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2607800000014

第14章 事必躬亲,不懂授权(2)

积劳成疾的原因很多,然而,诸葛亮之所以“累”死,与他分身乏术、不擅授权的工作方法有直接关系。身为蜀汉丞相,他的责任之重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白帝托孤之后,蜀汉政权可谓岌岌可危,所以,诸葛亮大有力挽狂谰的士气。他“躬自校簿书,流讦竟日”,翻阅大量文本、资料,凡决策必亲自制定。

丞相秘书杨禺见诸葛亮事无巨细皆亲力而为,于是直接进言:“政事的推动,最重要的是要靠制度,上下各有职责,不宜相侵。”接着,他又以一般农家的普通生活打比方,向诸葛亮坦言分工和授权的重要:

“男仆耕种,女仆理厨,公鸡报晓,狗吠盗,牛承载,马跑途,所有的工作都有所负责,主人便大可高忱无忧,做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了。”

杨禺之言,形象而又质朴,诸葛亮何许人,他自然明白杨禺的言外之意。

只听杨禺继续说道:“可是,如果有一天主人突然想不通,凡事都必须自己动手,而不肯交付家奴和家畜,那么,他必定会被困于杂务之中而不能自拔。长此以往,他即使累得半死,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最终不但农业荒废,而且身体也被搞垮了。这倒不是说主人的智慧和能力不如奴婢鸡狗,而是因为他丧失了身为主人所应有的身份,忽略了自己主持家务的职责。”

道理浅显而明了,然而,诸葛亮不为之所动。杨禺只好滔滔不绝地继续说道:

“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汉宣帝时,宰相丙吉不过问发生在半道上的命案,反而为浓事正忙时耕牛的病情操心;汉文帝的宰相陈平,不肯探知国库的钱财,而表示‘自有主事者’。这并不是他们工作失职,而是因为他们深知体制上应‘分层负责’的道理。如今丞相您亲自检阅公文,为了行政上的微小事务而流汗终日,是不是太劳苦了啊?”

杨禺发自肺腑的一席话令诸葛亮感慨万千,并立刻起身向杨禺表示谢意。他知道,杨禺是为他的身体着想,也是为蜀汉内政着想。然而,后来的事实表明,诸葛亮顽固的谨慎和自信,使他始终无法有效授权,终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下场,不但自己“光复汉室”的目标成了空,还要惹得后来人“泪满襟”。还有更重要的,由于他的不擅授权,客观上导致蜀汉政权人才方面的匮乏,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蜀汉亡国。由此而言,累死“高级主管”事小,而蜀汉亡国的罪过可就大啦!

古往今来,权力一直被推崇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从而受到无数“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所谓权高位重,那些操权弄权者,即使十恶不赦,也似乎总能左右逢源,“钱”途光明。然而,撇开政坛中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不说,单从企业内部而言,死抱着权力的柱子不放,而不懂授权,最终也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企业团队是老板和员工共同组成,并且共同追求各自利益和目标的集体。虽然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不同,然而,其实现途径都是工作,是工作将老板和员工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虽然各自的地位不同,但是,只有双方有效沟通并达成共识,进而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才算结束了某一阶段的终端配合。又由于有了进一步配合的需求,所以,这种配合会在整个团队存在期间,一直延续下去。从这一点来讲,老板和员工只存在一个职业分工的不同,从属关系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在整个配合过程中,授权就显得太重要了,因为站在老板的立场上,他不可能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面面俱到,所以他必须给予员工相当的自主性,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把握大局;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他只有承接了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将全部才能发挥出来,不受任何不必要的限制地去工作和完成任务。总之,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授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领导者如果集权力于一身,也就集责任和负担于一身。一方面,由于领导者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领导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凡事都亲自而为,工作中还有更重要的决策和管理问题需要他们来处理,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工作和责任的超负荷,甚至出现难以理清的混乱局面,最终,领导工作无法进行,具体的生产经营工作也停滞不前,整个工作都陷入瘫焕状态。

从许多方面来看,把责任和权力分派给别人,实现有效授权,就像是绿茵场上的教练在指导球员。好的教练不必追着球跑,那是球员的事;他也不用传授技巧,那有助教代劳。最佳教练专注的是发展策略。

