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者无畏——穷人的问题与出路
2622200000014

第14章 盲目跳槽:你跳下去的往往是个陷阱(1)

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日本的经济成功,特别是汽车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以及半导体工业,使1975年至1984年当中,有大量的书及文章发表,来探讨日本成功的原因。美国人当时所学到的是,日本大学毕业生往往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替一家公司服务,而享受逐年稳定增加的待遇。

对美国工作人员来说,前者还不如后者更具吸引力。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研究,喜欢有跳槽机会的人要比喜欢终身职业的人多出5倍,但他们却仍然想要求稳定增加的待遇。

例如,82%接受访问的人认为,换工作大都意味着调薪;同样的,46%的人则认为,跳槽大都会跳到更具有吸引力的公司(环境上、财务上的利益);最后39%的人相信跳槽也代表着升职(衔)。

一、有四成跳槽员工待遇普遍降低

这种“跳槽乐”的看法,也使那些跳了槽却没有达到期望的人产生无限的悲哀。毕竟,在同一境遇下,别人都有很好的成果,而自己却表现得很差。但他们不知道“跳槽乐”其实是美国人职业生涯中的神话之一。

表面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跳槽,却能很快地使人从高处跌下来,如果一个有受雇于人,但不喜欢他的工作或上司,这种情形在跳槽前更要慎重考虑。大多数考虑换工作的人,对于现职会感到非常厌恶,想到能换工作就高兴,可是他们的理想极少能实现。结果常常弄得换汤不换药,对于新工作依然不满。

说得更具体些,自1975年到1983年我们追踪的人当中,有36%在换工作后遭到减薪。受到这类挫折的绝非刚踏入企业界的新手,而都是已经有了相当的事业基础,大部分是得负责养家,已经30、40岁的人。犹如落井下石,约有40%的人换工作后,工作环境更糟糕(小办公室、没有秘书、嘈杂、没窗户、没地毯),或是降职使用。

从他们会讲话开始,就被教导着“力争上游”。几十年后,他们在工作环境里的行为依然是这口号的延伸与实现,但此时已经到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时间对他们似乎愈来愈不利,更糟糕的是,为了建立公众关系和树立最佳形象,他们为无法在最重要的时候晋升而自责不已。

那些意识到客户与同事都相信他换工作是高升的人,最善于处理跳槽所造成的混乱。既然别人都相信现在情况已改善,不管这种看法正确不正确,这种客户的偏见就会被加以利用。

例如,柯曼跳槽后,马上开始自吹自擂地说他目前的公司是如何比前一家好。对这两家公司认识不够的人,可能无法看出两家公司的不同,这也许正是为什么他们往往接受柯曼的意见。毕竟,现在他是以内幕人员的身份来看这两家公司的。

柯曼极具表达能力而且说服力强。不过,通常换工作极成功的人,都是积极说服客户与他们一道走,而不是以威胁、自怜或埋怨顾客不忠实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温和的说服及物质的利诱能够成功。而威胁的方法却受人憎恶,主要原因是,因为公众对换工作的人有偏见,认为这些人已经向上爬了一级。

人们大都想要知道的是如何能从一些人日渐增加的财富及权力中得到利益。柯曼于是装出已经准备好和别人共同享受跳槽的成果,如果他们仍愿意在他跳槽后和他做生意的话。这种近似装模作样的绝妙方法(“现在我的景况非常好,我根本不必出去推销就可吸引客户。”)后来证明非常有效。

另处还有一点值得讨论。我们研究发现,愈早通知客户自己跳槽的意愿愈好,他们不但会以知道内幕消息为荣,而且3/4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突然离开了他平时所喜爱的公司,可能是被解雇了。

通常职位愈高的人,愈有可能认为别人突然离职是被解雇了。例如,对一般基层职员来说,有人突然想辞职,是件很可以理解的事。

“对呀,我经常有这种想法,”一位运输助理员说,“总有一天我也会这样做,我要让他们知道准才是老板。”

一位装配工人也有同感:“当然,这种事情(某人突然离职)我看多了,我可不愿被绑在这儿,没有什么能留住我,如果有一天我想走,我马上就走。”

相反的,若是身居高位的职员有这种态度就难以理解了。一家公司的副总裁回答:“为什么有人会丢掉多年来建立的成就呢?”另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广告主管则说:“不行,我不能抛弃一切已有的成果,偶尔我也曾想离职,但我不会真正那样做。”

“让他们看看谁是老板。”并非他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位居高职的人早就忘了基层人员经常有的反抗心理,况且这些人都是花一段长时间才爬到这么高的职位,继续留任原公司对他们来说有既得的利益,谁都以倦怠作借口,如同一位41岁的中级管理人员说:“我可不想重头来过,我太老啦!”

