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识:健康生活的5000个细节
26197600000036

第36章 食部(11)

在一杯醋中加一点烧酒,再掺少许食盐,均匀搅拌。醋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醋味,而且变得很香,并且易于保存,长时间不会生白膜。

9.醋对人体健康有益

从中医角度讲,五味入五脏,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其中酸味能入肝脏,有一定的柔肝、养肝和护肝的作用。

另外,从目前的研究来讲,醋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作用,同时对中老年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高血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所以,在平时在炒菜、做汤、吃面食的时候,应常放一点醋。有意识地喝一点醋,喝时把醋兑上水喝,每天早晚各喝一次,每次3毫升。

注意,不要直接喝。因为每种醋的酸度不同,如果酸度过高的话,直接喝下去,可能就会伤及口腔、咽喉和胃了。

10.料酒的营养价值

料酒以黄酒为原料,再加入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砂仁、姜等多种香料酿制而成。它含有黄酒必备的8种氨基酸,这8种必需的氨基酸都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需要从饮食中来提供。

料酒在加热时,可以产生多种果香花香和烤面包的味道。其中,赖氨酸、色氨酸可以产生大脑神经传递物质,改善睡眠,有助于人体脂肪酸的合成,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也有好处。

11.料酒的烹调作用

1.去腥解腻。

鱼、虾、肉都有腥膻味,造成腥膻味的是一种胺类物质,而胺类物质能溶解于料酒中的酒精,在加热时一起随酒精发酵,达到去腥的目的。

2.增香。

料酒中的氨基酸在烹调时能与食盐结合,生成氨基酸钠盐,使鱼或肉更加鲜美。另外,它还能和糖相结合形成一种诱人的香气。

3.保鲜。

用料酒腌渍鸡、鱼,它能够迅速渗透到鸡、鱼的内部,可以延长保鲜时间,有利于咸、甜各种味道充分渗入菜肴中;做绿叶蔬菜时,加少量料酒,有保持叶绿素的作用。

12.白酒不如料酒

白酒的乙醇含量高于料酒,一般在57%左右。若用白酒烹调,菜肴滋味不佳,还会破坏菜肴的原味,作用不如料酒。所以,烹调时不宜用白酒代替料酒。

13.烧菜用酒的时机

烹调中用酒的最佳时间,是烹制菜肴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

如炒虾仁时,要待虾仁滑熟后,先放酒再加盐;炒肉丝时,应在煸炒完毕立即加酒;再如红烧鱼时,要在煎制完成后立即放酒。在所有调料中,酒必须最早加入。

14.味精常识知多少

味精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1年,德国的一位教授从小麦的面筋当中,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组成成分谷氨酸。

到了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又从海带煮出的汁当中,分解出味精,作为人工调料第一次投放市场。

目前,国外均是以糖、蜜作为原料来生产味精,而在我国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这样的粮食作物来生产味精。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是一种氨基酸和钠盐的结合体。味精不是化学物质,吃了不会掉头发,而且富含营养。

吃多少味精,对身体健康都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但是,这也要依靠菜的味道来定,正确的用量应该是食物量的0.2%~0.5%,具体用量应根据口味来定。味精只是为了增加菜的鲜味,但如果放多了,鲜味反倒让人无法承受。

如果稍加留意,在购买味精的时候,袋子上有这样一个标志:谷氨酸钠的含量不低于99%,或者是97%、95%、90%还有80%。

那么,像谷氨酸钠含量80%的味精,其余的20%是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因为,有一些人不习惯味精纯鲜的味道,而更喜欢有一点盐,觉得那样更好吃。

15.味精的使用常识

1.投放时机。

在汤菜或炒菜中使用味精,宜在出锅前加入,在70℃~80℃的汤水中味精溶解最多,口味也显得最鲜。

2.忌加热过度。

味精被高温加热时,大部分谷氨酸钠就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且有毒,故味精宜在食品或菜汤做好后趁热加入。

3.适量食用。

味精中含有10%的盐分,会增加菜肴的咸味,故烹调时应注意掌握。

4.不可滥用。

不能每菜必用,多用味精,一是会使原料原有的鲜味显不出来;二是会使人对味精产生依赖性,不爱吃没放味精的菜,从而食欲减退,降低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5.摄入量。

成人每天摄入味精以6克左右为宜,过量食用会使人出现口痛、口干等不愉快感觉。3个月内的婴儿不宜食用味精。

6.正确存放。

味精吸湿性强,极易溶于水,存放时应注意,宜放在阴凉干燥和密封的容器里。

16.味精使用的禁忌

1.忌酸碱。味精在碱性食品中容易与碱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失去调味作用。所以碱性较强的海带、鱿鱼等菜肴不宜加味精。

