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白胡椒15克,焦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健胃消食。主治小儿夜啼症,食滞脾胃者尤为适宜。
小儿呕吐
小儿因身体发育机制不健全,胃肠道和神经反射功能不稳定,进食后常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呕吐,多表现为进食后呕吐,还伴有消瘦、厌食等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谷停滞,清浊不分,上进则为呕吐,下注则成腹泻。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节制,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呕吐、腹泻,故健脾消积为治疗大法,可选用下列足浴方。
1.葱姜汤
【组方】大葱、生姜、陈皮各适量。
【用法】将诸药择净,大葱切段,生姜切片,陈皮切丝,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温胃止呕。
2.二芽汤
【组方】炒麦芽、炒谷芽各等量。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化食止呕。
3.二术茯苓汤
【组方】苍术、白术、茯苓各等量。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健脾化食。
小儿咳嗽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的动作,也是保护性的动作,借以将呼吸道的异物或留在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炎症、异物或刺激性气体等对呼吸道的刺激通常由迷走神经传到咳嗽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咳嗽。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而发生咳嗽。临床所见,小儿咳嗽以外感咳嗽多见,当以宣肺理气,疏散外邪为治,可选用下列足浴方。
1.生姜汤
【组方】生姜30克。
【用法】将生姜洗净切片,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足浴,每次1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温肺散寒,适用于风寒咳嗽。
2.麻杏甘草汤
【组方】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3.红紫桔参汤
【组方】橘红、紫菀、桔梗、太子参各1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2~3天。
【功效】宣肺理气,止咳化痰,适用于阴虚咳嗽。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大便干燥、坚硬、量少或排便困难而言,多由于摄入食物及水量不足,喂养不当,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
中医认为,燥热内结,肠胃积热,或热病伤阴,肠道津枯,或乳食积滞,结积中焦,或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等,均可引起大便秘结。当以通腑泻热,润肠通便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外治疗法有明显疗效,且药源方便,作用平稳,副作用少,疗效确实,便于应用,还可解除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心理负担。可选用下列足浴方。
1.泻叶足浴汤
【组方】番泻叶15克。
【用法】将番泻叶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清热导滞。
2.二花甘草汤
【组方】金银花、杭菊花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消滞。
3.大黄甘草汤
【组方】大黄10克,甘草5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2~3天。
【功效】清热导滞。
小儿瘙痒性皮肤病
小儿瘙痒性皮肤病是以瘙痒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上包括的皮肤病种类很多,但多见于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及婴儿湿疹。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春、夏、秋温暖季节,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尤其是腰以下暴露部位,起病突然,皮损多为花生米粒大小风团样损害,质地坚硬,色淡红,顶端常有水疱及丘疱疹,甚至大疱,周围有纺锤状红晕,皮损成批出现,分布多对称,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甚,影响睡眠,致使患儿精神不安,一般皮损7~10日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婴儿湿疹,多发于出生后1~3个月,渗出性多为肥胖小儿,好发于面部、头皮、颈、臀部及四肢伸侧,尤以双颊部及额部多见,皮损为红斑、丘疹、疱疹,可融合成片,表面有糜烂、渗出或黄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干燥性淡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糠秕样鳞屑者。慢性者可见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抓痕及结血痂,自觉瘙痒,患儿常搔抓,烦躁,哭闹,反复发作。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结聚肌肤,气血淤滞所为,与居住环境、蚊虫叮咬、饮食积滞有一定关系,当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为治,可适用下列足浴方。
1.鲜皮黄柏汤
【组方】白鲜皮30克,黄柏、苍术、连翘各20克,大黄10克。头部重者加菊花,面部加白芷,上肢重者加桂枝,胸胁部重者加柴胡,会阴部重者加龙胆草,渗液多者加地榆,继发感染者可加黄连。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5000毫升,浸泡5~10分钟后,文火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用消毒毛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2次;再将余药液倒入浴盆中,将患儿双足放入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2.苦参柏椒汤
【组方】苦参15克,黄柏、川椒各1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煮沸,去渣取汁,用毛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余药倒入浴盆中,将双足放入足浴,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3.虫衣乌蛇汤
【组方】虫衣、乌蛇各10克,苦参3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煮沸,去渣取汁,用毛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余药倒入浴盆中,将双足放入足浴,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4.二花防风汤
【组方】金银花、野菊花、防风各20克。
【用法】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煮沸,去渣取汁,用毛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余药倒入浴盆中,将双足放入足浴,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五官科疾病的足浴疗法
麦粒肿
麦粒肿,即睑腺穴,因其红肿似麦粒,故名之。睑腺位于眼睑组织深部,开口于睑缘处,细菌可由开门处进入腺体而引起炎症。根据受损腺体组织的不同而有内外之分。
外睑腺炎也叫睑缘疖,俗称针眼,为睫毛囊所属的杰氏皮脂腺炎,多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与身体它处所起的疖肿相同。
内睑腺炎是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较外睑腺炎少见,但两者症状相似,只是疼痛更甚。
中医认为,本病为风热外袭,热毒上熏,结聚胞睑,致使局部红肿痛热,眼睑部有圆形隆起,压痛明显,有时有波动,常于睑缘处或睑结膜内有黄白色脓点,当以疏风泻热,解毒散结为治,可选用下列足疗方。
1.吴萸米醋糊
【组方】吴茱萸粉、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米醋各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晚敷晨取,1日1次,连续5天。
【功效】上病下取,引热下行。
2.黄连清水糊
【组方】黄连粉适量。
【用法】将黄连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连续3~5天。
【功效】清热解毒。
3.干姜清水糊
【组方】干姜粉适量。