事实上要求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他们了解,愈往高层爬,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也愈大。为了想要得到它、保有它,他们必须表现得很稳重,而不是鲁莽、轻率。简言之,由于事业的稳定,加上年轻时反抗心理的日渐消失,他们很可能认为别人突然离职一定是给炒鱿鱼了。

因此换工作之前,就必须先考虑这些因素。人们很容易产生偏见,也很喜欢解释事情,而常常在不了解全盘状况的情形下,贸然作结论。如果贸然中止与雇主的关系,就来不及作公开解释了。对旁观者来说,他们的任何解释不过是想挽回面子罢了。因此,早些采取正确的行动是很重要的。

所谓“正确行动”的意义则视对方的地位而定。低层人员通常假设人迟早会辞职的,如果是被解雇的,也是他故意引起的。人们应该了解对这种低层人员说明跳槽的理由时,诸如“我的老板实在是个笨蛋!”这类批评,要比“我不喜欢公司的方向!”更好些。

大部分中级工作人员都想更上一层楼,因此他们所持的态度和高层人员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不妨将这两种人归为一类。若你要跳槽,这种人最有效的解释就是:“我不认为这公司真正适合我,我实在不属于这里。”

这种说法乍听似乎很无力,但却十分有效,的确能引起这类人的共鸣,因为他们同样地不只想从工作中得到金钱的报酬,还想追求个人成就感。无论如何,他们的职业应该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但若人与公司之间的配合不好,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即使是健康的种子也无法在贫瘠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受雇人员与雇主彼此之间必须有正确的配合。例如,跳槽后的柯曼公开地宣称配合情形不如想象中的好——事实上,令人失望极了——在旁人眼里,他已经逐渐与公司分开,并且就是这些听众(而非他自己)把他和公司分开。他们几乎是自动地劝他另找一个较满意的工作,同时也鼓励他保有目前的工作直到找到喜欢的工作为止。

看来,若苛求改善换工作的后果,必须记住两点:首先,让客户有所准备,愈早愈好。通常,最好避免公开责怪或嘲弄老板,如果话传到他耳朵里,可能不等辞职就会被炒鱿鱼了。其次,必须使客户觉得换工作的人威信提高了不少,因为新公司比老公司确实好得多。

二、跳槽会破坏既有的工作关系和成果

几乎所有换工作的人都会受到影响。我们从下面一位勤奋的医师所遭遇的痛苦经验,就可以了解到顾客那种相应的不理解及恐惧的反应,对所有换工作的人都会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

芭可是位小儿科医师。她说:“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已经很确定那就是我要从事的职业。”在医学院三年级开始选修临床课程时,芭可从前对这行业还存有的任何疑虑都消失殆尽了。她的成绩非常优秀,“也许我的记忆力比较好些,”当时她谦虚地说:“因为我能想象我自己实际在运用那些理论。”

结束了市立医院三年的小儿科专业训练以后,芭可就在一家很有名气的诊所替一位老医师执业。“我今年56岁了”,在第一次面谈时,老医师说:“也该考虑找人等我退休后接棒了。”

她对每天从早到晚忙碌的工作,感到很高兴,“在这儿,没有一刻觉得无聊。”开始工作两个月后,她疲倦地笑道。“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人们问。“只有一点”,她说,“现在我所看的病例远不如在医院时那么严重,也不需用到太多的医术,我担心久不用都退步了。”

直到第四个月,芭可多了另外一件烦恼:她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急速恶化了。她说:“最近他经常压制我。”显然芭可逐渐失去耐性。从两人因意见不合引起的争论次数日益增加,可感觉出24岁的年龄差距所造成的不合。“我受过更现代的教育,”她坚决地说:“我更能跟得上时代。”

因此,个性上的冲突以及技术上的争执,很快就使情况变得不可收拾。于是芭可辞职不干了,“我无法,也不愿意再替任何人做事了。”她说。

几个月后,她自己开了一家诊所,而且在3年之内诊所就有相当的规模了,其他医师开始介绍病人给她,“满意的病人也介绍他们的朋友来。”她说。到了第六年,她的业务已近饱和。依芭可当时自己估计,那几年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她结婚了,也有了两个男孩。在当地又执业两年后,她决定搬家,“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而且诊所和住家近一点也不错。”她如愿以偿地将诊所和住家搬在一起,搬到小镇的另一边“那就是我所希望的。”她高兴的说。

若那真是她所期望的,那她一定是在期望一场大灾难——因为那正是搬家所带来的后果,多数病人突然不再来了,生意简直无法和一个月前相比,这使她大吃一惊。“那不公平,”她强忍着眼泪说:“那是不对的,我并没有搬到其他城市去。”当时是上午11点,而诊所内空无一人。“从来不曾这样。”她瞪着眼茫然地说。

