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说,男性化和女性化不是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比如,一个女孩子在很多场合表现出很好的果断特质,我们容易冠以“男性化”的描述,但我们却忽略甚至不能理解她在“心爱的男人身边娇嗔”的表现。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类似于儒家文化的父系文化的体现,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被蒙上了文明的虚伪,“这些所谓的文明”已成为对人类适宜自我本性发展存在的约束。我们需要的是生存的优秀品质,不是用简单的性别化来予以区分,并难免滤除社会化性别带来的污名效应。社会化性别的存在有性别歧视的意义,任何个体对性别化的期望,都是对自身本性一些优秀特质的否定。
8、主题一句话自我是存在的唯一,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自我的表达,超我和本我是自我表现出的两种不同侧重的倾向。
【人格划分为伊底、自我和超我。正如我们常说的:“一部分我想做这件事,另一部分我想做别的事。”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人格科学本我是原始自我存在自发需要的表现,超我是规范道德社会存在约束需要的表现,这两种需要相互作用后的当前需要的表现就是自我。一个社会个体的表现只有自我存在,本我和超我仅是自我表现存在的两种倾向,本我和超我是组成自我存在交互调和(冲突、融合)后的两种因素或成分。三者的关系不是并列存在,而是一种存在的两种可能倾向。
9、主题一句话本我的超我化是个体人格社会化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伊底。这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无关。伊底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伊底只与直接满足个体需求的东西有关,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当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去够它,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人或者有害。这种反射行为一直保持到成年。弗洛伊德甚至认为伊底冲动永远存在,它们必须被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加以限制。】
——人格科学本我的需要会持续到成年不足为怪,任何时候都存在生命身心自发的需要,生命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本我需要和超我需要交互一生的过程,社会规范在变化,本我的超我化属于社会化自然经历非完全强迫形成过程,人生都在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10、主题一句话因为本我的自我中心、超我的客观变迁,人格的发展是始终矛盾的过程,寻得对立的协调就是自我完善。
【由于养育不当,一些孩子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长大成人以后,他们缺乏对偷盗和攻击他人的内控机制。】
——人格科学超我在自我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过程就是本我社会化的经历。这是个体生命经历一生的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体验。
11、主题一句话弗洛伊德的三角矛盾并不存在,是对承载“本我和超我”一对矛盾斗争倾向“自我”唯一实体行为状态的偏差描述。我的存在即是自我,自我的行为可能会倾向于“本我需要”,可能会倾向于“超我需要”,自我行为是超我和本我的实体。
【好似作用于三个角上的拉力形成三角形一样。伊底、自我、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在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伊底或超我过分地掌管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个地方,都存在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
——人格科学我们常说的现实性是什么?就是本我的存在需要和超我的社会需要斗争调和的最终状态。任何时候,都不存在一个完全社会的本我或者一个脱离社会的超我。本我就代表无拘束的主观需要,超我就代表社会化统筹个体需要所产生的约束。存在的仅是放纵和约束之间的紧张状态。是两维对立协调,不存在三角恋。更确切的比喻是,本我和超我是一条磁力线的南北两极,这条磁力线就是自我,某一时刻的行为就是坐落在这条磁力线上不同位置倾向的表现。
12、主题一句话哲学让我们接近真实世界,心理学让我们接近自我。
【我们身上多数真实的东西都不是意识,而我们意识中的多数东西都不是真实的。】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使人类真正关注自我接近了自我,尤其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产生。
13、主题一句话防御机制的提出是站立在环境施加刺激于人类的角度上看待生命存在的,生命是被动的、接纳的。我们难以排除生命自主的行为成因,生命的机制包含自主控制的部分,从伴随生命一直存在的控制自我,延伸到对环境的控制,和被动、接纳相对立的是主动、控制。
生命不仅是接受环境施与的刺激,同时拥有施加刺激与环境的行为客观存在。
【幸好,自我有许多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这些技术总称为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正是本我需要和超我需要的矛盾,产生了多样的心理现象。并且,神经系统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发展了自我活动机能,这些机能就是心理机制的体现。而不仅是防御机制,是身心行为机制。
