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办事的135个小技巧
26190700000011

第11章

33、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办大事者善于观其变,使自己在不利时机积蓄力量,在有利时机抓住机会。

“缓称王”是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时,主要的几路起义军和较大的诸侯割据势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东方国珍外,其余的领袖皆已称王、称帝。最早的徐寿辉,在彭茔玉等人的拥立下,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于元正十三年(公元1352)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四川明玉珍闻讯,也自立为陇蜀王。

此时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所以,他坚定地采纳“缓称王”的建议,作为一路起义军的领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称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事情了。此时,天下局势已明朗,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不称帝,也快是事实上的“帝”了。

与其他各路起义军迫不及待地称王的作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之战略不可谓不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乃在于最大限度地的减少自己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对自己的关注程度,避免或大大减少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更有利于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

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起兵割据并不意味着与中央朝廷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但一旦冒出个什么王或帝,打出个什么国号,那就标志着这股力与中央分庭抗礼了。因此,哪里有什么王或帝,朝廷必定要派大军前去镇压。徐寿辉称帝的第二年,元朝大军就对天完政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同样的道理,张士诚、刘福通等人,莫不为元军围攻。相比之下,只有尚未称帝的朱元璋,一直到大举北伐南征前,都未受到元军主力进攻。而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有利契机,加紧扩大地盘,壮大力量,最后终于成为收拾残局的主宰者。

“缓称王”还可以避免刺激个别强大的割据政权。元末虽乱,但到最后“冠军”只能有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割据政权都是皇权路上的竞争者。因此,割据政权除要与朝廷斗争外,相互之间还有“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就是血腥的相互残杀。正因为朱元璋“缓称王”,不但避免了卷入这种残杀,而且借隶属于小明王的宋政权,一方面可以讨得宋政权的欢心,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宋政权的庇护,真可谓一箭双雕。

“缓称王”关键在一个“缓”字上。一旦时机成熟,朱元璋就当仁不让了。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军事形势对朱元璋集团十分有利,北面的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即便与朱反目,也不足为虑;东面的张士诚已成为惊弓之鸟,再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四川的明玉珍安于现状,没有长远打算,对朱元璋集团构不成大的威胁;而元军在与宋军的决战中大伤元气,且又陷入内战之中,已无力南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凭借自己强大的军队和广阔的地盘,不失时机地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立为王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不仅体现在封建政治军事斗争中,在当今商战中也屡见不鲜。

上世纪20年代,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时期,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推出色彩鲜艳的新型汽车,以满足消费的不同需求,因而销路大增。但是,福特汽车却始终“穿”着“黑衫”,显得严肃而又呆板,销路一降再降。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它比其它颜色耐旧些。”

福特汽车的生产逐步艰难,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弄不清无动于衷的福特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旧型车的工厂停产。这是福特公司24年来第一次停止汽车出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峰起。除了几个主管负责人以外,谁也不知道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工厂虽停工了,可工人还是照常上班。这一情况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好奇,而报纸上铺天盖地关于福特汽车的猜测、报道、评论,又使公众本来就有的好奇加大了。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宣布:新的A型汽车将于12月上市!这一消息比两个月前工厂停产的消息引起的震动更大。

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且价格低廉的福特A型汽车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等待中上市。该款汽车系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所制,从而大大降低了汽车成本。果然,A型汽车一上市就引起消费者极大的兴趣。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腾飞的辉煌局面。对其它各汽车公司以色彩、外型为武器咄咄逼人的攻势,福特没有直接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了质量和价格这两个环节充分准备,一旦时机成熟,福特便立即由弱变强,使自己泰然自若地坐上了霸主的宝座。

34、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境遇

喷泉的高度无法超过它源头的高度;同样,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也绝不会超过他的内心所能达到的高度。

天上有只鸟在飞。一位扛锄头的人叹气道:它四处飞翔为觅一口食。另一位依窗站着的少女也正好在看这只鸟,她叹气说:它真幸福,有一双美丽的翅膀。面对同一种境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理解。满怀激情,你就会有一种振奋的感觉;失意悲观,你就会有一种痛苦或失落的感叹。当自己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者见解、行为不为世人所理解时,都会使人迷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绪,会使人对境况产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联想、类比。正如英国人狄斯累利所说:“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人们很容易将思维编入既存的框架里,或满足或失意或进取等等,产生“命中注定”或“无法更改”的思维定式,逐渐失去踏出围绕我们的框架的勇气,然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梦想和野心一个个抛弃掉。而没有追逐梦见实现野心的激情,人生将会缺乏激情。