【用法】同黄连清水糊。
【功效】引热下行。
4.吴萸黄连糊
【组方】吴茱萸20克,黄连5克。
【用法】将以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晚贴晨取,一般4天后红肿消失,一周后硬结消失而愈。
【功效】上病下取,引热下行。
暴发火眼
暴发火眼,又称“红眼病”,即急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多见于春秋两季,常在家庭、学校、托儿所及其他单位中流行,多因结膜炎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而引起。
本病发病急,多为双侧性,眼部有异物感或烧灼感,或伴有轻度畏光,流泪,分泌物多,晨起时,上下睑缘有分泌物粘着,本病结膜充血显着,可伴有眼结膜下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角膜浸润或溃疡。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时热邪毒侵袭,肝火上炎所为,当以清热解毒,泄肝凉血为治,可选用下列足疗方。
1.桃杏栀子方
【组方】桃仁、杏仁(带皮)、栀子各7个,蛋清1个,面粉1撮,烧酒半小盅。
【用法】将桃、杏、栀捣烂如末,与蛋清、面粉、烧酒适量和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
【功效】清热解毒。
2.山栀黄连牛膝糊
【组方】生栀子5克,黄连4克,牛膝3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温水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右足心,1日1换,连续3天。
【功效】清热解毒,引热下行。
3.吴萸附子糊
【组方】吴茱萸、附子各等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每取10~30克,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
【功效】引热下行。
4.黄连蓖麻仁糊
【组方】黄连5克,蓖麻子3克,蛋清适量。
【用法】将上二药研为细末,蛋清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1日1换,连续2~3天。
【功效】上病下取,引热下行。
5.黄连糊
【组方】黄连适量。
【用法】将黄连研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赤眼。
鼻渊
鼻渊又名脑漏、脑渗,指鼻窍时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愈,如滴泉水,甚则涕出腥臭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鼻窦炎、慢性鼻炎之类。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六淫外袭,胆热上犯,脾经湿热所致,当以清肺泻热,通行鼻窍为治,可选用下列足疗方。
1.大蒜糊
【组方】大蒜。
【用法】将大蒜捣烂如泥,取花生大小1团置双足心涌泉穴,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待足心有强烈刺激感时除去,1日1次,连续3~5天。
【功效】引热下行。
2.附子葱汁糊
【组方】附子、葱汁各适量。
【用法】将附子研为细末,葱汁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1日1换,连续5~7天。
【功效】引热下行。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口腔上皮组织发生缺损而形成的一种疾病,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病人感觉溃处疼痛,发热,进食困难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胃积热,嗜食辛辣,火热之邪上熏所为,或为肺肾阴亏,应火上冲所致,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引火归源为治,可选用下列足疗方。
1.吴萸米醋糊
【组方】吴茱萸、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每取3克,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用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后取下,或晚贴晨取,1日1次,连续3~5天。
【功效】引热下行。
2.三子糊
【组方】莱菔子、白芥子、地肤子各10克。
【用法】将三子用沙锅微炒至黄,研为细末,用米醋调为膏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续3~5次。
【功效】引热下行。
3.黄萸星连散
【组方】大黄40克,吴茱萸30克,胡连、南星各2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每取药末20克,加醋调成稀糊状,每晚睡前敷双足心涌泉穴,用敷料固定,翌晨除去,每日1次,5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功效】清热泻火,引热下行。
4.细辛蛋清糊
【组方】细辛15克,蛋清适量。
【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用蛋清适量调匀成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连续2~3天,对顽固性口腔溃疡可连续用3~5天。
【功效】温肾降逆,引热下行。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口疮或阿弗他口炎,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较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卵圆形的浅在溃疡,可单发或多发,有剧痛,病程一般10日左右可愈。患者语言、进食均感困难,溃疡面多为黄白色,底浅,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及水肿,常有复发。
本病多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所为,当以养阴清热,引火归源为治,可选用下列足疗方。
1.吴萸米醋糊
【组方】吴茱萸10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米醋适量调和稠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1次,连续5~7天。
【功效】引热下行。
2.吴地五倍子糊
【组方】吴茱萸、干地龙、五倍子各等份,米醋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米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胶布固定,1日1换,连续3~7天。
【功效】引热下行,清热养阴。
3.硫磺醋糊
【组方】硫磺15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硫磺研为细末后,用醋调和,敷于脐部及双足心涌泉穴,胶布固定,1日1换,以愈为度。
【功教】温阳益肾,引火归源。
4.川军散
【组方】生川军、生南星各1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陈醋调和,外敷于脐部及双足心涌泉穴,隔日1次,以愈为度。
【功效】清热解毒。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多发于成年人,常为呼吸道感染的结果,或长期理化刺激所造成。患者咽部有异物感,咽痒、发胀或干燥感,堵塞感较显着并随吞咽动作而上下,有时有晨间症候群,引起剧烈咳嗽,反射性恶心,伴有失眠、焦急不安、虚弱无力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所为,当以养阴润肺,引热下行为治,可选用下列足疗方。
1.吴萸米醋糊
【组方】吴茱萸2克,米醋适量。
【用法】吴茱萸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糊状,敷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次12小时,1日1次,连续5天。
【功效】上病下取,引热下行,适用于小儿溃疡性咽炎。
2.吴萸附子饼
【组方】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面粉混匀,米醋适量调糊做成两个饼,或加麝香03克更妙,微蒸热,贴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安睡3小时。
【功效】引热下行,适用于一切虚火喉症。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病即愈。
3.附子故纸糊
【组方】生附子1个,故纸15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水调敷双足心,微火烘之。
【功效】引热下行,适用于虚火喉痹。
4.辛萸附子糊
【组方】细辛、生附子、生吴茱萸各15克,大黄6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药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1日1换。
【功效】引热下行,适用于喉痹。
男科疾病的足浴疗法
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