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26069400000006

第6章 后稷教民稼穑

古代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庄稼品种日趋丰富,来源充足,食品的烹调方法也更加完善。周人的食物更能代表农业文明,是中国后来饮食文化的正源。

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位“教民稼穑”的周人始祖——后稷。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对农业做出巨大贡献,后人尊崇他为农业之神或谷神,从而享受后世的祭祀。他的农业方面的种种创举也为中国古代提供了丰富的饮食原料,对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稷的传说

传说,后稷的母亲姜

是帝喾元妃。一次姜

出游野外,踩了巨人足迹身怀有孕。到了产期,生下一个像羊胞胎样的圆肉球。姜以为这是怪胎,害怕招致灾祸,决计把他往外丢弃。先是把他丢弃在狭窄的路边,牛羊经过时不践踏,还庇护他,为其喂乳。接着把他放到森林里,又碰上森林里有很多人,将他收留。最后,将他放到寒冰上,又有鸟飞下来,用翅膀温暖他。姜以为他神异,就继续收养抚育。因初生时几次欲弃,故名为“弃”。

弃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他看到人们追逐动物,采食野果,终日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心想,如果能有一个固定供应食物的地方就好了。他通过仔细观察,把野生的麦子、稻子、大豆、高粱以及各种瓜果的种子采集起来,种在自己开垦的小片土地里,定时浇水、除草,悉心照料。等到它们成熟了,结的果实非常饱满,而且比野生的味道好。为了更有效地培育这些野生的植物,弃还用木头和石块制造了简单的工具。

弃长大成人,在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所种的庄稼因耕作适宜,取得丰收,《诗经生民》记载:“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很受人们称赞,许多人都向他学习种植技术,弃也因此而远近传名。帝尧听说了后,就聘请弃为农师,让他管理与指导天下农业各方面的事情。弃在任期间,大力推广耕种技术,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使人们告别了半饥饿的生活。由于弃发展农业有功,帝尧就封弃于邰地。人们把弃尊称为“后稷”,“后”是至高伟大之义,“稷”就是粟。

对饮食文化的贡献

在后稷的带领下,人们逐步摆脱了仅靠打措、捕鱼和采食野果的生活,庄稼品种日趋丰富,食物的烹调方法也更加完善,这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后稷学会种植五谷,史称后稷“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帝王奉祀为五谷之神。如今,后稷已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象征,农业精神的象征,农业丰收的象征,农业经济的象征。

由此可见,后稷对当时农业发展及饮食的进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将他葬在山环水绕的“都广之野”。《山海经海内经》称:都广之野“有膏菽、膏稻、膏黍、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相群爱处。此草地,冬夏不死。”可谓世间的一方仙国乐园,并且古神话传说的“天梯”“建木”就在附近。可见后稷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后稷变槐为豆的传说

相传,把槐变成豆是农业始祖后

的功劳。古语讲:“豆出于槐。”因为槐树的叶、荚和豌豆的叶、荚相差不大。于是后把槐树种移到自己的住房附近。之后每月就换动一个地方,一年总共移栽了12次,槐树变成像现在田野里的野绿豆一样,豆荚特别的小,里面也有小颗粒,就像绿豆一般大。到了第二年,后再把这些像野绿豆的槐树移栽12次,豆荚变大了一些,就成了现在山上那种野豌豆。到了第三年,野豌豆经过后12个月的移栽,就变成了豌豆。豌豆前后经过36次移栽,不仅产量提高了,营养也变得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