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荣格心理术
26230800000022

第22章 为什么说儿童的自我确认能力与父母息息相关

三岁的儿童由于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并有了要体验新的世界的意识,因此他们开始了形成自我的生命历程。也可以说,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将父母的形象牢记,以便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可以和他们在精神上保持联系,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荣格认为,这好比是一个人将亲人的照片放在随身携带的旅行箱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

荣格分析认为,三岁孩子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在形象,也就是“我是谁”。很多时候,儿童通过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于是,他们通过扮演成各种卡通形象、各种人物或动物等来确认自己到底是谁,自己与其他儿童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在认同后并将自己认为独特的个性特征牢记在心里。比如,他们在扮演活泼可爱的小白兔、狡猾凶恶的狼外婆、聪明智慧的长颈鹿等角色中寻找自我。此时的儿童非常在意父母对自身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反应,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心里也产生一种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强烈愿望。

在荣格看来,在儿童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应该知道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同时对孩子扮演的角色要做出及时的响应,因为父母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将来性格的形成。荣格建议,对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父母应该积极地鼓励儿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并对他们扮演的角色做出积极的反馈,比如说:“聪明活泼的小白兔,你的声音太动听了。”“长颈鹿还没有吃到树叶,肚子一定饿了,快来吃饭吧。”当儿童扮演的不同角色得到父母的积极反馈后,他们会通过扮演其他角色来观察父母下一步的反应。

明智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并通过积极的反应来肯定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汲取营养,将各种特点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独特人格。然而,大多数父母在儿童这一阶段采用的方法都是存在问题的。由于自身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局限,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样子,往往对儿童,包括他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等表现不同的反应,有赞同和表扬,也有批评和冷落,甚至用打骂孩子这样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塑造。由此一来,儿童的人格在无形中就被父母操控了,并按照父母的模式发展。这就好比在现实中见到的一些形状怪异的东西,比如方形的苹果等,据说瓜果师在这些苹果还没有长成前就将其放置在方形的模型中,于是苹果就会在方形的模型中生长。这样长出来的苹果虽然有趣,但如果父母也像塑造苹果那样让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话,就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

现实中的很多父母虽然在儿童依恋期和探索期都能满足他们必要的心理需求,但大多会对于儿童在三岁时出现的自我认知感到不安,因为父母认为儿童的行为特征可能和现实社会文化存在偏差。因此,父母就会对儿童表现出来的与自身期待不符的行为进行压制、批评甚至是惩罚。也正因为如此,儿童的人格就分裂成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受到父母赞扬和认同的部分,也就是阳光面的部分;其二是受到父母批评或压制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阴暗面的部分。这样一来,便会使儿童形成一种片面单一的人格特征,不再是人格完整的人。当然,儿童会本能地对自身的阴暗面感到不如意,甚至想极力否认它的存在,并积极地表现出好的一面,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自己唯一的形象而印在脑海中。

此外,现实中的一些父母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事业,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视而不见,对儿童的自我认同游戏也不去理会,甚至不做出任何反应,自然也拒绝进入儿童的游戏世界,不在意儿童玩什么游戏或者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他们从不积极地给予儿童反馈,儿童或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最终让儿童缺乏自我认知,缺少个性,很难形成完整的自我形象,并且会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找不到自身的定位。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极其不稳定,要么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哭泣,要么就是生气。在荣格看来,儿童表现出的这些情况说明他们心里害怕被父母忽视,最难以接受的就是父母不把自己放在眼中,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因此,这样的儿童总是想方设法引起父母的注意,也会想办法充分表现自己。正是他们过多地需要父母认可或关注,使他们很难建立起自身的界限,也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界限的概念模糊。这样一来,他们自我的确认以及能力的形成就会因此受到阻碍,由此也就不难看出三岁儿童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和父母息息相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