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的开发,是构筑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辐射、带动、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我们必须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具体来讲,一是围绕洋芋、中药材、畜牧、果菜等支柱产业以及刚刚兴起的花卉产业的开发,重点建立300万亩洋芋生产基地,100万亩的中药材生产基地,50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及万亩花卉生产基地,使这些区域性支柱产业的种植面积达到全区耕地面积的50%以上,真正形成规模优势。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储藏、保鲜、运输业,打好时间差、季节差、效益差,并在“品种调对,品质调优,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上狠下功夫,努力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在“十五”期间,把定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洋芋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全省乃至西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二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依托区内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培育和发展以淀粉加工为主的洋芋系列产品开发、以中成药为主的中药材系列产品开发、以金城牌水泥为重点的建筑建材业开发、以铝及铝合金制品为重点的铝业开发和以无纺织地毯为重点的地毯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开发,按照“培植优势企业起步,利用优势企业做大,依靠多元发展求强”的路子,从培植重点优势企业起步,尽快完成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当优势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实力时,再迅速利用优势企业的资金、人才、管理及品牌优势,通过资产重组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进而不断壮大企业整体规模,推动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的更快发展,实现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战略转变。
第四,实施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体现市场化水平。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和集中,这是一切传统农业经济地区向工业文明转移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通行的城镇化水平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的,按照这一标准和现行的户籍制度计算,定西的城镇化水平还不到10%,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0%。可见,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迫在眉睫。城镇建设过程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首先作好城镇体系规划,这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先导和基础。从定西来讲.要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批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重点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小城镇为骨干,中心集镇为基础的联系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和城乡网络,到2010年,全区城镇化水平力争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到那时,不仅可以为全区实现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已成为牵动国民经济全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定西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虽然我们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但却缺乏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管理和创新观念。也就是说,我们所拥有的是低级生产要素,而缺乏的是高级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我们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资金和技术短缺的问题,关键要把自身的资源与外部资金的引入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项目引人才的开放带动战略。如果我们仅靠自身的能量来解决这一问题,那将是一个十分艰难和缓慢的过程。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始终突出开放的主题,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来投资,并利用伴随着外资而来的技术、管理、人才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大力开发我们自己的资源,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们要采取压任务带环境,定政策改环境,树形象促环境,抓稳定保环境的办法,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的良好的对外开放氛围。
第六,实施科教兴定战略
经济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还是高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作后盾。可以说,我们现在是既缺资本,又缺高素质的劳动力,更缺高素质的人才。要讲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劣势,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一个劣势,也是难以尽快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把科技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一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保证对科技教育的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加快技术推广和创新步伐。三要拓宽教育渠道,通过积极探索社会化办学的新路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四要全面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特别是要优化用人环境,转变用人观念,大胆起用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作风扎实的人,使各类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有能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宽广空间。江泽民同志指出:“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善于用事业来吸引和凝聚人才,为各种人才提供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激励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在实施科教兴定战略中认真加以落实。
(根据2000年6月30日《在地委委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在调整中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我们正处在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编制“十五”计划纲要,确立定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描绘“十五”时期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蓝图,制定“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导向,关系未来发展的全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制订“十五”发展纲要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和“十五”计划纲要的形成,贯彻了群众路线和民主决策的思想,反映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纲要中涉及到一些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在此作一阐释。
“九五”成就为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九五”期间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一个时期。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都顺利完成,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提前四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比1980年翻了两番。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43.7亿元,年均增长9.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预计达到3.7亿元,年均递增17.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3亿元,比“八五”期间的14.4亿元增长1.98倍;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区7个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群众温饱的目标,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多元,比“八五”末增加555元,年均增加111元,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显着变化,部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群众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农村支柱产业蓬勃发展,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缓解,群众的生产和生存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城市经济围绕搞活工业企业,在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城乡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兴起和发展壮大,已经或正在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九五”建设的成就以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为标志,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新时期,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向新的战略目标迈进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九五”期间,连续四年遭受严重旱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搞活区域经济的问题,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依次推进基础建设、科技推广、支柱产业、小康示范四个层面的重点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经济的路子,确立了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财源建设为城市经济工作的重点,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回顾总结“九五”时期的工作,我们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牢固树立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开发开放意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取得突破。“九五”期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标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部署,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重大改革,有90%的国有企业实现了改革改制;“九五”期间实施了以第二轮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二步改革,用政策、用产业、用项目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正在逐步改变农民守土谋生、耕种为业、土里刨食的传统的生产生存方式;“九五”期间推动了财政、金融体制和社会劳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了新型的财政金融、劳动和医疗保障体系;“九五”期间,我们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抓住中央缩小东西部差距,投资倾斜的机遇,全区七县争取了国家退耕还林项目的政策支持,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同时,为农民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九五”期间,我们迎来了中国入关后的挑战和机遇,加速开放步伐、扩大开放领域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寻求多元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突破。看一看我们的农民生活,比一比我们的经济总量,算一算我们的财政构成,想一想我们的发展前景,就不难发现,这些年我们落后的根源在哪里?试想: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工人、农村和城市,一方面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在追逐财富;一方面是农耕社会、另一方面是工业文明。怎么比,怎么超?我们的农民在承受着贫困与饥饿的同时,我们的农业还肩负着“以粮为纲”的社会责任,而发达地区的经济只为市场负责、只为业主负责、只为投资负责。不调整、不转变还有出路吗?传统农业、传统经济、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的重重束缚,产业结构重农轻工、农业结构单一粮食、经济结构国营垄断,使我们吃了多少苦、走了多少弯路,坐失了多少机遇,错失了多少加快发展的岁月。“九五”期间,我们遵循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经济,发展二三产业;遵循自然规律,调整种植结构,压夏增秋,压粮增经,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突破。三是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农业十大科技项目,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取得突破。定西经济的弱点,或者说特点是农业问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如果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不解决,谈何发展。我们把提高粮食单产,向科技要粮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办培训班,开现场会,发送资料,深入农户,普及了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大棚栽培、播前拌种等十大农业科技项目,农业实用技术已成农业增产的基本手段,在百年不遇的干旱年份取得了粮食增产、稳定增收的新突破。四是确立工业强区战略,发展城镇经济,增加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发展思路取得突破。改变财政困难局面的问题、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问题、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农业增产增效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其出路最终要靠工业,要靠第三产业,要靠城市经济的发展。围绕这一思路,我们实施了城镇化战略,各县都已拉开了城市改扩建工程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序幕;围绕这一思路我们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打破了定西没有资源、没有资本、没有基础的观念误区,谋划工业布局,改革投资体制,扩大招商引资,农民企业家离开土地走出大山,经营建筑业,投资加工业,走向了富裕,走向了成功,这就是现代经济的雏形和我们的希望。五是冲破观念束缚和体制障碍,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和观念上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资本的保护写进了宪法,结束了关于姓“资”姓“社”和非公经济的长期争论,对于增强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劲,对于创造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对于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在定西这样一个经济单一,基础脆弱,总量不足,后劲乏力的地方,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九五”期间,我们从市场准入到政策扶持,再到项目挂靠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和引导,制定和出台了工商、金融、财税优惠政策,民营经济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