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边走边悟
26194500000052

第52章 权智谋略(3)

“能言善辩的大臣,不肯做使者,就算很近的地方,也不能互通消息,这样就不能与外国保持良好邦交;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肯冲锋陷阵,军队丧失战斗力,边界也就会得不到安宁。”

“君主轻慢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都没有人肯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而来。那时,国家离败亡就不远了哇!”

赵简子一听,如梦初醒地说:“您的话提醒了我,我很感谢您。”

说罢,赶忙自己走下马车,与群臣一起步行。

边走边悟做君王的最大的美德就是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真正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果大家都吃苦受累而君王却独自一人只顾享乐,就不会再有人为他卖命。

优孟谏贵马贱人

楚庄王酷爱养马,他给那些最心爱的马穿上五彩艳丽的锦衣,给它住金碧辉煌的厅堂,给它睡设有帷幕的床,给他吃美味的枣肉。马却因太享受了,肥胖而死。

楚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做,楚王非但不听,还下了一道通令:“谁敢为葬马向我劝谏的,一律杀头。”

优孟听说了,闯进王宫就号啕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马啊,是大王最心爱的马。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呢?却只用一个大夫的葬礼来办马的丧事,未免太不像话。应使用国王的葬礼才对啊!”

楚庄王问:“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呢?”

优孟回答:“臣建议用雕花的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遣大批士兵来挖个大坟坑,发动全城男女老弱来挑土。出丧那天,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敲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摇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长年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一个万户侯的谥号。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原来大王把人看得很轻贱,而把马看得最贵重。”

楚王这时终于恍然大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的过错就这样大吗?好吧,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事情好办,依臣之见,请大王就以六畜来埋葬它,在地上挖个土灶作为椁,用铜铸的大鼎作为棺,用姜枣作调理,下面铺上木兰树的皮,用粳米为祭品,用大火炖煮,埋葬在人的肚肠中。”

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大官,吩咐说:“不要让天下人听到贵马贱人的事。”

边走边悟对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哪种方式最易使对方接受就采用哪种方式。而“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首先值得考虑的。

田婴固权

战国时,田婴在齐国为相。当时,齐威王凡事都会请田婴裁夺。因为田婴出的主意几乎都能符合齐威王的心愿。

有一年,齐威王的夫人死了,王后的选立势在必行。但是,齐威王共有七位妃嫔,田婴不知道齐王宠爱哪一个。他怕一旦推荐错了,齐威王心中不高兴,影响了他的权势地位。

这时,正好有位富商为了巴结田婴,送来一对耳环。田婴一看那对耳环,突然有了主意。

他派人从市场买来六对同样的耳环,但其成色和质地都比富商送的差许多。随后,田婴又让工匠制了七个同样的豪华木匣,连同富商送来的那对,一个匣装上一对,然后将其进献给齐威王。

齐威王见正好是七对,于是就将这些耳环赐予了七位妃嫔。其中,将那对精美的耳环特别赐予了自己宠爱的隗姬。

当日退朝,田婴便从七位王妃耳朵上戴的耳环上看出了齐威王的心思,于是他奏明齐威王,请立隗姬为王后。

齐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自然认为田婴又一次办了一件非常妥切的事。

边走边悟田婴运用“人私己所爱”的常理,有意制造不平衡的礼物,从而探明威王的心意,确实完成了一个很难的任务,不愧是高手。

谨于言而慎于行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鲁定公曾问他:“听人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起来,有这回事吗?”

孔子说:“有的,但对这句话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如果真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起来,那我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我想,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国君不容易,做臣下也很难,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都十分重大。国君知道这点,自然要谨慎小心;做臣下的知道这点,自然也会谨于言而慎于行,这样就不会随随便便了。”

鲁定公对孔子的话似懂非懂,又发问道:“我又听人说,一句话可以使一个国家衰亡,有没有这种说法呢?”

孔子耐心地说:“我也听说过这句话,这句话说明了国君、臣下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谨慎,否则易使人心失散,国家自然要衰亡下去了。如果国君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它影响到臣下,而臣下又影响到百姓,自然可以说‘一言可以兴邦’,否则,自然也可以说‘一言可以丧邦’了。”

孔子继续诱导鲁定公说:“现在有这样一个国君,他对大臣们说,‘我当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要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我便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我们该怎么样来看待这句话呢?如果这个国君说的话是正确的,这句话当然不错;如果国君说的话不对,大臣们也不敢违抗他,那么单他这一句话,就可以丧邦了。”

鲁定公摸摸头,问道:“有这么重要么?”

孔子说:“的确如此啊!”