例:不同层次的自我控制每个人的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生活圈子的约束之内的,作为一个保安,他有自己不为人知的快乐,车辆的进出归他管,他有控制的权力、控制他生活世界的权力,他会因此拥有背手而立于门旁的快感。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途径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痛苦的原因和疏解的方法。
14、主题一句话自我的三层次:“我是怎样的”、“我能怎么样”、“我怎么样了”代表着个体的“状态认知”、“价值评价”、“行为表现”三个方面。
【自我图式就是“对来源于过去经验的自我认知上的泛化,它组织并引导着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Markus.1977)。你的自我图式就是由你的行为中对你最重要的那些方面组成的。】
——人格科学“自我”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在生活中的自我表示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在学术上的自我指一种独立的生存状态。“自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理解:第一,自我指“我是怎样的”,也就是在生存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感受评价,形象的说法是“自我图式”;第二,自我指“我能怎么样”,也就是在生存活动中形成的自我控制感,形象的说法是个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评价,我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是被动的还是能动的、是顺从的还是控制的;第三,自我指“我怎么样了”,也就是“客观要求和主观需求、超我和本我”协调后的最终表现结果——通过“自我”表现出的唯一行为存在,是个体存在价值的具体表现。
15、主题一句话个体关注力的大小限制了自我世界的范围,个体自制力的发展是自我完善的标志。
【男孩产生阉割焦虑,害怕父亲发现他们的想法而阉割掉他们的阴茎。如果男孩看到姐姐的外阴,他会认为这种命运已经降临到她的头上。女孩看到男孩的外阴时,则会产生阴茎嫉妒。
她们希望有一个阴茎,同时伴随着一种由缺乏阴茎引起的自卑。】
——人格科学焦虑、恐惧、嫉妒等心理的发生及发展,是建立在个体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所有的心理模式的形成、变化,都是围绕个体自我的发展而衍生的。在个体一出生时,是最无助的,但也是完全自我的时期,个体在发育发展,个体关注力所能涉及的仅是狭小的自我世界,对外部的世界,仅从父母亲人的面部表情开始。这时候,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个体我存在的”(充分的本我),慢慢地,个体的视野逐渐扩展到更多的外部世界,但并不是我看即所有,而是我理解感受到的才是我的视野。
随着个体交往能力的增加,于外界交互行为的增加,生存能力的增加,个体开始经历环境的限制和经受社会化道德规范的制约,自我存在感、自我控制感受到威胁和抑制。个体产生失去自我的存在性慌乱(青春期慌乱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增加,个体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社会化的抑制(超我)。在本我和超我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存在感逐渐由潜意识发展到觉意识,自我不再由本我完全控制,而是由超我和本我共同作用后控制自我。
就在超我和本我的交互过程中,一切心理问题都随之产生了。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就是一个围绕自我存在感变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更是本我和超我斗争交合的一生。心理疾病,就是本我和超我未能统合异常自我的表现结果。弗洛伊德先生对心理行为发生发展的解释,仅是个体本我和超我交合作用众多类像中的一个或一种可能。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存在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存在是一切行为发生的依据。
16、主题一句话游戏是孩子们接受社会化的模拟演练。
【处于潜伏期的男孩和女孩似乎对彼此都没有任何兴趣。】
——人格科学进入游戏的年龄,个体就是进入了社会化竞争演习的预备场。存在,最大化的存在,主动对自己的控制、主动对世界的控制,社会化控制行为就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自我”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能否成为个体觉意识是各个阶段的区别,自主性表现的方式、自主策略、自主欲望的程度也是区别之一。
17、主题一句话自我执行的监督机制属于习惯性心理行为的一部分,是个体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行为模式。
【精神分析过程中,治疗师鼓励病人用自由联想的方法暂时逃避自我所执行的监督机制,我们经常摒弃令人憎恶的,看似琐碎或愚蠢的想法,以避免受这些想法的侵扰,或犯愚蠢的错误。】
——人格科学所谓自我执行的监督机制就是指超我的社会世俗规范的“习得性”自行制约。
而“琐碎、愚蠢、令人憎恶的”都是自我斗争的内容。
18、主题一句话“你太自我了”,这是一种习惯的错误说法,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自主”。然而,自我是任何一种个体行为的存在,但是,自主明确所指为个体的“自我控制力表达”。
【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合适的。】
