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者无畏——穷人的问题与出路
2622200000011

第11章 漫无目标:逮一把是一把(1)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

约翰·亨利·法伯是法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曾利用毛虫做了一次最不寻常的试验。这些毛虫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虫走,所以它们又叫游行毛虫。法伯很小心地安排它们围着花瓶的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的旁边同时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虫喜欢的食物。毛虫开始绕着花瓶游行,它们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连7天7夜,它们一直围着花瓶团团转。最后,终于因饥饿与精疲力尽而死去。在不到6寸远的地方就有很丰富的食物在等着,而它们却饥饿致死,因为它们把活动与成就弄混了。

许多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只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得一小部分而已。毫无疑问,他们跟着大家绕圈子,根本不到别的地方去。他们遵循既定的方法与步骤,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大家都那样做。”

人生如若没有自己的目标,显然是与毛虫毫无二致的行尸走肉。

一、“我无所不通,要解决任何事情,包在我身上”

多年来,班耐特多方面的兴趣及才华把他弄得很糟糕。大学时,他主修经济,毕业后在一家出版公司做了几年,之后又回学校念了个企管硕士学位。

虽然他曾经想自己开公司,后来还是决定替别人的公司做咨灏问。“我打出顾问的招牌”,他笑着说。并且找到了几家客户。

起初,他最好的客户是一家塑料容器公司,是在他拿到企管硕士学位后10个月找到的。“我一眼就看出来这家公司有生意可做。”

什么生意呢?班耐特并不想指明,而实际上他认为那会限制他的服务范围。“我无所不通,”32岁时他开玩笑地说,“他们可随时来找我,并且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或许吧。但是,他能在同一时间里解决所有事情吗?在他30~40岁这段时期,似乎的确在努力做到这点。

他很少会拒绝客户提出的请求,为了提供正确的指导,他工作得非常认真、辛苦。由于他相当聪明且凡事不屈不挠,因此总是能够迅速而周全地解决客户的问题,即使客户并没有提出什么特殊的难题,他也会主动地去替公司发现问题,早做预防,他永远能找到一些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班耐特曾经希望从事他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篮球,但这个愿望在他高中长到5英尺9英寸后没再长高时就破灭了。从此以后,他对运动就不再那么有兴趣了。

身材虽然还不至于过胖,但已可看出疏于运动的结果。皮肤白暂很少被晒黑,倒是一头直直的金发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并刻意地披在前额,显得他比实际看起来更随便。在他的穿着上可看出同样邋遢的情形——领带随时地松松垮垮地挂在那不扣扣子的衣领上。

在32岁到50岁这段将近20年的期间,班耐特一直很高兴拿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就如同一个想成为救火队员的小孩一样。

公司里总有地方会发生问题,接着警铃响起,然后就找上班耐特,他会兴奋地跑去抢救,而每次抢救的地点都不一样。专业咨询顾问在他眼中就是这种形象。

我们不妨来听听他20年来工作的心得:“要解决任何事情,包在我身上。”他34岁时说。

而在36岁时他说:“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问题,我都会有办法解决——否则我也会有办法从外头找到解决之道。”

39岁时他说:“我对各行各业都很精通,这是我的职业,你该知道我的意思吧!没有任何事情能逃过我的注意力的。”

41岁时则说:“我很擅长站在整体的立场来看事情,从各个环节中找出事情的症结。”

46岁时说:“我告诉他们不必找其他什么人了,我有办法应付一切的。”

49岁时他说:“只有我才是他们惟一需要的人,如果连我都没办法解决,大概也就没人能解决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班耐特喜欢自吹自擂的小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根据过去10年来,对350位企管硕士所作的追踪研究显示,班耐特这种想法和行为也反映在那些自行创业却没能成功的人身上。

在这一类型人里,班耐特绝非一个孤独而不正常的例子,其他大多数的人跟他一样,常常自夸事事精通,无所不能。现在让我们看看这种现象里埋伏着什么样的危机。

最大的危机就在于他们业不专精,没有好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术。

多年来,我们定期观察这些企管硕士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加入并留在大公司工作的企管硕士变得更执着于自己的方法,发展专长的范围虽然有限,却十分专精,而自行创业的人却比较喜欢凡事一把抓,以致事业无法专精。由于没有人限制他们在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发展所长,因此他们也认为没有必要老是局限在那里。

