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地理
26239700000020

第20章 青藏区

青藏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总面积达192.1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0%。2008年全区总人口839万人,是中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

本区北、东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及西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等国接壤,西部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国境线近4000千米。

本区主要经济中心:西宁、格尔木、拉萨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

一、独特的冰原地貌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原周边被巨大的山系环绕,内部耸立着数十列西北—东南向和东西走向山脉。地球上所有超过8000米的山峰无一例外地分布于高原南部和西部边缘。

青藏区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分布区,冰川总面积在35000平方千米以上,冰川类型以山岳冰川为主。藏北高原和青海南部高原,地表冻融作用强烈,形成岛状或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地貌。

流水作用对青藏区东部和南部地区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大。强大的侵蚀作用使边缘山脉形成多级谷肩的深切峡谷(俗称谷中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大峡谷。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属干旱大陆性气候。东西长850千米,南北宽30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海拔约2600~31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四周高山环绕,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为封闭的内陆盆地。地形结构从边缘至中心,依次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四周为山前平原戈壁带。气温极低,利于地下冻土层的发育,降水稀少、风力强劲,风沙地貌广泛发育。植被稀疏,以超旱生及旱生灌木和半灌木为主,适于放牧骆驼。蕴藏有丰富的盐类和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有盐、硼、钾、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自然条件异常复杂,特别是北坡,气候比南坡更加恶劣,地形更加险峻。常年覆盖着冰雪,峡谷中冰川广布,从10月到第二年3月的整个冬季里,都刮着强烈的西北风,有时风力达到十二级以上。5月末开始从东南吹来季风,一直到9月底。山顶气温通常都在-40℃~-30℃。

二、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干燥,气温、降水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一)强辐射、富日照

青藏区平均海拔4500米,云层薄、云量少,成为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除西藏东部和青海东南地区约在5000~6000兆焦每平方米(MJ/m2)之间外,其余绝大部分在6000MJ/m2以上,阿里地区和藏南谷地更是高达8000~9200MJ/m2,而中国东部普遍为5000MJ/m2左右。

年日照时数多是青藏区气候的另一个特点。除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至察隅一带外,高原大部分年日照时间均在2600小时以上,藏南谷地和阿里地区达3000~3200小时,柴达木盆地西部冷湖则以3553.9小时高居全国榜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拉萨为“日光城”,青藏高原则被称为“阳光高原”。

(二)高寒低温

高海拔导致青藏区相对低温寒冷。高原面上1月份平均气温低达-15℃~10℃,与中国温带地区气温相当。七月份平均气温比同纬度低15℃~20℃,成为全国夏季平均温度最低的地区。年平均温度除柴达木盆地(2℃~5℃)、雅鲁藏布江谷地(8℃~10℃)和山南地区(16℃~20℃)等略高外,广大地区都很低。昆仑山东段、青南高原和藏北高原年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4℃等温线分布在祁连山西段,羌塘高原北部均不足-4℃,成为全国年均温最低的地区。

(三)降水少、分布不均

印度洋暖湿气流是青藏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地形影响,西藏地区降水量十分丰富,年降水量普遍超过2000毫米。但自此向西北递减,如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下。青藏区约有37%的面积年降水量仅有200~400毫米,成为半干旱区,33%的面积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成为高原干旱区。

青藏区降水高度集中,雨季(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少数地区8月份的降水量可占全年的42%~46%。冬季降水量一般很少,个别年份因降雪过多而发生“白灾”的现象。少雪的冬季同时也是强风季节,大风吹蚀表土,形成沙尘暴天气,对生产生活都十分不利。

三、独特的高原河流与湖泊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洲中部内陆水系的分水岭。主要外流河有雅鲁藏布江(境外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为萨尔温江)、澜沧江(境外称为湄公河)、长江、黄河等。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河流主要补给来源。径流年内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5月到10月为丰水期,径流一般占全年的80%~90%,11月到第二年4月为枯水期,径流仅占全年的10%~20%。青藏区还孕育了许多内流河,由于内流区降水量少,河流多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

青藏区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为6610平方千米,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8%。这些湖泊具有海拔高、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密集、含盐量高、自然风光独特等特色,有利于发展青藏高原特色旅游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海拔高度3194米,面积4200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一位;喀顺湖海拔5558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湖;察尔汗盐湖面积5856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和钾盐的生产基地。

四、独特的自然带

青藏高原的巨大高度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不同于其他中纬度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形成高寒气候,这种气候既使冰川冰缘作用广泛发展,又使土壤和有机界获得了独特的性质,形成了以山地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草原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景观。山地边缘则因不同高度水热组合不同而形成多姿多彩的垂直带。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由于深受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影响,青藏高原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等独特土壤类型。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布局

20世纪50年代以前,青藏区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经过60年的努力,现在已初步建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畜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多的工业体系。但是工业规模普遍较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

