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2607800000022

第22章 纸上谈兵,缺乏执行力(2)

3.培养潜在能力。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分析这种能力与其他同行的差异性,并集中力量对其进行培养和开发,可以防止盲目投资和经营,更可以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4.发展比较优势。通过对竞争对手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了解和分析,从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从而找到并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本身就是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5强化内部管理。良好的内部机制是核心竞争力成长的最佳土壤,企业只有大力强化管理内部,并根据市场发展及时转变企业机制,才能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

6.树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影响的范围,无不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而随着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文化成了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全新的拿来文化,以指导企业发展,为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总之,只有注重市场判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奠定强者地位。

3.跳不出“守业难”的怪圈

用当今的目光去看,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无疑占有一大半的“股份”,甚至于蜀汉政权自刘备死后几乎成了他的“私营企业”。然而,在由一个不入流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私营企业”之后,蜀汉政权最终也没有跳出“守业难”的怪圈。

当初,刘备四处投奔他人,虽有若干形影不离的“死党”跟随,然而在乱世中到处找不到一块立足之地。后来,他虽然怀着强烈的企图心投奔了刘表,然而,他心存“妇人之仁”,不愿在刘表新亡、荆州动荡之时乘人之危,据荆州为己有。结果被曹操“追打落水狗”,长坂坡一役差点被端了“老窝”。凭着张飞的怒声退敌、赵云的单骑救主,刘备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如果不是诸葛亮早已处心积虑地为他安排下刘璋这一条后路,只怕刘备还得继续亡命。

接着,又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东吴,有效地抵挡住曹操大军,为刘备的扩展争取到了机会。同时,诸葛亮趁赤壁大战之际,混水摸鱼,夺得了荆州三郡。虽然名义上是“借荆州”,但总算为刘备争取到了一块地盘和“根据地”,使其在群雄四起的乱世纷争中有了立足之地。从此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从荆州这块“跳板”上开始,西取荆州,北夺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

可以说,虽然刘备和诸葛亮的创业阶段十分艰难,但是总体而言还算进展顺利。特别是在西取益州和北夺汉中时,刘备军团势如破竹,迅速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当然,如果没有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划能力,蜀汉政权也不会如此兴盛。正因如此,他在整个蜀汉政权中具有特殊地位,属于和刘备一起创业的元老级重臣。

然而,蜀汉政权成立之时,它的辉煌也到达了极点,随即开始由盛转衰,走上下坡路。关羽失荆州,刘备东征惨败,直至刘备的去世,都给新生的蜀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正是在此“益州疲弊”之际,诸葛亮“登堂入室”,扮演起“力挽狂澜”的角色,成了蜀汉政权的“守业者”。

只是“创业容易守业难”,诸葛亮也没能跳出这个历史怪圈,反而最终亲手将自己“创建”的蜀汉王朝引上一条不归路。

对内,他为了巩固自己在蜀汉政权的地位和权威,竭力将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排挤出行政中枢之外,一手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利用刘备的合法授权搞起了“专政”;对外,南中大乱方平,他就急于求成,连续四次大规模北伐曹魏。在如此的“内耗”和“外耗”交加之下,蜀汉国力日渐衰弱。及至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早已苟延残喘,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已不是“疲弊”二字可以形容。更为严重的是,诸葛亮所发动的战争“马车”仍然没有停息,其后继者蒋琬、姜维等皆步其后尘,倾力北伐;甚至连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费祎,也刹不住狂奔的北伐“马车”,长年驻守汉中备战。其结果是顾此失彼,内外皆失。

诸葛亮的“守业”无疑是失败的。他身为蜀汉丞相,实际上掌握着蜀汉全国的命运;然而,在“危急存亡之秋”,他不能力挽狂澜,反而使多年创下的基业趋于败亡,这的确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败笔。

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人士,他们在创业阶段常因准备充分及士气旺盛等原因,一般都能取得相当的成功。然而,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守业阶段的表现。商场中有一句俗语:“永远把自己当成穷人看。”对公司老板而言,不管公司现在获得了如何大的进展,都应该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让危机感助你走向成功。

