁波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无论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雷达的这一优势使它能在许多领域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比如应用于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等部门;天体研究、大气物理研究、电离层结构研究等科学研究方面;在军事上更是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

气象上可以用来探测台风、雷雨、乌云,作为大气观测的主要设备。比如利用设在卫星上的气象雷达或设置在地面的气象雷达,把观测的云图等气象资料及时地传送至气象台,作为分析预报天气的依据。

雷达在交通运输上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在交通管理方面,设置在高速公路上的雷达测速仪,监督着过往行驶的车辆速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传输给管理中心。

雷达在洪水监测、海冰监测、土壤湿度调查、森林资源普查、地质调查等方面显示了很好的应用潜力。卫星和飞机上的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成为当今遥感中十分重要的传感器。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其空间分辨力可达几米到几十米,且与距离无关。

在军事领域,雷达是重要的军事装备,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以及其他军事目标,可以侦查、追踪对方的飞机、舰艇、导弹等的军事行动。

在天文学上可以用来研究星球。

信息高速公路开发和实施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又一宏伟计划,它不仅能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改变人们信息时代的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即高速信息电子网络,它以光缆作为信息传输的主干线,采用支线光纤和多媒体终端,通过交互方式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一种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高速数据网。

信息商速公路的路面是用光纤铺成的光纤的频带特别宽,这就使得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特别大。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能够同时传送500个电视频道的图像信号,或者50万路电话的语音信号。一根光纤丝的信息容量,可以顶得上几千根金属导线。此外,光纤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强,信号通过时的衰减特别小。

信息高速公路是种数字化大容量的光纤通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在政府机构、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普通家庭之间建成计算机联网,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方式,加快科技交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享受影视娱乐、遥控医疗,实施远程教育,举行视频会议,实现网上购物等。

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进行计算机信息交换。二是通过药品的通信销售和X光照片图像的传送,提高以医疗诊断为代表的医疗服务水平。三是使第一线研究人员的讲演和学校里的授课发展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四是广泛提供地震、火灾等的灾害信息。五是实现电子出版、电子图书馆、家庭影院、在家购物等。六是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增强国际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信息高速公路的四个基本要素信息高速通道。这是一个能覆盖全国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的,辅以微波和卫星通信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

信息资源。把众多公用的、未用数据、图像库连接起来,通过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资料、影视、书籍、报刊等信息服务。

信息处理与控制。主要是指通信网路上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对信息在输入/输出,传输、存储、交换过程中的处理和控制。

信息服务对象。使用多媒体经济、智能经济和各种应用系统的用户进行相互通信,可以通过通信终端享受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各自的需求。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9项关键性技术通信网技术;光纤通信网及异步转移模式交换技术;信息通用接入网技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移动通信及卫星通信,数字微波技术;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和接口技术;图像库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

宽带你装“宽带”了吗?你家里能上网吗?“宽带”或说是“带宽”,这两个字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把宽带和窄带当成两个名词并列放在一起,总会让人感到有几分冷幽默的意味。不过,既然网络传输的接入方式以速率为分界标准,宽与窄的对应到也没什么说不通的。

直到现在,“宽带”甚至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公认的定义。从一般角度理解,所谓“宽带”应该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感观的各种媒体在网络传输中所需要的带宽。这个“带宽”的度量标准,随着生活的需要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以往通常以56Kbps的上网速率为分界线,将56Kbps及其以下的接入方式称为“窄带”,之上的接入方式则归类于“宽带”。目前的“宽带”对家庭用户而言应该是指传输速率超过1M、2M,它基本可以满足语音、图像等大量信息传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