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纲要》提出了“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实现“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重点,遵循三个规律,实施六大战略,建设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这是统揽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这个总体思路,既总结了多年来定西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又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了新的定位。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就是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就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职工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全面降低人口出生比例,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遵循三个规律,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遵循科学规律;实施六大战略,就是实施基础建设先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从新的要求来讲,就是通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走出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大力推进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业化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城镇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依托,二者好比城市经济的“两翼”,只有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腾飞。信息化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程度滞后,就意味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落后。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新的定位来讲,就是要推进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的建设。这一思路的核心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先、基础建设优先、二、三产业发展优先、项目建设优先的战略思想。关于改革创新优先。我们落后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历史的,有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有基础薄弱的因素,但有两条不能忽视,一是体制的障碍,这是改革的源头。二是观念的落后,数千年传统农业形成的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不改变就无法发展,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靠改革、就要靠创新,别无出路。改革就是要革除和扫清发展道路上的体制障碍,不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就不会有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因此,加快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的力度越大,层次越深,我们的发展步子就越快。创新就是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把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置于发展的最前沿。只有创新才能加快发展,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关于基础建设优先。基础建设薄弱,基础建设落后是我区农业、工业和城市经济的瓶颈。农业基础建设上不去,农业增产无法稳定,农民的吃饭问题无法保证,农村经济无法发展。没有好的交通、水电、通信基础条件,招商引资人家不来。总之,基础建设上不去,发展和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关于二、三产业优先。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长期落后的原因和致命弱点就是单一农业。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不优先发展二、三产业,我们的财政,我们的城市经济,我们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就缺乏后劲,就没有支撑,我们就是经济上的矮子,就连我们的农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出路。因此,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要走二、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思想解决对于资源的认识问题。那种认为没有矿产,缺少资源就不能发展工业的观点是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社会属性通过市场的配置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已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江苏、浙江走出了一条突破资源局限,靠观念转变和科技创新发展民族工业的路子,农产品增值的巨大潜力,以及高科技条件下资源的再生性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工业资源的开发领域。要接受现代经营思想,运用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现代工业,开辟定西工业建设的新纪元。关于项目建设优先。提出项目建设的问题,是因为历史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遇,发展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必需。没有项目就没有载体,就争取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投资,也就谈不上发展,要树立科学的项目发展观,把抓项目当做抓生产抓工程一样运作。要研究项目领域,要研究项目对接,要研究项目市场和技术回报,研究项目编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动态的项目库,形成建设一批,推出一批,储备一批,研究开发一批的项目梯队,迎接西部开发和中国入世后的巨大商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我们的经济总量,才能调动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定西,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思路有三个涉及发展全局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一是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或者说战略重点的转移问题。这是由定西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决定的。在产业结构上,以农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农业结构上,以粮食为主,以种植为主,结构单一;在城乡结构上,城市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低,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滑坡,民营经济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起来,经济发展的全局就活不起来、社会最终需求无法增长,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因此,必须对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速城镇化的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十五”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种以新技术运用为带动的,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坚持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发展现代经济,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墨守陈规,闭关自守,画地为牢,肯定要被时代所淘汰。“十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们将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新的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体制、发展模式、发展措施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因此,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两个决定性因素,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三是科技教育和人才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人才支撑。教育是国之基业,没有教育谈不上人才,没有教育谈不上观念转变,没有教育农民不接受新事物,找不到出路,看不见财路。胡锦涛同志1999年9月9日视察大坪时指出,“要从我们的娃娃抓起,要让他们念小学念中学,念完中学念大学”,把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和人才培养。因此,要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同时,切实用好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的核心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十五”计划的灵魂,也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所谓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空间地域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内外贸易结构、金融结构、资本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等及其作用方式。经济结构的历史形式直接反映并决定该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基本特征由所有制结构和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业格局决定。社会生产的目的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产业结构是指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中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要素反映和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研究和使用这一概念,还涉及到农业内部、工业内部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在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决定财政经济的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由一、二、三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直接决定,根据定西1949年至200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我们长期处在以农为主的发展阶段,而且在农业内部种植业处于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滞后,具有显着的自然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这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基本依据。
调整经济结构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纲要》明确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提升扩张第三产业,力争到“十五”末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现在的47:25:28调整到36:29:35。为了保证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在国民经济指标体系中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比例关系和增长趋势。一是准确描述工业或非农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年增长的趋势。二是反映二、三产业增长和财政收入共同增长的趋势。三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四是人口指标中非农业人口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和保证。解决好农民的吃饭问题,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大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稳固,农民没饭吃,农村经济不发展,我们就腾不出手来实现产业战略的转移,必须站在执政为民和产业战略转移的高度认识农业和农村工作。目前,我们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基础农业、旱作农业、高效农业、市场农业的新路子,现在核心的问题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结构由适应性结构逐步向竞争性结构转变。一是要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建设。这是我们从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基础工程。“十五”期间,要力争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加快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五年内实现耕地梯田化,为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二是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沿川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个区域类型,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洋芋、药材、果菜、花卉、食用菌等支柱产业,保证这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全区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真正形成产业规模。支柱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支柱产业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也就没有竞争实力,支柱产业也就立不起来,要从规模和品牌入手,把我们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在“十五”期间建成全国最大的洋芋生产、销售和加工基地,西北最大的药材生产、销售基地,全省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基地。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围绕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改造和提升农村产业结构。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扶持、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形成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和运销全方位发展的格局,牵动农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速工业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纲要》提出,要从产业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入手,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围绕资源优势办工业,围绕名优特新产品办工业,加快发展中药材、洋芋淀粉、矿产建材三大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强、市场容量大、辐射带动宽的产业;要改造提高机械、化工、食品、轻纺等传统产品和老企业,努力争创名牌产品和陇货精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地方特色工业;要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决心淘汰一批技术落后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工艺和企业,促进资源整合,避免资源浪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加快国有集体企业向民营化改制的步伐,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扩大经济总量,这是“十五”期间必然突破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发展壮大现有民营企业的同时,抓好招商引资扶持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境内外民营企业家投资兴业。“十五”末,力争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达到50%以上。扩大开放领域,营造投资环境,加速招商引资的力度,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是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