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2607800000011

第11章 用人不当,不能让下属完全“燃烧”(2)

事实证明,关羽的确不能当此大任,问题就出在“东和孙权”上。就在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交手之时,孙权趁机在荆州东部大动手脚。诸葛亮出于避免分兵作战的考虑,又从“联吴抗操”的战略高度着想,所以主动求和于孙权,割让荆州三郡,并将以前所借荆南三郡一并归还孙权。孙权方面,也在主和派鲁肃的奋力撮合下,结束向关羽用兵。然而,关羽根本看不到联合东吴的战略意义,傲慢轻敌,固执而又自大,不但常在边境上和鲁肃“数生狐疑”,制造摩擦,而且对孙权态度轻蔑——孙权为了“求取人质”,派使者为其子求关羽之女,关羽不但拒婚,而且当场辱骂使臣,说什么犬“(权)子安配虎女”。关羽一系列的不当举动,使得孙、刘关系僵化。

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自以为无后顾之忧,于是命促之间北伐襄阳。适值东吴方面鲁肃去世,其继任者吕蒙一改前任的主和态度,积极谋取荆州。就在关羽水淹樊城,威震华夏之际,吕蒙发动奇袭,攻占江陵。关羽急忙从北伐前线撤军,沿途又遭东吴军袭击,以致败走麦城,死于突围之中,首级也被孙权献于曹操。

至此,臣属刘备所有的荆襄九郡皆入孙权之手。这就是所谓的“大意失荆州”。

荆州之失,关羽自然脱不了干系,他的个性决定了荆州之失和自己的命运。

但是,诸葛亮当初若能权衡利弊,“知人善任”,以文武双全的赵云代替个性“突出”的关羽镇守荆襄九郡,至少形势也会有所好转。

荆州一失,诸葛亮《隆中对》中所策划的战略意图受到严重影响。其北伐中原少了一块有力的跳板,失去了最近的北伐路线。更为直接的后果,是新生的蜀汉政权失去了一支虎将之师,而刘备更为此不惜出动蜀汉精英,并亲征东吴,结果被陆逊火攻击溃。这又使得诸葛亮北伐时在人力和物力上的补充一直困难重重。同时,吴、蜀虽然又重修同盟,却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合作了。可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诸葛亮无法突破三分鼎立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蜀汉亡国埋下了一道伏笔。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诸葛亮用人的一次失误,对蜀汉政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毫无疑问,个性“突出”就容易“越位”,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凡事“信马由僵”,其结果往往导致不顾大局,最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功败垂成。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情绪上反映出来,正所谓“感情用事”、“情绪化”等等。个性“突出”者往往使自己的情绪“喷”出来而不能自控。

“上帝要死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其实,毁掉一个人的不是上帝,也不是困难和压力,而是他自己。缺乏自制和思想的人,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一旦面临与其个性冲突的事情,就会丧失理智,分不清轻重,大脑一发热,便做出不该做的事,犯下不该犯的错误。这样的人,一定与成功无缘。

培根说过:“情绪失控,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培养自己忍耐、心平气和的性情,一旦碰到“导火线”就失去了控制,那只能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最好的东西都炸毁。

作为领导者,在识人、用人时同样也不能“感情用事”,必须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轻易将一项事关重大的工作交给一个情绪化的员工。否则,一旦他碰到“导火线”,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某些不合其个性的刺激,那可就危险了。

企业是个有条不紊、有规律运行的有机体,只有正常运转,才会秩序井然,按部就班。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架飞机、一台机器,如果操作正常,控制良好,就能发挥它们的正常作用。同样,人的情绪也如同一台机器一样,一旦失控,就不能正常运转。如果领导者未经思考就对这样的员工委以重任,就很容易使正常工作受阻,使公司的运营失常。

没有人会忘记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失控时的“惨状”,整个路面成了车的海洋,焦躁的司机在鸣笛叫嚷,喇叭声充斥于耳,整个交通处于瘫痪混乱状态;如果没有交警的管理疏导,没准会有一个情绪失控的司机“大脑发热”,一时间横冲直撞,直至发生车祸!同样,如果一批员工在工作中情绪失控,整个公司会怎样呢?即使是一个员工情绪失控,也完全可能使公司瘫痪。