此案例并没牵涉到换公司,芭可开业之后一直都是自己当老板;她也没有换工作,只是换了诊所位置而已,然而病人的反应却和卡生、丹妮尔及山德斯的客户相似。

“要找她看病,不再那么方便了。”有位病人对芭可搬家感到有点困扰。另外一位则说:“我才不会拉着孩子来回奔波呢!”对他们而言,芭可可能已从世上消失了。

显而易见的,换工作时发生在业务人员身上的事,也同样容易发生在自己当老板而变换工作地点的人身上。

这些人决定行动时,并没预期生意会减少,但通常都会减少。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和挫折,而且使得其他同行受惠了。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案例。

瑞娜是一位身材高挑,很受顾客仰慕的金发美容师,“她实在很棒,”一位顾客经常说:“她能完完全全照我所想的去做,虽然我从来不知道我想要她怎么做。”

经过7年的发展,瑞娜觉得似乎应该换一个比较高级的地方工作。因此她悄悄地让顾客们知道她即将到别家美发院工作,而这些顾客也保证一定去找她。

在她与新的美发院交涉过程中,这些老顾客的保证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我手上握有很多客户哩!”她告诉店主说。然而,等她转到这家美容院后,她的生意立刻一落千丈。虽然这家美容院距离以前那家只有12条街,在往后3个月,却只有6%的老顾客再来光顾。

因此店主就开始欺负她,甚至嘲弄她:“我还以为你有很多、很多忠实的顾客呢!”又说,“你的确很会吹牛啊,不是吗?”

换了工作地点四个半月后,有一天,没有任何征兆的,瑞娜借口头疼提早回家,然后结束了自己46岁的短暂生命。死前留下一张没有署名的字条,简单写着:“我很抱歉。”

萧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就跟瑞娜一样,他相信他的顾客会跟着他走,而且他的做法似乎也很实际,他原先的23家客户中,有9家他认为是与他关系亲密的,但当他转到另一家公司后,却没有一家继续跟着他。

萧花了一段时间才了解当时的想法是多么不正确,“我一定是疯了才相信他们会继续跟着我,”6个月后他说,“我真是笨,能保住饭碗已算不幸中的大幸,还好我走的时候没多说话。”

萧后来知道了,他的客户之所以没有跟他走,仍然选用萧的旧公司,主要是因为公司的规模。由此得到的结论是:想把客户从大公司带至小公司——如萧所说“小公司比较舒服自在”——这个说法必须重新考虑才行,因为那种情况比一般人想象的还少见。

在萧的23家客户中,萧最有信心拉住的那家公司里负责广告的副总裁说:“广告公司的职员离职与我们选择广告公司无关,我们必须对这种事情保持中立。小广告公司若走了一个大将,全公司也跟着垮。若是一家大公司,这就不是个问题,总会有热心的人取代。”

萧不了解许多公司有意和大法律事务所、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大广告公司做生意,除了能接触更多的专业技巧,大公司还能提供他们许多小公司无法提供的保护。小公司那种亲切、舒适的气氛固然不错,但无法抵销客户所面临的风险,例如万一小公司里一位重要职员死了,风险就不小。不用说,萧没有任何机会拉回老客户。

从规模大的法律事务所离开的人常常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和萧一样:他们走了,客户却没跟着走。多数大公司都不喜欢把公司的法律事件交给一人或二人公司承办,有人就批评这是因为“年度报告上有大法律事务所的名字出现会比较好看。”

或许是吧,不过我们发现,名气与保障都是客户考虑的主要因素,无论如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律师和会计师的客户维持率一般都相当高,但公司的大小能严重影响离职员工的客户维持率。

随着工作年数的增加,人的“工作关系网”会日趋严密,本行的专门知识也日渐增加,一再换工作会破坏既有的工作关系和早先建立的成果,而变成徒具一身专业知识却没有任何实质成就的人。

随着工作技能的增进,人们的占有欲也日益增强,不但要求吸收更多的知识,也要求得到更多公司资产,如果只想在离职前带走一些文具用品(常见的现象),影响就很有限,不幸的是,他们认为有权利带走公司的大部分客户。

问题就是由这种期望引起的。想跳槽的人不但自己有这种期望,糟糕的是连他们未来的雇主也有同样的期望。由于许多人辞职是想自己创业,他们欺骗自己,以为一开始就能保有现成的客户群。但是企业家生活并不那么轻松,失败率也很高,据调查,约有4/5创业的人在头4年中失败;再加上对客户跟着来的期望所引起的心理负担,往往造成他们情绪低落、精神病,甚至自杀。

由于专业人才的独立创业,累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这些公司对国家经济及国际竞争能力的贡献,当然值得鼓励(事实上那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然而,一个人对自己掌握客户的能力,应该冷静地面对现实。

三、换错工作,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卡生是位优秀的业务代表,他所负责的电器零件产品线是个大部门,“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产品——几乎什么都有,”他说着,笑容却消失了。“几乎”对他来说并不够好,他要的是真正什么都有,能满足顾客各种需求的产品线,“这样才能赚大钱,”他充满活力地解释:“一旦你踏进了顾客的门——这是推销最困难的部分了一一你就可以卖给他们任何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