一、冶金工业

青藏区是中国重要的矿产富集区,已发现各类矿产130余种,探明储量矿产80多种,其中60余种矿物保有储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10位。铜、湖盐、锂等位居国际前列;铬铁矿、钾盐、铅锌、金、石棉等在全国名列前茅;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等储量较大;高原的优势矿种恰好是国家的紧缺矿种,如铬、铜、硼、钾、锂、铯等。

铬矿是中国紧缺矿种之一,中国探明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0.49%,而目前西藏已探明铬铁矿储量506.2万吨,占全国储量的45.35%,其中冶金级富矿为413.5万吨,约占全国储量的70%,主要分布在曲松县、乃东县及仁布县。锂矿是稀有金属矿,主要分布于现代盐湖中,青藏区几乎拥有全国保有储量,青海共探明氯化锂储量1400万吨,在国内占绝对优势。钾盐也是中国紧缺资源之一,青藏区占有全国保有储量的97%,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中部,探明氯化钾储量7亿吨,察尔汗盐湖的3个矿区已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镁盐占全国探明储量的99%以上,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芒硝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湟水谷地。

西藏铜矿在全国居第二位,潜在资源价值超过200亿元。藏东玉龙斑岩铜矿伴生金属矿如银、钨、铋、钼、钴等金属量也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由于埋藏浅、交通便利,已列入地方重点开发项目。

青藏区能源资源储量较少,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其中,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冷湖油田开发较早但产量小;西藏石油和油页岩地质储量约9000万吨,目前尚未开采。

煤矿在西藏因为储量少、质量欠佳以及开采条件差,不具备规模开发前景,在青海却被视为次优势资源,经正式勘察的煤田达62处,潜力很大,可供长期开发;铁矿在西藏各矿区几乎都有分布,但同样是储量太少,青海省内生铁产量极少,钢铁工业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青藏区铝矿很少,但依靠山西的铝矿和本地电力优势,西宁大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

二、机械工业

20世纪50年代,青藏区的机械工业开始起步。目前,青海已建成了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包括重型机床、矿山机械、农牧机械、电机、仪表和汽车多种产品的制造业;西藏目前仍处于“无铁无钢”的状态,机械工业相对落后,以农机修造和汽车修配为主,地市和所有农业县都设有农机修造厂。

三、轻工业

由于拥有大量羊毛和牦牛绒资源,青藏区毛纺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已能生产粗纺、精纺、绒线、长毛绒、呢绒、工业用呢、羊毛衫、牛绒衫、毛毯等多种产品;棉、麻纺织品生产也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四、电力工业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含尘量少,透明度好,当太阳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小,成为中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全年在2200~3600小时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拉萨年日照时数3021小时,故有“日光城”之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大大弥补了高原温度低的不足,丰富的光能资源,为开发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西藏地热区热流量相当于300万吨标准煤释放的热量。已探明的羊八井、羊易、那曲、那多岗等热田中,羊八井浅层热储已装机2.5万千瓦,不仅发电,还实现了地热水综合利用。目前,西藏地热资源利用已达1/3.青海也发现多处地热泉,但勘察和开发程度均很有限,目前多用于浴疗。

理论上区内水能蕴藏量达2.2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3,其中90%分布于西藏,10%分布于青海。雅鲁藏布江估计拥有1.135亿千瓦。目前,西藏水电站数量多,但规模小,发电量小,装机容量只有11.87万千瓦。青海水能丰富程度远不及西藏,开发程度却高于西藏,黄河干流上早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积石峡等梯级开发工程,总装机容量可达785万千瓦;小水电站数量多,电力充足对加工工业的发展和高原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与布局

青藏区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只适宜畜牧,不宜从事种植业。据统计,全区耕地面积只有93.81万公顷,仅占全区面积的0.49%,而牧草地却多达11850.14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61.65%。虽然在藏南一些地方冬小麦种植上限可达4320米,青稞更高达4750米,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农业区,但从总体上说,种植业仍限于河谷和盆地,广大的高原和山地仍然是畜牧业的领地。

一、畜牧业

青海和西藏都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以草地资源丰富和类型复杂多样而著称。青海有天然草地3644.94万公顷,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冬春草地与夏秋草地面积相当。西藏草地面积为8205.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5,在各省区中居首位,其中,夏秋草地(暖季草地)约占3/4.

除了草地面积广阔外,牧草营养成分含量高也是青藏区的一个优势。海拔高,紫外线强,有利于牧草中蛋白质的合成;日温差大有利于牧草营养物质的积累;在高寒气候条件下植株矮化,茎干少而叶量大。因此,青藏区牧草质量高于低海拔亚热带和温带天然牧草。

由此可见,草地面积广和牧草营养价值高是青藏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畜牧业成为青藏区主要产业之一,牲畜出栏数、存栏数和向国家提供的活畜产品数都占有重要地位。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马,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有黄牛、驴、骡、猪等。

二、种植业

热量少、农作物生长周期短、土壤肥力差等条件制约了农业生产,使青藏区大多数农田分布在河流谷地和海拔较低的构造盆地,形成典型的河谷农业。这些谷地和盆地的热量基本上能够满足一熟制喜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富日照、昼夜温差大、作物光合作用强度高等特点,是促使作物高产的有利因素。今后,农业生产应在培育早熟、抗病、耐寒耐旱品种方面花大力气,并辅以施肥、灌溉等措施,才能改变青藏区农业自然条件欠佳的状况。

