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26068700000038

第38章 不用“权威”的口吻指责孩子

在任何情况下,首先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生长,这才是父母情深的表现,而且必须将这样的深情作为治家的宗旨。父母心胸狭窄,感情用事,或光依靠长辈的权威等等,对家庭教育都是有害无益的。

――(日本)池田大作

【经典事例】

父亲教10岁的女儿在水池中练习蛙泳的动作。但很长时间过去了,女儿依然掌握不了动作的要领,经常有一些不该出现的动作。

父亲一旁看得着急,情绪也变坏了,开始数落起女儿来:“说了多少遍要你手脚并用,你怎么就是不听?还有你那脑袋,不扎进水里去,你那是蛙泳吗?跟狗刨似的。你的动作完全不对,让你按照我教的做,你怎么就不听呢?”

女儿被父亲责备,却也一声不吭。可跳下水去,动作还是不协调。父亲的责备让女儿开始委屈地掉眼泪,但孩子却不服软。父亲一看女儿的态度更加生气了,话说得也越来越重。

最终,女儿的蛙泳还是是没有学会,父亲的心情也沉闷到了极点。而在父亲权威的口吻之下,女儿也渐渐对游泳失去了兴趣,甚至不愿意再下水。

【智慧点拨】

孩子的成长总是免不了犯错误,也总是免不了因为一时的理解不到位而学不会某项技能或功课,就像故事中的女儿,父母要知道,学习是需要过程的。而且对于孩子的过失,父母也不要像故事中的父亲那样,以“权威”的口吻来加以指责,那样对孩子的教育将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权威,是人类社会中某种不容置疑的、强制性的力量,要求人们无条件地遵从。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来,权威是一种威慑的力量。对于还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威慑的力量若是使用不当,经常会让孩子不能从中得到教育与收获。许多父母可能会说,权威就是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有什么错吗?的确,孩子缺乏经验,分不清是非的界限,而且不善于自我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严格要求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父母的权威也要有分寸,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更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所以,父母要避免用“权威”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错误,更不要用“权威”的口吻去指责孩子,要找到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良方。

【参考建议】

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会生气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对于孩子的过失,父母应该以理智的态度去面对,既不能过度严苛指责,也不能放任其错误横行。父母要记住,不要总是以权威的口气指责孩子,即使责备孩子,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1.选对时机,把握尺度。

孩子会犯一些明显不利于他成长的错误,而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要责备他,也需要选对时机,而且还要把握尺度。

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父母应该及时予以指出,不要积攒到最后翻老账,否则会让孩子认为他的错误因为没有责备就不是错误。而面对孩子眼前的错误,父母就要采取就事论事的态度,不要牵扯出孩子以前的类似错误,更不要趁着孩子这一次犯错误的时机,就将孩子所有做错的地方都扯出来。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他反而会将父母的批评教育当成耳边风,不再接受。

2.让孩子明白过失的后果。

孩子多会为自己的利益而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维护自己的东西而与同伴打架,甚至打伤同伴。这时候,父母不要用所谓的“权威”口吻来责骂孩子,否则,孩子的注意力将会全部集中到父母的责骂上,他将不会明白自己过失的后果,也根本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因此,父母在孩子犯错误之后,要及时对孩子讲明白他的行为过错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他明白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他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和约束。

3.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所谓“权威”的口吻,就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的时候,经常不问青红皂白,情绪激动地破口大骂,甚至将所有过错都怪罪到孩子头上。父母这样的指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对此类的指责,还会由恐惧转为无所谓,他将不会明白父母的指责对他的教育意义。

所以,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父母的态度应该和蔼而温和,语速也要放慢,而且还要斟酌用词,尽量减少辱骂、威胁之类的词语。父母的话只有让孩子听清楚,并且让他能真正听到耳朵里去,他才能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4.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

父母的“权威”口吻一出来,受指责的孩子本身就已经有害怕的感觉了。而若是父母对孩子责备之后,又将孩子冷落在一旁,甚至一连几天都对孩子抱有怨气,那么孩子将会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恐惧,他会认为父母不再爱他了,也会逐渐产生抵触的情绪。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父母在批评过后,还要记得告诉孩子,父母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爱他,要让孩子知道,批评是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父母要对孩子的悔过行为给予认可与关爱。这样一来,不但让孩子能够反省过失,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金玉良言】

尽管父母的“权威”口吻是为了要震慑住孩子,目的是要让孩子能牢记错误的教训。但是,“权威”的口吻有时候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孩子对错误的认知,也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教育应该有理智,也要有分寸感,这才能让孩子受到更大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