事实上,企业就像一个大舞台,员工的个性可谓五花八门,身为指挥者的领导,就是针对员工的个性去安排工作,分配他们的角色。相对于员工的不同个性来说,一个企业中的工作也是千差万别,特别是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工作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这正为不同个性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千差万别的工作中,总有一种是适合自己个性的。当然,寻找这种共同点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员工个人去做,另一方面,在一个企业中,分工是领导者的任务,所以,主要还得依靠领导积极地了解员工的个性,并进一步找到与其个性相吻合的工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知人善任,也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共同营造企业的辉煌。

4.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用人方法

说起诸葛亮用人上的最大失误,那就数错用马谡守街亭了。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年轻才俊,诸葛亮视之如子,诚然,他身上有一些超人的能力,但也有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之类的缺点。他的专长是在谋略和策划方面,这一点从诸葛亮南征时他的献策即可明白。当时,诸葛亮有意向他咨询南征夷越的大计,马谡经过一番分析,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实战为下”的策略。马谡的这个策略与诸葛亮的南征宗旨不谋而合,事实也证明了“攻心为上”的正确性。可以说,“善论军计”的确是马谡的专长。或许,正是出于对马谡的赏识,诸葛亮才会在北伐中对他予以提拔和重用。

北伐之时,马谡是主力参谋总部的主要成员,应该说,他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参谋方面。

当时,蜀军已经攻陷凉州三郡,曹魏方面大为震惊,于是派左将军张郃全力西征,以阻止蜀军的攻势。张郃率领大军直袭凉州,于是诸葛亮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在祁出东北的咽喉要地街亭迎击越山而来的张郃军团。可以说,街亭一战是蜀、魏两军胜败的关键,所以,蜀军方面派遣守街亭的大将就显得至关重要。

北伐军的参谋本部一致认为魏延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不仅能独当一面,更有镇守汉中、冲锋陷阵的作战经验,而且,魏延本来就是此次北伐的前军总指挥。然而,诸葛亮却对此一票否决,出人意料地将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捧了出来,而且引经据典,搬出一大堆兵法理论,认为马谡比魏延、张嶷等合适。就这样,马谡被诸葛亮捧上了守街亭的“高度”。

可是,马谡的确不是军事方面的人才,这一点诸葛亮意识到了。所以,他为其安排了一个专业助手——有蜀汉“铁卫”之称的王平。因为王平不仅勇猛无敌,而且向来谨慎而又果断。同时,诸葛亮对马谡千叮万嘱,又搬出“军令状”,以期马谡不负重托。然而,诸葛亮忘了马谡后来说的那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马谡一到街亭,就违背了兵法,“失却要路,占山为空”,并且称什么《兵法》有云:“高山勿仰”之类,想要以此对张郃产生压力。审慎的王平自然不赞成马谡的用兵之法,因为万一战事拖长,魏军攻来,四面围合,则驻守在祁山的蜀军的饮水问题都难以解决。可是,马谡一意孤行,即使在王平搬出诸葛亮的事先嘱咐时,他还是坚持己见,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引用“兵法”上的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话。看来,他和“纸上谈兵”的赵括可以结拜了。

张郃当然不会“高山勿仰”,他以为诸葛亮所倚重的马谡会难以应付,不料马谡竟然是“空有其名”。正如王平所料,魏军攻入街亭平原后,将祁山上的蜀军团团包围,切断了蜀军水源。不出两日,山上的蜀军几乎崩溃,马谡知道大势已去,遂率领本营军下山突围,投奔当初驻守在街亭西北角的王平处。幸得王平临乱不惊,亲自断后,掩护马谡撤退,使蜀汉的军队损失减到最低。

街亭一失,蜀军大势已去,诸葛亮被迫撤军。首度北伐就遭到这种本不该有的挫败,这是谁的错?损兵折将,前功尽弃,消耗大量军用物资,凉州三郡也转手送给了曹操……真是损失惨重啊!诸葛亮,这一失误不可饶恕,难怪他要“自贬三级”呢。但是,即使如此还是于事无补,同样,随后的“挥泪斩马谡”也无济于事,而且简直是“多此一举”。

应该说,诸葛亮派王平协助马谡,一方面是为了弥补马谡在作战经验上的不足,同时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可是,这样的监督真是太微不足道了。且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有受”,单凭王平和马谡二人在诸葛亮眼中的地位,以及二人位置的高低,其作用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