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逃离北上广
26138400000026

第26章 迷茫之下我们该如何选择(4)

朱宁当时有一个女朋友,是他同班同学,“她是大菩萨,不想去小地方,最差也得留在青岛,可是,这并不容易”。他的女朋友最终决定先考研,等过两年再找工作,于是两人就此分道扬镳,天各一方。

朱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不过是厂里一个小技术员,可是工资却比当地的大部分公务员还要高。

“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收入,比那些在一线城市的同学也少不到哪儿去,最关键在家乡,钱经得起花。”他说。

当时其他同学都在为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而头疼不已。他一个同学小李,每天早晨6点起床,先要乘坐公交车,然后倒两趟地铁,之后再次乘坐公交车,要用两个半小时才能够到达公司。所以小李觉得:

“既然想买房,就一定得缩短在路上的时间,不能再把大好时光全都浪费在路上了。可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房价太高;买小的呢,将来怕住不开……”小李就这么一直为此事而纠结万分,直到房价涨成了天文数字,还只能留在租房市场里继续“摸爬滚打”。

但是朱宁从来不曾因这些问题而烦恼过。

朱宁的日子过得令他非常满意,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到工厂了,中午回家吃了饭还能抽出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

结婚之前,朱宁买下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和父母家距离不远,下了班去蹭顿饭,碗都不用刷,小两口可以选择回家玩游戏还是出去看电影……等到小李他们放假回乡,朱宁就热情地带着他们四处领略“日新月异的家乡文化”,四处吃好馆子,找地方消遣,再豪爽地喊“埋单”。

将近而立之年的小李觉得自己和朱宁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加班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天天上下班还要辛辛苦苦地挤地铁,别提房子了,贵一点儿的饭店都不舍得去。再看看朱宁,今天让他帮忙参考一下“买甚么新型手机”,明天让他帮着选车,两个人的生活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婚后,朱宁带着媳妇儿回了一趟青岛,和同学小聚了一下,他的前任女朋友也在场,研究生已经毕业,但是工作仍旧没有着落。这让朱宁感慨不已,他悄悄地对小李说:“当时她很看不起我,觉得跟着我没好日子过……”

镜头二:

于璐璐目前和家人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因为她想要留在北京,而父母则一直希望她回到苏州,毕竟是一个女孩子家,而且独自一人在外面漂泊,难怪家里人会整天胡思乱想的,生怕女儿在外面碰到甚么坏人。但是于璐璐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有能力处理个人问题,而且也想在大城市闯荡一下,就这样,双方在电话里就争吵了起来,最激烈的那一刻,于璐璐干脆关掉了手机,以此摆脱父母没完没了的“骚扰”。

觉得实在过意不去的时候,于璐璐会重新打开手机,不到十分钟,父母的电话必然会再打进来,烦得让人受不了,又挂,又关。其他事情都好商量,然而让她离开北京却是难上加难,当她第一次行走在未名湖畔的时候,她的心已经属于北京了,“这儿机会多,能开阔视野,利于事业的发展”。

家在苏州,读书在南京,后来到上海实习,又来北京工作。于璐璐觉得自己自从离开家之后,这几年走得还是比较稳健的。刚去上海那会儿,对上海的快节奏非常不适应,但是在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习惯了那里的节奏。于璐璐觉得,大城市除了交通拥堵这一缺点之外,城市生活质量还是挺让她满意的。

“至少,我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剧,看到自己喜欢的话剧。节奏快没甚么不好的”,不断减少的睡眠时间,五分钟就能解决的午餐,不仅没有让她觉得疲惫,反而觉得很充实,变得干劲十足。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儿交通太拥挤了。”于璐璐说,她每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要超过三个小时,就这一点让她感觉很不满意。

