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
26190300000019

第19章 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3)

(3)肾是调节尿液排泄、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机体津液排泄正常与否是决定津液代谢是否平衡、协调的关键因素。津液排泄有呼吸、汗液分泌、排尿三条途径,与肺肾相关。《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下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尿液排泄作为机体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在维持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尿液生成与排泄均有赖肾的气化作用调控。

人体排尿,一是排除机体必须清除的废浊之液,二是排除人体剩余水液,后者是肾调节、维持体内津液平衡的功能体现。当机体摄水量多或天冷无汗、少汗,体内剩余津液增加时,肾通过气化作用,将多余的水分输注膀胱,与废浊之液一道排出体外,此时尿多色淡;当机体摄水少或大暑多汗时,肾有效地控制津液排泄,故此时表现为尿少色浓。肾的这一作用不仅能维持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因汗、吐、泻等因素造成津液丧失过多所致的不良影响。由此,前人有“肾主津液”、“肾主开合”之说。

此外,还有一说为“肾开窍于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

病理情况下,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不仅可影响肺、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而且可直接导致肾对津液调控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表现为开合失调。如既可出现尿少、尿闭、水肿,又可出现尿多、尿清长。故《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指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肾藏精

肾藏精,主人体之发育和生殖。“精”是精粹、精华的意思,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与人的生育繁殖有关。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的含义有二:

(1)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2)藏肾本脏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气,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它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这一部分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主管。

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他脏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

肾主骨

肾主骨,生髓。《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充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的联属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架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

肾主藏志

肾主藏志,“肾藏精,精含志”,“恐则伤肾”。其意思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与肾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即神经系统的冲动和改变,可导致内分泌物功能的紊乱。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促进其吸清呼浊,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指出:“肾者……主卧与喘。”说明咳、喘等症与肾有关。《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就是说,呼吸功能与心肺肝肾均有关,而肾与气吸入有关。肾主纳气的机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与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应。肺为脏腑之华盖,人体之精气藉肺之肃降,下纳于肾。肾为脏腑之基,肾之精气须上达于肺。

(2)从肾与呼吸的关系来看,肾为元气之根,肾通过潜藏于内的原气对肺进行激发、推动和摄纳而参与呼吸过程,以保证肺能有效地呼浊吸清。明代孙一奎指出:“呼吸者,根于原气,不可须臾也。”因此,肾所纳之气也包括“肺气”,而并非仅指通常所理解的“清气”。

(3)从金水相生的关系来看,肾、肺为子母之脏,一主水,一主气,金水相生,水天一所,水气通调,百脉和调,呼吸乃得顺畅。

其华在发

其华在发,是指头发的泽润与枯槁、生长与脱落,与肾气的盛衰有关。青壮年肾气充盛,头发光泽而黑润;老年人肾气不足,头发花白易脱。故头发稀疏、脱落是肾不足,气血两亏的表现。

【贴心提示】

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您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来进行。首先因为冬属水,其气寒,主藏,所以在冬天养肾为最好,一般可以选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食物作为温补,同时,更要注重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的效果。运动方式可以选用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等。

【语录链接】

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

——巢元方。

冲任之本在肾。

——赵献可。

五脏之真,唯肾为根。

——赵献可。

五脏皆有精而内舍于肾,以育百骸;诸骨皆有髓而上属于脑,以镇诸阳;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

——朱棣。

经水出诸肾。

——傅山。

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

——吴澄。

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

——尤怡。

11.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三焦总的功能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诸如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等。又由于三焦是胸腹腔的一个大府,上、中、下分布的部位包括了其他脏腑,故三焦又包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点。

(1)通行元气: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进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做了更为具体的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2)运行水谷: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3)运行水液: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失常和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三焦各自功能

三焦的各自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

(1)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如《黄帝内经·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2)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3)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贴心提示】

“调理升降气机,是调理五脏六腑疾病的重要枢纽,而调理气机关键在于调理三焦。治三焦,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通调,十一脏功能恢复,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强,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调气机的升降为首要,气为血之帅,气通则血也随之调顺,气血顺则十一脏的功能方可正常。”

【语录链接】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难经·三十一难》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难经·六十六难》

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

——《难经·三十八难》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张介宾。

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三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出焉。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

三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有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主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黄帝内经·难经·营卫三焦第四》

1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黄帝内经·藏象篇》

膀胱为锥体形囊状弹性器官,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中医称它为净腑,其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膀胱藏津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对膀胱藏的“津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尿液,一是指人体中正常的水液。

(1)尿液: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水液通过脾、肺、肾、大小肠、三焦等脏腑的作用,经肾的气化,生成尿液,下注并贮藏于膀胱,待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将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膀胱藏津液,亦即膀胱的贮尿作用。

(2)水液:从津液的生成、输布过程与膀胱的关系来看,水饮入胃,经脾运化后,将精气上归于肺,在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下,津液下输入膀胱,遵循四时寒暑变化和五脏的阴阳变化规律,有目的地将水液和精气四布,外而皮毛,内而脏腑经脉,周身内外无所不到。

津液为五谷五味所生,归于膀胱;尿液为津液之余,入于尿胞。以上引证,说明膀胱主藏全身有用之津液。“气化则能出”是说膀胱所藏之津液,在肾气的协助下,水精四布,外而充肤泽毛护表以成卫气,内而灌溉脏腑百骸以成精血津液。多余者,外而为汗液,下出而为尿液。

膀胱之气化

气化,原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阴阳之气化生万物。这种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则以“气化”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中,由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膀胱之气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藏的是尿液,则膀胱之气化为排出尿液;若膀胱藏的是正常津液,则膀胱之气化为排出汗液。

膀胱气化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一,膀胱的气化依赖于肾的气化。膀胱与肾直接相通,二者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所以《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说:“肾合膀胱”。在生理情况下,水液经肾的蒸腾气化,则化为津液及汗液、尿液,即肾主宰着人体整体水液代谢,而膀胱气化功能全赖肾的蒸腾气化。其二,膀胱气化有赖于三焦气化的协调。三焦既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总司全身的气化,运行水液,疏通水道,并影响着膀胱气化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其三,膀胱气化与肺的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说明脾肺功能影响着膀胱气化及排尿功能。

【贴心提示】

膀胱的常见疾病有膀胱炎、膀胱癌、膀胱结石等,其防治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多喝水、常排尿,同时,还要杜绝经常憋尿。

【语录链接】

膀胱为津液之府,胞内居之,少腹处关元之中,内藏胞器。

——王冰。

洁净腑,泻膀胱也。

——张志聪。

膀胱藏水,三焦出水。

——孙一奎。

膀胱俗称尿胞,为贮尿之囊,作卵圆形,颇有弹性,在腹腔下部。其底旁左右各有输尿管一条,通于肾脏,前面下旁又有排尿口,口有括约筋与尿道连接,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筋,从尿道排出。

——《中国医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