另外,糖醋类菜肴也不要放味精,因在酸度较大的菜肴中,味精鲜味不仅难以发挥,而且还能抑制鲜甜之味。

2.忌拌凉菜。

味精在70℃以上才能充分溶化,拌凉菜时温度较低,味精难以溶解。

若需加味精,必须放入热水中溶解后再加入凉拌菜中。

3.忌高热。

各种馅料、蒸煮制成的菜,以及用急火快炒的菜,都不能多用味精,免得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4.忌调入鱼、虾、蛤蜊等类食物中。

5.忌加入炒鸡蛋中。

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谷氨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6.忌在烹调鸡、牛、虾、鱼、蘑菇等菜肴时放入味精。

因这些主料本身具有一定鲜味,故加味精反而口味不佳。

17.鸡精中有什么

鸡精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味精,所以诸如“鸡精比味精更安全”、“鸡精是天然的,而味精是合成的”之类的宣传不足为信。

核苷酸、嘌呤等肉汤或鱼汤喝起来味道鲜美,就是这些物质使然。但鸡精中使用的上述物质,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的纯品。

鸡肉、鸡油、蛋白水解物、鸡蛋粉、蔬菜粉等,其主要作用是使味道更丰富、更逼真。因为用量很少,所以营养价值微乎其微。

香料的使用可使鸡精的“鸡味”更浓,但这也给造假者提供了方便,某些伪劣鸡精就是“味精+盐+鸡味香料+淀粉”。

淀粉或糊精是上述物质的载体,并使鸡精呈颗粒状或粉状。

18.蒜为何要捣碎了吃

在大蒜的鳞茎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成分在鳞茎中各自存在、互不相干。只有在捣碎的情况下,两者才能发生反应,生成有挥发性的大蒜辣素。正是这种大蒜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因此,在食用大蒜时应将蒜捣碎,并尽量避免同时吃碱性食品,以免影响杀菌效果。

饮食健康

1.5种开水不能喝

1.装在保温瓶较长时间的温开水。

2.经过多次反复煮沸的残留水。

3.在炉灶上沸腾一夜或较长时间,饮用时是不冷不热的温吞水。

4.开水锅炉中隔夜重煮或未重煮的开水。

5.蒸饭、蒸馒头、蒸肉食等食品的蒸锅水。

这些开水中含亚硝酸盐较多,对人体有一种潜在的慢性危害。所以,饮用的开水最好煮沸5~10分钟。当天的开水当天喝,每天要更换。

2.饭前喝水最适宜

喝水时间在饭前,即一日三餐前约半小时至l小时之间。因为此时喝水,水在胃里停留时间短,能很快进入血液补充到全身细胞内,以保证身体对水的需要。

另外,饭前饮水,能使身体分泌出足够的消化液,以促进食欲。

3.早晨饮凉开水有益

清晨饮用2杯凉开水是非常有益的,它具有润喉、醒脑、防止口臭和便秘等作用。

早晨空腹饮下新鲜凉开水后,由于水在胃中停留时间很短,便可迅速进入肠道,被肠粘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将血液稀释,从而对体内各器官组织产生一种绝妙的“内洗涤”作用,因而增强了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的排泄能力,促进了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4.看电视喝茶有益

电视机(特别是彩电)开机后,荧光屏会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微量x射线,所以看电视不宜离电视机太近。

另外,最好是边看边饮茶,因为茶能降低这种辐射的危害。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脂多糖物质,对人体内的造血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它不但能抵御辐射的侵害,还可增加人体内的白血球。

此外,如果连续收看4~5小时的电视,人的视力就会暂时减退30%,而茶叶又富含维生素A,能在视网膜内与蛋白质合成紫红质,可以提高视网膜的感光调节机能,对保护和恢复视力也有益处。

5.常看电视应吃的食品

长期看电视对眼睛是有害处的,因为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依靠的是视网膜的圆柱细胞。圆柱细胞的视紫质,是由维生素A合成的。故常看电视的人,要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品。蛋、奶制品中含维生素较多。

而白菜、胡萝卜、豆芽、红枣、广柑、桔子等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被吸收后,能转化为维生素A。不仅能合成视紫质,使眼睛在暗光下看得清楚,还能维护眼睛的健康,对预防眼病和夜盲症有极大的作用。

6.吃饭宜细嚼慢咽

在食物进入口腔后,唾液不断分泌,加上牙齿的咀嚼运动帮助消化食物。如果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长,则唾液分泌就多,牙齿咀嚼充分,这样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内,就大大减轻了胃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小肠对食物营养素的吸收。

咀嚼得粗细好坏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影响不大,而对蛋白质的吸收影响较大。如果肉类不充分咀嚼,则蛋白质的吸收率就明显降低。充分咀嚼则使蛋白质的吸收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可充分品尝到食物的特有本味,既满足食欲趣味又增加饱腹感。