她说,每次公交车开到站牌的时候,她都能看到里面装得满满的人,基本上没有容人的空间,但是偏偏还是有人能够钻进去。

“他们好像练杂技似的,会缩骨功,能够随意伸缩”,于璐璐对此很是佩服,不过她天资愚钝,始终没有练成。

每一次父母跟她谈论回去的话题时,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爸妈解释:

“回去之后,我的视野会慢慢地变得狭窄,思想会慢慢地变得陈旧,这简直是把我往绝路上推。”

镜头三:

在上海“抗战”了两年多之后,李仁德最终决定“逃离”上海。他这一次是彻底逃离,再也不打算回那个城市了,甚至连跟随了自己差不多三年的上海户口也要迁走。他淡淡地说:

“上海户口对我没有甚么诱惑力了。”可是当他刚从学校毕业时,为了能够得到这个户口,他可以说费尽了心思,甚至还曾经在一家单位“委屈”了几个月。

如今想起当初的逃离,李仁德觉得自己的“逃离”有几分宿命的成分。当初他去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去上海,行至钱塘江大桥时,他兴奋异常,并且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马上就要到上海了。

但是却让身边的一个乘客泼了一盆冷水:

“上海再繁华又怎么样呢?那又不属于你。”直到如今,他才觉得自己听懂了这句话。

李仁德在上海有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世界500强企业的IT技术人员,月薪8000多元,经常乘坐飞机各地出差,甚至还有不错的晋升机会。但是当他的亲戚去上海旅游,到他的房子转了一圈之后,留下了一句话:

“这里不属于你,早晚你得离开这里。”现在,这句话应验了。

解读: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稳定是最重要的,所谓小富即安,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求安稳的心理所决定的,对于这一种人,更适合去小城市发展,那里生活安稳,收入稳定,花销不高,环境也不错,还可以多陪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但有的人则不喜欢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喜欢挑战,有强烈的战胜欲,所以,他们选择在大城市立足、拼搏。其实不论哪一种选择,只要自己为之努力,就没有甚么可遗憾的,生活就是这样,选择了就没有后悔的余地,只能顺着脚下的道路,勇往直前。

10.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有的人在一线城市如鱼得水,有的人在二线城市悠闲自在,有的人在乡村也能逍遥快活,在哪里都无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镜头一:

2008年10月,刚刚取得大学学位的郑爽豪情满怀地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觉得自己是一条翻江倒海的龙,要在大地方闯荡,呼风唤雨,做一番事业出来。

“当时没多想,就感觉北京机会多,有发展前景,自己喜欢这个大地方。不都说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008年正值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另外由于接近年底的缘故,各大公司都停止了招聘事宜,郑爽就这样错过了招聘的最佳时间。

“想要招聘新人的公司,工资也只开到2000元左右。当时自己的心理预期是每个月至少3000元。”

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泊,他渐渐地知道了北京究竟是一个甚么样的地方,他说:

“这个地方人才遍地,不缺有钱的,不缺有权的,不缺有才的,想要在北京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立住脚,必须得有别人拿不出的本领才行,公司离了你就没法运转。能达到这种水平,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好工作。

“北京的房价真是高得有点离谱,有一次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广告,上面的房价很便宜,心里激动万分。结果一看,房子在房山。”

“北京很大,很繁华,但是没有一处是属于我的。”郑爽说。而如今身在济南的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做得非常出色,“能找到自己的所属”。

镜头二:

如今在深圳已经生活了三年的罗旭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他爱这座城市的氛围,爱这座城市的气质,爱它的活力,爱它的沉静,他眼中的深圳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对于深圳,他这样描述:

“吃完晚饭之后,我会去中心书城走一圈,散散步。当我走到福中一路时,我会在书城和图书馆中间的十字路口停上几分钟。福中一路差不多是深圳的‘文化路’,一路走来,不远的路程里,能看到少年宫、中心书城、图书馆和音乐厅。