边走边悟一个人的言行,不仅关系着他的形象,而且也影响着周围人的情绪,不可不注意到这一点。

快刀斩乱麻

北齐第一个皇帝高洋,小时候很聪明,但外表显得很隐晦,大家不了解他,只有高欢觉得他有独特之处,高欢说:“这孩子在见识和谋虑上都超过我。”

有一次,高欢想试一下儿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十指协调能力等等,就给他们每人一团乱丝,让儿子们理清楚了。

其他的儿子手忙脚乱,拿着丝团上看下瞅,不知从哪里下手。

这时,只见高洋抽出腰中宝刀,三两下把丝团砍成几段,还说:“对乱的东西就必须斩断。”

高欢听后,连连点头,赞叹不已。

边走边悟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要成功,就要不墨守成规,找准目标,先行动起来。

王翦求赏避嫌

战国末年,秦国在灭掉了魏国以后,准备进攻楚国。

有一天,秦王在朝堂上问大将李信:“这次讨伐楚国,你看需要带领多少人马?”李信回答说:“给我二十万人马就够了。”

秦王又转过头来问老将王翦:“老将军认为该带多少人马呢?”王翦答道:“需要六十万人马。”

秦王心想,这王翦是越老越胆小了。于是,秦王封李信为将军,领兵伐楚。

李信领命,率二十万大军攻到楚国,却遭到楚国大将项燕的拼死抵抗,结果大败而还。秦王大怒,将李信革职查办,然后备了厚礼去请王翦挂帅出征。

王翦自然要求秦王给他六十万人马,秦王满口答应了。

大军出发,秦王亲自送王翦到灞上。这时,王翦对秦王说:“请赐给我一些上好的田园、美宅。”

秦王说:“将军即将出发,何必担忧贫穷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领,有了功劳还是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看重臣的时候,臣也及时借此请求田园做子孙的家业罢了!”

王翦到达前方战线之后,又前后派遣五位使者返回请求为他建一座花园,花园里要有最好的鱼池,鱼也要最珍贵的。秦王都笑着照办了。

过了几天,王翦又托人送信给秦王,说他的孩子们现在仍无功名,请大王封他们一个,好为国家效力,再赐点金银珠宝,以备不时之需。秦王认为王翦是个慈父,仍然按照他的要求办了。

有人对王翦屡索封赏有点看不惯,就说:“将军的请求,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不是这样。秦王心中忧惧,并且不信任别人,现在将全秦国的军队交付给我,我不多请求田宅做子孙家业以表白自己的心意,只会令秦王因而怀疑我罢了!”

边走边悟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王翦索要秦王不在乎的东西,以打消他的疑惧,可谓将秦王了解得入木三分。

假借摔跤捆鳌拜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八岁时就继承皇位。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鳌拜欺康熙年幼,索尼年老,遏必隆无才软弱,苏克萨哈威望低,横暴专权,屡兴冤狱,栽培死党,甚至乱杀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康熙对鳌拜的专横乱政耿耿于怀已经很久了,早就想解除他的权力,但又考虑他战功多,势力大,所以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下手。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已成为十六岁的小伙子。对鳌拜的专权已经是忍无可忍了。最后,他终于想出除掉鳌拜的计策。他一方面亲近任用鳌拜,另一方面装作不理朝政,经常挑选一些同龄有力的少年侍卫在校场练习摔跤扑击,以此来麻痹鳌拜。鳌拜见康熙每天这样庸庸碌碌,不务正业,心中非常高兴,觉得康熙难成大器,因此对康熙放松了警惕。

一日,鳌拜去观看康熙摔跤角斗。康熙见机会来了,乘其不备,命令侍卫们把鳌拜摔倒捆起。这位老谋深算的鳌拜被擒,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康熙在和他开玩笑。鳌拜四面树敌民愤极大,王公大臣列其三十大罪状,请求康熙帝灭其族。

康熙下诏说:“尽管鳌拜罪大恶极,该夷其族,然而念其多年为国效力,屡建战功,以其家财抵罪,免死拘禁。”另对其死党逐一治罪。对鳌拜制造的冤案逐一进行平反,这样,康熙皇帝从此开始牢牢掌握了大清的政权。

边走边悟当我们的实力尚无法和敌人抗衡的时候,不妨韬光养晦,迷惑对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举将对手制服。

假造圣旨安民心

后唐人李崧,自幼聪明,智计百出。

后唐庄宗时,李崧任镇州参军。魏王李继岌和大将郭崇韬受命讨伐后蜀时,以李崧为掌书记。

不久,后蜀被灭,消息传到京城。这时,有人对刘皇后说,郭崇韬准备据蜀自立。刘皇后相信了,于是暗中派人到成都,准备让李继岌杀掉郭崇韬。

李继岌果然按皇后的吩咐,杀掉了郭崇韬。蜀中有人听说这事后,都很惊慌,大有闹事的举动。

李崧于是去拜见李继岌说:“大王为什么要做这种危险的事呢?如今部队远离京城,在没有任何皇帝的诏书面前,却要杀掉大臣,这样不是会动摇人心,制造变乱吗?那时可要怎么处置啊?”

李继岌说:“我也觉得很后悔,怎么办才好呢?”

李崧说:“可以假造一道圣旨,大家听说是皇上的旨意,也就不会再闹事了。”

李继岌一想,觉得有理。于是召集了三四个管文书的官吏,登上楼阁,去掉梯子,连夜用黄纸写了假诏书,倒盖都统印冒充玉玺,第二天一大早告谕诸军将士,人心这才安定下来。

边走边悟遇险不惊,镇定沉着,乃化险为夷之良策,倘若惊慌失色,处置不当,就会坏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