同样,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如果他要在公司里步步高升,那么,他绝对不会事必躬亲,而是引导下属去做。良好的授权会让员工觉得充满挑战,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促使员工成长。同时,授权表现出一种上下一致的团队精神,表现了上司对下属的信任,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并且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因此,从长远的团队建设考虑,授权是为下属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现实中,有很多领导者对下属缺乏信心,担心下属不能把事情做得和他们一样出色。正是由于授权需要承担责任,存在着太大的风险,所以有很多领导者不愿去冒险,尤其是曾经有过失败经历的人,他们更不愿重蹈覆辙。

其实,存在这种观念的领导者,不是没有充分了解授权的真谛,就是不知道如何真正授权。授权的重点不在于谁的能力更高,而是在于谁更有精力去做比较重要的工作。

领导者是“通过他人来做工作”的人,利用下属的力量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从整个组织的效率来看这是非常有益的分工。所以,授权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内在需要。

聪明的领导者会掌握灵活的授权方式,会通过有效的沟通去激发员工的自信和潜力。在授权时,他们会以某种方式向自己选定的员工说明这种工作的可贵之处,包括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以及工作可能带来的成就、晋升机会、经验和新的技能等,这些都会使授权成为领导者支持员工、鼓舞士气的最佳工具。

同时,授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员工的尊重,所以,一旦授权,就要避免不必要的干涉,甚至有必要留给员工某些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从而加深他们对错误的印象和认识。

当然,授权不是撒手不管,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是成功授权的必要条件;授权也不是放任自流,必要的监督和考查措施是不可缺少的。总之,授权是一门艺术,它会让自己有机会寻求更多的挑战和成功。同时,它也能够协助下属成长。授权要成功,需要参与者有共同承担风险的决心,也有共同分享成功的胸襟。

4.视“工作”高于“生命”

诸葛亮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初出卧龙岗,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殁于最后一次北伐所进驻的五丈原营帐里,享年54岁,为刘备、刘禅父子,以及自己的理想劳累奔波了27年。

在他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最开始的未出茅庐即三分天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联吴抗曹,赤壁大战之际的智取荆州,西取益州,策划汉中争夺战,治理蜀地,发展生产,至白帝托孤后,五月渡泸,平定南郡,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病殁于五丈原,安葬定军山,“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可以说,诸葛亮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光复汉室的“伟大”事业,视“工作”高于“生命”。特别是先主刘备白帝托孤,将后主刘禅和整个蜀汉的命运都托付给他后,他更是“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一手承担了蜀汉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甚至实施;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治铁、铸钺等具体的生产;亲力亲为,规划木牛、流马、连弩等新式作战工具及武器;“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为行政上的小事而废寝忘食;事无巨细,二十杖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审问裁定;著书立说,修身养性,教育子女……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垂死留下遗言,为自己死后选定接班人。甚至在他死后,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历史传说。其可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诸葛亮死时,不过54岁,而与其同为蜀汉效力的赵云则享年72岁,先主刘备也享年63岁,与这些“颐养天年”的同时代人比起来,诸葛亮真可算得上“英年早逝”了。“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早逝”,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寿命因素而夭折。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分不清“工作”和“生命”的利害关系而造成的。

诸葛亮“身高八尺”,是标准的山东大汉,又兼年轻时从事了十年的农耕,所以身强力壮。从他北伐前夕,老年得子及第四次北伐前得女来看,他的身体状况应该不错。可是,他“劳多食少”,起早贪黑,终于操劳成疾,一病不起。用现代的一句话说,就是“糟贱自己的身体”。

有一句不得不说的老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外商界有一句谚语“保住性命才能做生意”。关于“工作”与“生命”的话题,已经谈论了千百年,要想明白二者孰“轻”孰“重”,还得从人生的本质和终极目的说起。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最终追求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会想起金钱、地位,有的人会想起出名、流芳百世,也有人会想起平淡而安逸的生活……每个人的追求可能千差万别,但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自由——心灵的自由和物质的自由。至于追求金钱、名利和地位等,都是实现自由的一种途径。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最终追求人生的“自由”。所以,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就必须以“生命的自由”为基础。没有生命、没有人,一切都不存在,又谈何理想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