更重要的是——也是自行创业者所乐不可支的——他们因为能有较多的自我发展而幸运不已。尽管如此,其实这才是造成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因素。这不光是指自行创业的企管硕士,对其他创业的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样。

尽管如此,那些往日的客户中没有人对他有什么坏的批评。“他是多年来我们这儿所能找到的好顾问之一。”一位塑料公司的总裁说。一家连锁零售业的行销副总裁也有类似的说法。

班耐特也知道有问题。“我的业务一直没有成长,”他44岁的时候说。这表示他得继续去找新客户弥补那些关系中止的老客户。

班耐特尽可能将这种永无止境的寻找作为一份有趣的工作,他认为这是必然的现象(“每个人都得这么做,又不只是我而已。”),并且将这归咎于客户的变化无常。“这几家公司的经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就每种都试试看。”意思就是说,他们既然给了班耐特一次机会,就该也给别人一次机会。

这实在是个很天真的解释,客户并没有找个和他相似的人来取代他,大多数情形是,他们找的是那些能提供更专精的咨询服务的人来取代他。例如,当他43岁时人们问他:“你认为你对一个公司哪方面最精通?”他的回答是:“我什么都精通——财务、生产、销售、存货,各方面我都懂。”

几天之后,班耐特又对一家运动用品公司的老板说同样的话,结果,这番话还真管用,班耐特并且说服了这家公司和他签了半年的顾问合约。不过,期满后,老板并没续约,使得班耐特感到非常沮丧,和以前一样,这家公司对他也没有任何不好的批评。“他已经尽全力了。”事后,老板以嘉许的口吻说。但是4个月之后,这家公司找了一家专门做存货控制系统的顾问公司来帮忙。

这种转换绝不是因为客户善变,这家公司只是想从一个比他更专精的咨询顾问那儿得到协助罢了。不同公司可能需要不同的专业咨询服务,但这种转换是很正常的。而这并不表示他们反对班耐特,没有人称他是个业余新手、外行人或是博而不精的万事通,他们只是希望雇用到更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班耐特用来解释为什么他花那么多时间在寻找新客户,以及为什么尚未真正建立起个人事业的那种死要面子的天真说法,已经使他损失一笔为数不小的财富了。

然而他并不知道,实际上他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们曾和他联系,是因为他们有求于他。由于潜意识里非常渴望和外人接触,他自然会尽力提供协助,在他了解实情之前,他已经是被人牵着走了。

但他是个很有职业良心的工作者,所以在电话挂上之后,往往会下定决心要对刚才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了解,以便下次对方再打电话来时能应答如流。最后的结果不难预料:这个好心又执着的家伙,永远无法在一特定的领域里培养出专门的知识与技术。

事实上,他很怕变成专家。班耐特私下非常害怕变成某一方面的专家,因为若是那样,打电话来要求协助的人,不论在数量上或在范围上都会急剧减少。他并不害怕成功,他只是害怕成为专家。

其实,他只须当场承认自己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一窍不通。如果他早察觉心中所积压的强烈心事需求,那也就好办了,不但会显得更坦诚,也会减少这种需求对他的事业方向所造成的威胁。

然而,班耐特事实上不可能对客户说:“很高兴能听到你问的问题,也很感激你这么看得起我,但我对这方面懂得实在不多。”或者是:“真不巧,这方面我懂得很有限。”

事情往往相反,他变得很兴奋而答应了下来。他拚命地想帮忙,也想继续和客户交谈下去。其实这电话对他而言,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或是一杯热饮料一样温暖,只聊些客套话就结束似乎是太荒唐了。

然而,他应当那么做却没做,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他拼命地想装出对那件事很了解,并且提出很多建议。客户后来却发现他所提供的建议几乎完全没用。班耐特认为自己当时别无选择,但是无论何时,这正是自行创业失败的主要关键;当一个人无法在某方面成为专家时,往往就会自我敷衍而自认为是万事通。

对自行创业的人而言,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自我约束,专心在一个特定的行业领域内发展自己。由于没有外力强迫他们这么做,因此他们多半也不会这样约束自己。正因为自己是老板,使他们能有很多机会去尝试各种不同领域内的工作,至少在刚开始创业时应该如此,在创业时期,这些人确实必须具备这种企业家精神,不断寻求更好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然而,大多数的自行创业者显然发现,创业的过程太令人心醉了,只要是新的,就觉得很过瘾。因此,对一件事物稍一熟悉,他们就会一头栽进去。他们是一群冲动的开路先锋,从来不会安定下来,结果是他们无法在任何特定领域里培养出专业知识或技术,他们也无法让当地企业界知道他们在某一方面的专长。