如果狼吞虎咽地吃饭,甚至是汤泡饭或茶泡饭,会使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缩短,以致含有各种消化酶的唾液分泌减少。

同时,食物也得不到牙齿的充分咀嚼磨碎。加工极粗糙的食物进入胃后,大大增加了胃的工作量,并影响胃壁肌肉的机械消化,很易擦伤胃粘膜。长此以往,就可导致胃病的发生。

7.有益的咀嚼锻炼

咀嚼锻炼就是要充分练习咀嚼肌,要多吃硬而粗糙的、含纤维成分多的食物(如豆类、芹菜等),进食时要充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这样可锻炼咀嚼肌,锻炼颌骨和牙槽骨,增强牙齿支持组织的健康。充分咀嚼不但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有很好的口腔自洁作用,还能增加腮腺激素的分泌与吸收,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咀嚼食物还要注意克服单侧咀嚼的不良习惯。有这种不良习惯的人,往往一侧颌面部膨隆肥大,并且影响美观。咀嚼一侧的牙齿很干净,牙周组织也很健康,而另一侧的牙齿却堆积了很多牙结石,牙根甚至牙周组织也是发炎的。

8.蹲着吃饭不利健康

吃饭时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以帮助消化吸收。蹲着吃饭,下肢的血液不能很快回流,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再则,蹲着吃饭使腹部受到挤压,吃进的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延长,也影响肠胃蠕动和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人的食欲和胃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应有的抑制,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9.多吃粗粮保健康

精细主食大多是含糖类、脂肪、蛋白质较高的食品,而这些精细食品中却较少含有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如果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类的精细食品,不吃粗粮,就会导致维生素、无机盐缺乏症,影响身体健康。

玉米、高梁、小米、红豆等一些粗杂粮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等物质,经常适当地吃一些粗粮,是预防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结肠癌等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10.要重视吃早餐

早餐的营养质量对健康非常重要,因为大脑能够利用的惟一能源是血糖,所以,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会使人的血糖水平降低,某些营养素的供应也会不足,从而导致大脑的兴奋度降低,不能及时为神经系统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

另外,早餐损失的营养不能从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补充。因为早餐提供全天营养摄入量的1/3,如果早餐营养不足,长期下去,会出现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11.晚餐早吃少患结石

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傍晚6点左右进餐较合适。

12.晚餐素吃可防癌

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质食品,会使尿中的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了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

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另外,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会变质,产生氨、吲哚、硫化氨等有毒物质,刺激肠壁诱发癌症。

若脂肪吃得太多,可使血脂升高。研究资料表明,晚餐经常吃荤食的人,比吃素者的血脂要高2~3倍。另外,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生成更多的血清素,发挥镇静安神作用,对失眠者尤为有益。

13.养成饭前喝汤的习惯

一般说来,吃饭快的人容易发胖。这是因为大脑的食欲中枢接受“已吃饱”的信号需要一定时间。这时,吃饭快的人已经吃下了过量的食物。但如果饭前喝一碗汤,则可减少饭量,从而防止发胖。

此外,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4.偏爱五味易致病

食之过酸,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可能引起酸中毒。食之过咸,势必口渴大饮,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肾功能早衰,并会引起血管硬化,诱发高血压等病。

食之过辛,易导致生疮长痔或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食之过苦,则可使食欲减退;食之过甘,能使身体发胖,胆固醇增高,易患冠心病、高血压。

在饮食上做到五味不偏爱,并善于运用五味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便可达到五脏不早衰、防病养老、延年益寿的功效。

15.进食过饱大脑易早衰

进食过饱,大脑中“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比进食前约增加数万倍。这种物质是引起大脑早衰的主要原因。这种物质在大脑中大量增加,有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通过调节饮食量,可以减少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脑中的分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饱食,每餐以七八成饱为佳。

16.食物过量可能使皮肤变色

过多食用萝卜、南瓜、菠菜、桃子、桔子等食物,会使人的皮肤变黄。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黄桔素),很有营养。但食用过多,体内无法吸收,便会从皮肤上反映出来,使之变黄。

另外,专家们认为,摄取太多的矿物质,也会使皮肤变色。含有银或金的药物,会使人的皮肤变成蓝色或淡紫色。

如果皮肤变了颜色,则表示身体可能发生了变化,除恢复饮食的均衡外,还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17.用餐次数与健康有关

每天用餐次数与健康有关,每天餐数越少,越容易患某些疾病。用餐次数少的皮下脂肪要厚得多,特别是腹部的皮下脂肪,女子间的差别更为明显。显然,空腹的时间越长,造成脂肪积蓄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