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26069400000050

第50章 祝福老人的寿诞食俗

长寿历来被中国人看做美满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表达对长寿者的祝福,人们会把饮食和庆祝寿诞的礼仪相结合,因此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了不同的寿诞食俗。

寿诞也称诞辰,民间俗称生日。旧时民间生日一般按照农历来计算,寿诞食俗是民间专门为了庆贺生日而举行的饮食活动。

古代,受儒家孝亲理论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越是到生日就越应该想到父母抚养孩子的艰辛,在生日这天要反省自己,怀念双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到了南北朝时,史料上已经有了过生日的记载。到了唐代,人们的思想有了转变,民间开始出于娱亲的目的开展各种诸如设酒席、奏乐曲的庆寿活动。宋代起,在生日当天赠送礼物的风俗开始在士庶之间盛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中国古代称老年人为“寿”,寿意味着生命的长久。出于对父母的孝敬,每逢家中老人寿诞,子女一般都会举办隆重的庆寿活动,这些庆寿活动中饮食自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寿宴风俗

寿宴又称为“寿筵”,是生日时举办的庆祝宴会。举办寿宴,特别重视逢十的生日和宴会,有贺天命、贺花甲、贺古稀、贺期颐等名称。寿宴之上有很多讲究,菜品名称多扣“九”、“八”等吉祥数字,如“九九寿席”、“八仙菜”等,也有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六合同春”、“福如东海”、“白云青松”等菜品,总之这些名字都包含了对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前来贺寿的宾客,除了带寿面、寿桃作为贺礼之外,还可以带上其他寓意吉祥的礼物。

寿面

寿面就是生日当天吃的面条,古代又称“生日汤面”、“长命面”。由于面条绵长,寿诞之日吃面条表示延年益寿。寿面一般长1米,每束要百根以上,盘成塔形,用红绿镂纸拉花罩上,作为寿礼献给寿星,而且要备双份,祝寿之时一份放于寿案之上。寿宴之时,寿面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长寿面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必须一口气吸食一箸,不能把面条从中间咬断,而且一整碗面都要按照这种方法吃完,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

寿诞之时吃寿面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王皇后因不受玄宗的宠爱哭着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阿忠是王皇后的父亲,她用父亲脱衣换面为玄宗做寿面的事感动玄宗。可见,唐代皇帝过生日也要吃面。清代慈禧太后过60岁生日时,孔府76代孙孔令贻的母亲和妻子还专门进献了寿面。时至今日,这种食俗还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寿桃

寿桃又被人称作蟠桃、寿桃,是用米面粉为原料制作的桃形食物,也有的选用上好的新鲜桃子,一般为客人送的贺礼。蒸制的寿桃要在桃嘴之处用颜色染红,并且要加上祥云、吉祥话等装饰。庆寿之时,寿桃会被陈列在寿案之上,9桃相叠为一盘,3盘并列。

寿桃的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东方朔在《神异经》中说道:“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其子经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其中表达了吃这种直径长三尺二寸的桃子可以长寿、聪明之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做寿,曾经在瑶池边设置了蟠桃会招待众位前来贺寿的仙人们,后世祝寿就沿袭了这个传统。

从上面各种丰富多彩的寿诞食俗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日的重视,庆生仪式当中包含的这些活动和礼仪,不仅表达对生日之人的祝福,更寄托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过九不过十的寿诞习俗

在中国,老人做寿都是过虚年生日,有过九不过十的说法。这个习俗符合中国的文化理念,是老子“不盈”思想的体现。九是阳数,而且九之后又归为零,所以民间视其为吉祥的数字。因此,老人们过整寿常常习惯提前一年。比如60大寿,就在59岁那年庆祝。寿诞当日,小辈们要拜庆寿老人。中午之时吃准备好的寿面,晚上亲友聚餐。宴席散去后,主人不仅要向亲友赠送寿桃,还要多送一对饭碗,人们称其为“寿碗”,此地人们都认为接受馈赠的老人可以沾到寿星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