粮食作物除青稞外,还有小麦、豌豆、蚕豆、燕麦、荞麦等。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这种喜凉作物在大通河上游谷地、湟水上游谷地、环青海湖区分布很广。蔬菜、瓜果、青饲料等种植面积较少。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半个世纪前,西藏几乎完全没有完整的公路,交通运输还以驮运为主,铁路和航空基本空白。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铁路运输

青藏区已建成了兰青线(兰州至西宁)、青藏线(西宁至拉萨)、柴木线(柴达木至木里煤田)等铁路。目前,正增建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二线电化工程,做好格尔木至龙岗、格尔木至库尔勒等铁路建设;同时,川藏线(成都至拉萨)和滇藏线(昆明至拉萨)正在规划中,上述铁路建成通车后,将使青藏区铁路连接成渝、渝黔、贵广等铁路并通往沿海地区。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7年7月1日正式通车。

青藏铁路使西藏交通运输落后的面貌得到质的改善,并为西藏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促进西藏同区内外的经济交流、减少运输成本、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加快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公路运输

目前,进入西藏的公路交通,主要依赖川藏、滇藏、青藏和新藏4条长途公路干线。另外,新藏线、新青线连通南疆地区,敦格线和宁张线连接河西走廊;兰青线到甘肃,经四川至内地;成都至拉萨的川藏公路,全长2155千米,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公路沿线地质、地貌状况过于复杂而使其通过能力有限,且路况差、事故多,经常需绕道运输,90年代后期,经多次整治、改建,至2000年完工后全线实现了路面沥青化,再度恢复其作为运输干道的地位,成为世界里程最长的高原公路。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西藏公路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以拉萨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公路网络。现已建成了拉萨—日喀则、日喀则—江孜—亚东、那曲—葛大克、拉萨—泽当、日喀则—定日、曲水—江孜、拉孜—普兰、那曲—昌都等公路干线,公路基本覆盖西藏各主要经济区。

三、航空运输

目前,青藏区民航运输以西宁和拉萨为中心,主要机场有拉萨贡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西宁机场,已开通了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线。其中,拉萨贡嘎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机场。航线的开辟和运营使西藏同国内外的联系和交往更为便利了。

第五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特色的旅游业

青藏高原拥有众多世界极品旅游资源,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等众多领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最深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华水塔——三江源,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班禅、达赖的故乡,集宗教、艺术、建筑魅力之大成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塔尔寺,号称亚热带天然植物园的藏东南,与五个国家和地区毗邻的长达4000千米的边境线,多民族代表性文化等,都是青藏高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青藏铁路通车后,青藏高原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一)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经济格局将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以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为主;东部经济区以昌都地区为主;西部经济区以阿里地区为主。

(1)中部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可以建设成为西藏特色农牧业产业带、特色精品旅游走廊、加工业核心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逐步形成核心经济区。拉萨市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优势领域,充分发挥核心区域的龙头作用。日喀则地区在沿江沿路地区,重点发展农业、畜牧业、矿业和旅游、外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挥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强口岸和物流通道建设,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积极建设南亚大通道。山南地区重点发展矿业、农区畜牧业和旅游业。林芝地区重点发展旅游业、藏药材、特色高原生物产业和食品产业等特色经济,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区。那曲地区依托青藏铁路和藏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畜牧业的支撑作用,有重点地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和矿业,并在建设南亚大通道和加强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东部经济区。

充分发挥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纽带作用,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加快开展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和前期工作;密切与周边省份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建设“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经济区”。保护好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发挥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3)西部经济区。

充分发挥连接新疆、构建西部战略通道及边贸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择优发展矿业,建设白绒山羊产业基地,促进西部经济区的外向发展。实施藏北退牧还草生态保护工程,保护好藏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青海省

青海省重点发展东部地区与柴达木地区,适度开发环青海湖地区,保护和治理三江源地区,逐步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1)东部地区。

重点发展西宁、柴达木两个重要工业经济区,加快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水电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基地建设,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整合西宁工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本区今后应积极发展水电,壮大油、气、煤规模,努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建设拉西瓦、格尔木、积石峡、羊曲等水电站。做好大通河、黑河、通天河水电开发及前期工作。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建成木里、江仓、鱼卡等煤炭基地。实现能源生产与供给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努力建成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链接,形成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多产业融合的循环圈。做好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生态环境建设,以城镇、绿洲农业区为重点,造林种草,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努力使荒漠化面积不再扩大。

(2)环青海湖地区。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和承东启西、辐射青南的区位优势,在确保青海湖湿地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着力打造环湖旅游精品。搞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草地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湿地生态系统。

(3)三江源地区。

重点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初步遏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业、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业。

思考与练习

1.简述青藏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简述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4.简述青藏区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点。

5.简述青藏区自然带分布的特点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