商场行情瞬息万变,“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完全符合优胜劣汰规律的。就创业而言,恐怕没有几个创业者会认为自己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已经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时,除了高兴之外,还应该冷静地、全面地、慎重地评估自己的创业。事实上,对于商场中人,任何一次成功者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企业的运营常态化、客户群相对稳定、营销策略与措施相对稳定、员工心态趋于平衡等也只是阶段性成功的表现。即使你的企业已经趋于成熟,那也只是说明你的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创业者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他们在自己的企业或公司里常常还会表现出悠闲与轻松,以鼓舞员工们的士气。然而,这应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都无所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无处不有,任何一种放松和自满,都有可能导致事业停滞不前而终被市场所淘汰。

同时,有很多经营者本身并不缺乏“忧患意识”,而他们之所以跳不出“守业难”的怪圈,是因为被一时的辉煌冲昏了头脑,进而忽视了公司可能面临的生存危机,为事业的失败埋下隐患。

往往有许多公司,由于管理者热衷于扩张和发展,反而忽略了内部整顿及自身的实力,使得内外发展不协调。正所谓“年轻的脚步追不上‘野心’的翅膀”,结果是辛辛苦苦创造的基业毁于盲目的竞争中。

更有人过于迷信“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营“哲理”,所以大搞多元化经营。看到别人赚钱就眼红,不顾实力地盲目跟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多元化竞争中去。这并不是说多元化经营就一定是“守业难”的罪魁祸首,它当然是企业减少经营风险的重要方式。可是,守业者在推行多元化经营时,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的能力相协调,不能盲目投资。实际上,专业化经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论是从技术、设备、市场、管理等哪方面因素讲,专业化经营都是事业初成者的主要途径。它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在相对熟悉的领域中拓展市场,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应该谨记“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原则,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多角度地审视自己的实力,使企业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功。只有这样,经营者及其企业才能跳出“创业容易守业难”的怪圈,实现更大的突破。

4.行动与决策相悖

当诸葛亮的职业生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他当初未出茅庐即三分天下的那篇《隆中对》,其中明确指出:“曹操之所以能击溃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因为他抓住了时机,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规划。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雄师,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绝不可以硬碰硬……内政上更要劢精图治,培养国力,然后等待最佳时机。”

可以说,《隆中对》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先知先觉”的智慧,更因为他在逻辑上的情通理顺。尽管《隆中对》“有对无策”,然而,就其在对待曹操的态度上来说,“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的战略完全符合实际,而且是刘备方面当时惟一可行的生存之道。一开始,诸葛亮确实是完全遵循这一决策而辅佐刘备采取行动的,包括在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直接接触中,刘备军团都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得以取得阶段性成功的。

客观地说,诸葛亮如果真能一直沿着他在《隆中对》中所制定的决策而“内收外敛”,内政上励精图治,培养国力,外事上“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至少蜀汉政权不会像最后那样快速衰落。因为曹魏政权本身极不稳定,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曹魏元老本是抱着“清君侧”的思想而投奔曹操的,所以曹操后来的“挟天子令诸侯”以及废黜汉献帝的行为都使曹魏内部出现相当程度的动摇。曹丕代汉自立更深深地刺激了一部分汉室遗老。同时,羽翼日渐丰满的东吴表面上做骑墙派,但实际上也对中原虎视眈眈,使曹魏不得不分出相当的兵力防御东线国防。所以说,曹魏在短时期内绝不会对蜀汉政权采取大规模行动,这正是蜀汉发展的良机。蜀汉方面完全可以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只待时机成熟,也很有可能联合东吴与曹魏一争高下。即使没有东吴的援助,但是只要蜀、吴关系若即若离,即可达到以东吴牵制曹魏的效果,从而形成对蜀汉方面十分有利的形势。