有人说过:“假使我们自比于泥块,那我们将真的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块。”

我们应该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觉悟到造物主养育我,必有伟大的目的或意志,寄于我的生命中;万一我不能充分表现我的生命于至善的境地、至高的程度,对于世界将会是一个损失。

境由心造,现实需要我们面对,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35、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

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你才能知道你能遇到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

杰尔小时候胆小,而且说起话来口吃得厉害,他最怕被老师叫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话。有时,杰尔知道上课时老师会叫他,于是就逃学,每逢躲不开的时候,杰尔就背着全班站着朗读,同学们常常取笑他。

杰尔15岁的时候,正赶上经济大萧条,他不得不辍学,帮父亲和叔叔把服装和鞋送到顾客家里去。他们虽然不给他工钱,但是干那种跑腿的差事改变了杰尔的生活道路。

起初杰尔对歌剧很感兴趣——这主要是受妈妈的影响。他妈妈是一个业余歌手,嗓音优美。听到他在家里唱歌,她就带他去拜见一位声乐老师。这位声乐老师的工作室就在大都会歌剧院里。杰尔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敬畏。他们交不起学费,但是这位老师同意靠奖学金教杰尔唱歌。

杰尔利用午餐的时间去上课,或是干完了活去上课。杰尔和妈妈都没有把上课的事告诉父亲,因为他们知道他是不会理解的。

一天上完课后杰尔回家晚了,父亲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杰尔于是忍不住就把上声乐课的事告诉了他。虽然父亲不知道什么是声乐课,但他没有阻止杰尔。

不久,一天杰尔去送货的时候,看见坦韦大厅前围着一群人。原来是某旅游胜地的一家庄园要招收一名暑假帮工,正在这里进行面试。

杰尔唱了一首歌,压倒了40多名对手,得到了这份工作。那时候他18岁,因为缺乏实际经验,他感到非常紧张。但是在工作中他什么活都得干,所以这种紧张感很快就消失了。女声合唱队唱歌的时候,杰尔给他们伴唱,同时还为一个名叫斯克尔顿的青年喜剧演员当助手。第一次听到观众的掌声时,他就知道他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杰尔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一上台,口吃就消失了。每次站到观众面前,我的自信心就得到进一步加强,胆怯也随之消失。”

“如果那天我没去送货,我就永远不会遇上那次面试,我就不会有那第一次转机。这段经历告诉我,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摔摔打打,你才会知道你能遇到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

36、不碌碌而无为

人很容易掉到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里面去,通常这个陷阱都是由虚荣心建造而成的。

同事们每回见到老张,都要听他诉苦。老张是一企业主管领导,他总是在说他的事情好多,他好忙,他的时间好紧张。比如今天,他指着台历上的记事,说道:“九点,下面办的一家公司开张,要去讲几句话,不去又该说不重视了。十点,有个表彰会,要领导去,我跟他们说了,去坐坐,话就不讲了。十一点,下面谈的一个项目签字——倒不是什么大项目———总得有个领导在场呀,中午吃饭还要念祝酒诃,词儿倒都有人起草,不然我真没法活了。你看,下午从三点开始,新闻发布、颁奖、授旗、挂牌儿,晚上还要看时装表演,这也是政治嘛。瞧,满满的,天天如此,我算判了无期徒刑了。”

他确实忙,忙着开几个不痛不痒的会,讲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转几个不痛不痒的地方,念几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可悲的是,忙着这些劳什子的他,还以为正在建立不世的功勋呢。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碌碌无为”,这个词可能我们在小学时就用它造过句子,但我们真正理解了它的意义碌碌,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是“无为”,太可怕了。

忙是什么呢?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的生存状态。忙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对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不闲着去忙,只是为了向人表明自己“很重要”而去忙,那么无知的谎言往往就会欺骗你的心灵。忙是不能欺骗和亵渎的。

记得李宗盛曾在一首歌中这样唱:“忙、忙、忙。忙得没有了方向,忙得没有了主张……”其实,瞎忙的人就像放入一条轨道中身不由己的一个物件,一个被抽打着而转动的陀螺,它陷入这种状态而不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