——人格科学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也就说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特的人格模式,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但是,自我不代表自主。自主是通过个体维护自己的完全利益和要求表现出来的。从人格因素角度分析,自主是人格中能动控制自我生存状态的行为表现。简单地说,自主就是自我对自我的控制。
19、主题一句话自我认同感就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状态的正面评价,属于自我存在感的良好倾向部分。自我即存在,自我感即存在感,生命的存在即自我,个体存在的状态就是自我。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评价会产生认同和不认同,或者说满意不满意。我们需要认同他人,更需要认同自己,认同自己是建立良好存在感的前提。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认同感。他把自我认同感描述为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常被人滥用或错用的自我认同危机一词就来自埃里克森的着作,这个词指的是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
——人格科学自我是精神自我和身体自我的统一体。我们更多地强调精神或心理的自我,忽略身体生物性的自我。当自我指向自我的根本存在需要时,身体的自我的主导性就表现出来(生理生物性的基本需要)。自我存在是原始的需要,在自我心理存在感基础上衍生出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接纳感(含认同感)。自我心理控制感是个体存在的主动、施加性感受,自我接纳感是个体存在的被动、接受性感受。自我心理认同感是主体接纳性感受(包括自我认可的自愿接受和不希望接受的也必须接受——心灵的妥协),是自我对自我存在状态的正面评判。当个体无法保障自我存在时,焦虑、混乱、失望甚至绝望各类失败消极的感受不断萌现。
有存在才有控制,有控制才有认同。自我认可、自我认同也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接纳相互融合的表现。
20、主题一句话价值感、安全感等的缺失都会导致存在慌乱,产生认同危机。认即认知理解,同即赞同依托。
【尽管认同危机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但埃里克森相信,在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生活的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例如,剧烈的社会变迁、战争威胁、政治和社会权力更迭等都会导致稳定的丧失、个人价值的改变和不确定的情绪出现。】
——人格科学在社会环境的生存条件中,当威胁个体生存的力量比较强大时,个体自主控制感逐渐减弱,自我认同感随之而降低。但认同感的产生依赖于个体主观经历的体验,个体心理动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自我认同感的强弱。(埃里克森先生的自我认同观念的产生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21、主题一句话关键期也是突变期,是个体某一机能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迅速发展的表现时期。适应不再是单方面人对自然的顺从行为,还表现在环境对人类生存行为的适应。因此,适应和适应困难我们要做重新界定。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所有这8个阶段在人一出生时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了。然而,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的特定时期,如人格发展的某个转折点、某个危机时期,其中的某一个阶段就会成为最关键的时期。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我们如何解决今后危机的方式。每一个阶段在克服危机的方式上都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适应,另一个是适应困难。】
——人格科学关键期的客观存在,对社会化个体的发展影响较大,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时机性需要特征。面对环境刺激或克服危机的施加作用的方式,有两个视角:一个是自我控制,即外界对自我的适应;另一个是自我接纳,即自我对外界的适应(妥协、认可)。具体表现为控制与接纳并存形成的自我存在感,形式如同超我、本我并存而成自我。
22、主题一句话完全自主就是自我完善。自主是自我存在必要的支撑,存在的价值感源于自主感和环境的支持,也是自信发生的根本。我们的身体可以孤独,但我们的心灵不能孤独,它需要支撑才能得以延续。
【和阿德勒不赞成溺爱孩子一样,埃里克森发现,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
——人格科学在任何阶段,个体都是需要支持的自我,即既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又要有环境或外在的支持(依托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情感属性)。因此,人在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既不能给予完全的呵护使个体失去自主,也不能给予完全的抛弃使个体厌恶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是自主发展和社会性支持相互作用的协调。如果不得协调,个体将出现社会化属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