然而,诸葛亮最终没有沿着他当初规划的路线采取行动,甚至完全背离了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的策略。首先,关羽北伐襄阳的举动破坏了大局,一方面使得曹魏方面将注意力转移到蜀汉方面,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最终丧失了讨伐曹魏根据地的荆州,也使得蜀汉实力大减。关羽北伐当然是成都方面批准的行动,所以这是诸葛亮迈出的第一个错误步伐。其次,诸葛亮对刘备东征的默许使蜀、吴关系迅速恶化,更使得诸葛亮治蜀所取得的成果遭到破坏。最后,诸葛亮“以战求安”的连年北伐则直接将蜀汉政权推入了战争的深渊,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顽疾”,而且战争“马车”一旦发动则难以驭驾,欲罢不能,终于葬送了蜀汉前程。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处理与曹魏的关系上完全犯了“行动与决策相悖”的错误,而这一错误对“新生”的蜀汉政权的打击是致命的。诸葛亮最终没有实现毕生所愿,主要是他“行动与决策相悖”的结果。

决策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它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大脑”,只有在它的指挥下,企业才能正常运作;否则,企业系统就会盲目行动,整个企业也就变成了一盘散沙,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因此,没有哪一个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不重视决策的制定。精明的老板,宁可在决策上弄得自己“头昏脑胀”,也决不愿意随便冒险行事。也正是由于决策备受重视,所以往往有许多企业经营者都能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找出较为满意的决策。

然而,有了比较满意的决策,并不能让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最重要的还要看能否将决策付诸实施。

事实上,决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行动,制定决策只是一个开始的动作而已,真正的挑战通常是在“行动”阶段。决策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带来效益,所以按照决策采取行动就是无可争议的了。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行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内部机制,甚至突发事件等,都有可能让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改变方向,从而使得行动与决策不一致,甚至于相背离。

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障碍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等现象,或者干脆在主观因素的支配下“意气用事”、冒然采取行动。同样,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内外因素的干扰,这正是考验经营者执行力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那些坚强的经营者,都能领导自己的企业战胜压力,坚持决策的贯彻实施,所以他们最终取得了成功;而那些缺乏执行力的人,往往会在压力面前变得手足无措、方寸大乱,甚至对自己的决策轻易怀疑和否定,使得企业运营出现混乱局面,这样的经营者最终干不了大事业,只能在懊丧和怀疑中度过平庸的一生。

经营者的肩上担负着更多责任,他们常要独立承受因危机而带来的压力和恐惧;同时,市场竞争永远是残酷而多变的,只要选择了市场之路,就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压能力,也不具备“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和智慧,就没有能力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执行力就是一种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个人能力,它要求领导者面对压力和困境不轻易动摇,保持行动与决策的一致性,不随便在压力和困难面前屈服。

被誉为“领导圣则”的柯维理论的提出者史蒂芬?柯维告诫人们:“绝不要让来自危险的恐惧压倒了斗志,而要用强而有力的行动出击。事实上,克服压力和困难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行动。领导者只有发挥自己坚持不懈的进取力,推动企业正常运转,才能在运???动作中解决所有难题,战胜压力和困难。同时,领导者的顽强执着还可以鼓舞整个团队的士气,从而发挥团队的力量,使决策得以彻底的贯彻执行。”

当然,坚持和进取并不意味着顽固不化,只有当行动与决策达到和谐统一的时候,才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如果决策是切合实际而又能为公司带来收益的,那么就应该坚决贯彻执行;可是一旦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使决策跟不上变化,那就应该积极对决策进行修正和完善。当然,这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运作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有时候,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需要在具体运作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竞争方法,避开强劲竞争对手;或者暂时对某些决策的实施搁浅甚至中止,从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发现表面上与决策不合拍的现象。其实,这都是很正常、很普遍的,而且是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竞争方式。从本质上讲,以退为进不但不是“行动与决策相悖”,而且是行动与决策的完美统一,是执行力在更高层次的表现。

总之,企业的发展需要最切合实际的决策,也需要最切实有效的行动,只有当行动与决策实现和谐统一,使决策与行动都为企业的前进服务时,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效益,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