总之,自行创业是一种不拘泥固定形式的工作。但那些凡是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人,不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曾经钻研很久而成功,就是深爱着自己的工作领域,不愿为了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而轻易放弃他的专业领域。

造成自行创业的人无法专注于一个工作范围,还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人都需要从周围的人得到某种回馈,当长期得不到回馈时,就会给自己回馈,自行创业的人很容易产生这种幻觉。

二、“我什么都能做,但总也发不了财”

卡林斯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像我们上面提到的班耐特。惟一不同的只是卡林斯在一家全国排名前50名的大企业工作而已。卡林斯实在没有什么机会可自言自语的,虽然他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总是会有人来找他,要不就是用电话和他讲话。“我几乎每天都得撵走一些人才能把事情做完。”卡林斯笑着说。

即使当他确实有必要和别人说话,也不必太花气力,走几步路到别人的办公室里聊上几句就行了。这一阶层的人,大部分很善于这种人际交流。

如果交谈的两个人是朋友的话,话题多半是社会新闻。有时候,也来点小幽默。如果两人不仅是朋友而且是很熟的朋友,或者其中一方正忙着工作时,则常会谈些与工作有关的话题作为开场白。

有趣的是,极少数人在觉得有必要和同事打交道时,他们会特意想出一些问题去问别人。通常他们都做得很巧妙,是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来进行的。许多人还承认早在大学时代他们就曾练习过,并且练得很完美。诚如卡林斯说的:“我从前常常加入在宿舍走廊上同学们的自由交谈,要是当时并没有人在聊天,我就带头。”

班耐特的情形却大不相同。他除了定期和客户们联系外,自己独处的时间要比卡林斯多得多。当他在工作中或在旅途中,心里可能会想到客户、客户的公司以及自己的业务,但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与他工作有关联的人,要想和同事勾肩搭背,更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班耐特只好和自己进行虚幻的交谈,用以弥补那份失落感。

在这儿得提醒读者,班耐特自己并没注意到这点。他只是不停地工作,想要把工作做好,并且假想他四周有很多对他的工作很感兴趣的人。我们发现卡林斯和班耐特每日交谈的人数大致差不多,只是真正能听班耐特说话的人寥寥无几。

和虚构或遥远的人物说话,也许可以填补一些缺憾,但是仍然无法消除他想和真实人物交谈的欲望,尤其当他有了新构想时,这种欲望更是强烈。因此,找一位听众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短,是构成他们两人职业生活不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对卡林斯来说,从脑海里出现构想到找到人交谈,通常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我得花多久才能找到人讲话?”卡林斯说,“也许只要两分钟。我只要站起来,穿过走廊就行了。”

而对班耐特来说,所需的时间就不是几分钟,而是几小时,甚至几天了。“我曾试着打电话给客户,告诉他们我的想法,但他们常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做其他事情,由于时候已不早了,我只好留话。我不知道他们明天是否会回电呢!”

但是,想要和别人分享自己想法的强烈欲望并没消失,在他内心里,这种欲望不停地在寻求发泄的机会。由于找不到任何倾吐的对象,班耐特常常为一种奇怪的情绪所困:脑子有了新构想,开始时得意洋洋,在找不到人分享时沮丧不已。

基本上,班耐特是乐观派人物,能够抗拒情绪的低落,以免影响工作效率。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当我情绪不好时,我的工作效率也跟着低迷。”因此,每当想到什么新奇的点子,他多半会觉得很兴奋,而非难过。

然而,在找到一位够格而且愿意听他说话的人之前,他会一直处于一种亢奋的心境。那是由于他认为那构想实在太棒了,想要和每一个他所碰到的人说说才过瘾。

第一次和他接触,并感觉到他内心的那股热切的人,会认为那就是导致他自行创业的因素。“他几乎随时随地都会爆发出来。”有人说。“在大公司里,他绝对无法做到这点。”另一位说。“班耐特就像一条想要扑向你的大狗,”又有人说:“一旦你让他开始发表他的构想,就别想使他住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