“这个时候,周围的灯就会渐次亮起,尤其是图书馆和音乐厅,这两栋对称的建筑上面巨大的玻璃幕墙在黑沉的夜色中非常引人注目,这时你会感觉图书馆里有很多人在看书,音乐厅里正在举行音乐会,那种感觉,非常美妙,再稍微往远处一看,就能看到几栋亮着不同颜色装饰灯的高层建筑,傍晚时候的深圳中心区,特别好看。

“傍晚时候的福中一路很热闹,车流穿梭,行人不绝,这时我就会想,附近没有繁华的商场,没有娱乐的地方,只有书和音乐,为甚么这么多人都会聚集在这个地方呢?当一个城市的人沉浸在书籍和音乐世界当中时,你还能说这个城市多浮躁吗?

“其实对于深圳,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比如你站在上下沙的时候,或许你心里会认为深圳是一个情色之地;而当你站在华强北,或许会觉得深圳特别动感,特别时尚;如果你站在酒吧一条街,也许会觉得深圳是一个不会坚持的城市。但是如果你来到福中一路呢?看看那些为了书籍和音乐而来来往往的人,你是不是觉得深圳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城市呢?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没法给它下定语的,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到这个城市的每个细微之处,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城市的。大家在这个城市各取所需,你可以选择留下,也可以选择离开,但是如果你选择了留下,那么就一定有你留下的理由。如果你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它就是适合你的那座城市。”

解读:

甚么城市是好城市,甚么城市是不好的城市,哪里才是自己幸福生活的所在呢?城市本身无所谓好坏,最适合自己居住的才是最好的。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一线城市,同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有些人在大城市看似表面光鲜,却如削足适履之人一般,只徒然外表好看,内心苦楚唯有自己知道。而中小城市的人也并没因为自己没能居住在大城市而整天哭丧着脸,他们也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幸福,没有甚么值得抱怨的地方,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城市。正如有句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编者按: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中国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说法: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里的“根”,就是故乡,就是房子、户口之类。就是说,中国人有很强的归宿感,故而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对故乡充满着感情,漂泊在外的人往往会有强烈的思乡之情。而古代时候,往往做大官的人卸任之后都会告老还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去。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在人们心中,“根”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指的不单是几千年农业文明中的故乡,或是房子、户口等。一个人的“根”在何处,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具体所指,如故乡、房子、户口、工作单位等;二是无形的,比如精神上的自由,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热爱,以及逐步建立的社会关系等。现代人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说,如果自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发展,能让自己的心灵有安顿之处,这就是自己的“根”的所在之处。

也许这也正是那些在大城市里苦苦奋斗,或是挣扎于世俗旋涡中的人心中的一种期盼吧。

然而有很多人无法落地生根,他们在大城市举步维艰,冷酷的现实让他们的梦想破灭,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看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他们漂泊的心开始感到疲倦,于是想到了逃离。

在二、三线城市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工作压力,那儿消费成本低,他们不必像一线城市的人那样,身上早早地背负上太多的负担,不必成为“房奴”、“车奴”,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过着舒适的慢节奏生活,这是在一线城市的那些人所羡慕的地方。

然而他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苦楚,如今二线城市也不比从前,那儿的楼价正在飞涨,车子正在增多,人口正在膨胀,空气正在浑浊。也有许多人因为慢节奏的生活而逐渐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得过且过,单调,无聊,日复一日,直到逐渐苍老,而后入土为安。

所以也有很多不甘平庸的人放弃在二、三线城市的惬意生活,只身前往一线城市,寻找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梦。

这些都是每个人的个性使然,其实不管身处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或是身处乡村,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态度,而不是身在何处,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身在一线城市的人,即会享受一线城市的便利,二线城市的人,就会珍惜二线城市的舒适,身处乡村的人,也会沉醉于乡村风景的恬淡,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为漂泊的心找一个家,希望天下所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都能过上快乐安康的幸福生活,每一颗流浪的心灵都能找到一处宁静美好的幸福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