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听乌龟壳讲国宝的故事
26187600000013

第13章 为纪念母后而铸造的青铜鼎

我国商代有一位王,因思念去世的妈妈,下令铸造一件珍贵的青铜方鼎,这就是我国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铜方鼎,堪称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围绕它的出土发生过许多故事,也产生了一些至今未解的谜团。现在我们就来回顾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秘密吧。

青铜方鼎的发现

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是殷墟的大墓区。由于1928年留美博士李济在殷墟进行过科学考古,当地人都了解了青铜器的文化价值,于是积极参加到探寻文物的活动中。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某家的农田中发现一件大青铜鼎,因是方形鼎,当时俗称“马槽鼎”,意思是此鼎大得可以作马槽用。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有80米。鼎发现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大鼎埋了起来。

最终发现大鼎的消息还是泄露出去了。北平古董商肖寅卿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而方鼎硬度太高,没锯动。村民也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

后来,日伪宪兵队闻讯后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同时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其他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

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丢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底,当地驻军将大方鼎作为蒋介石60寿辰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大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至今。方鼎失去的那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曾定名“司母戊方鼎”

这件青铜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总重832.84千克。鼎为长方形,四个圆柱形的足,鼎身上的纹饰非常有气势,四面接合的部分是扉棱,扉棱纹上刻着祭祀中常见的牛头和传说中的饕(tāo)餮(tiè)。鼎的直耳外沿雕刻着张着大嘴的猛虎,虎嘴还含着一颗人头。人们推测这应该是用来表现神灵与大自然的力量。人代表着占卜者,他主动把头伸到虎头中,来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信服自己,臣服自己的各种命令。

此方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戊)的纪念器物。不过当时学者认为铭文“后母戊”三字是“司母戊”,故一直以“司母戊方鼎”为名。

方鼎铭文中的“戊”,到底是谁?

由于商代的文字记录很少,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戊”的真实身份很难确定。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铭文中的“司”是“祀”,即祭祀之意。有人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三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用来祭祀其母。

但考古人员从研究器形特征入手,认为此鼎的形制属于殷墟二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故此说法很快被否定。

也有人从甲骨文找线索,配偶名“戊”的商王共有四位,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商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商王武乙属于殷墟三期,而“后母戊鼎”与此期青铜器形特征不符。那么剩下的商王只有武丁和祖甲。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

铭文中的“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现,为此给出了新答案。专家通过分析“后母戊鼎”的金属成分,发现与妇好墓所出的“司母辛鼎”很相似,只不过体积要比“司母辛鼎”大两倍,重量重六倍。

“辛”是商王武丁的王妃妇好,商王武丁特别疼爱她,因她过世得早,为了祭祀她便铸了一件“司母辛鼎”。因此,“戊”,或许应该与商王武丁有关吧!

商王武丁是殷商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几位王妃在各方面也很杰出,许多史书和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商王武丁有一位王妃的庙号就是“戊”。

后来,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仅次于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墓葬却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武丁的王后“戊”的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后母戊鼎”的铸造者应该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铸此鼎是为了祭祀母亲“戊”。

饕餮纹是什么?

青铜器上的纹饰,是非常奇特的,商代及西周时期有什么名字已无从知晓了。宋代时,研究青铜器的学者将其定名为“饕餮纹”。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学者认为把青铜器上的纹饰称做饕餮纹不妥,应当改称兽面纹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