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07

第7章 国运兴衰篇(1)

■外强中干

◎成语释义

形容外表强大,内里空虚。“外”是外表,“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出处译文

“大王用外国的马去打仗,遇到意外时马就会受到惊吓,乱踢乱叫,这种马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到时候大王会进退两难,没有办法战斗,您一定会后悔。”

◎成语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在反击中,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

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怎么能作战呢?”

可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郑国的马很快便乱跑一气,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晋军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缘木求鱼

◎成语释义

比喻思想脱离实际,做事的方法不对头,必定劳而无功。缘,攀援。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自恃国力强盛,想用武力征服天下,成就一统的王霸之业。孟子知道后,觉得这样实施“霸道”,实在令仁者痛惜,便想通过言辞,使他改变态度。

孟子见到齐宣王后,首先向他发问:“听说大王的兴国计划相当宏伟,能否说来听听,让我也长长见识?”

宣王明知这不是孟子的真意,只是笑了笑,并不回答。

孟子说:“大王即使不说,我也能猜到几分,您是想派遣军队吞并疆土,使秦国、楚国的国君心惊胆战,来齐国朝贡,而您就可以意气风发地以天下盟主自居,对四方民族进行安抚。这个愿望确实宏伟,令人惊叹不已。可是,仔细了解您的手段,我以为,若要达到目的,无异于爬到树上去寻找鱼!”

齐宣王听后非常惊异:“想不到寡人的想法居然糟糕到这种程度!”

孟子朗声答道:“恐怕比上树找鱼还要糟糕得多呢!爬到树上寻找鱼类,只不过空忙一场,还不会产生什么后患。可是若要执行您的想法,抢什么天下盟主,气力花费得越大,灾祸就会越大!”

齐宣王听罢,冷汗已从体内流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可否对我详细说明吗?”

孟子见自己的言辞产生效果,接着说:“大王请想,邹国人与楚国人交战,哪一方能够取得胜利?”

宣王说:“邹人力量小,楚人力量大。肯定是楚人获胜,这还用得着想么!”

突然,孟子的音调突然显得铿锵有力:“小国根本敌不过大国,少数的士兵怎能打得过众多的敌人,弱小的力量难道可以同强大的力量去强争强斗么?现在天下方圆千里,而齐国只是天下的九分之一。您要借助武力吞并天下,这与邹人去和楚人交战又有什么区别!”

■势如破竹

◎成语释义

表示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有时也用来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成语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学者名叫杜预。他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有很高的谋略,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曾撰写过《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学术著作。其中《集解》是《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三国时期,魏国由司马氏执掌政权。魏国吞灭蜀国后,司马炎索性夺去帝位,建立晋朝,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武帝。此时,杜预主张出兵灭吴,一统天下,他给晋武帝写了一道奏章。晋武帝看罢奏章后,觉得杜预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就不顾众臣的反对,下了伐吴的决心。

公元280年,杜预率领几路大军向吴国发动攻势。他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占领了长江上游许多城镇,沅、湘两江以南一带的州郡,也都投降晋军。吴军都督孙歆等官员二百多人被俘、被杀。

杜预想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下子把吴国灭掉。可是有人却认为,吴国是个大国,实力非常雄厚,要把它一下子灭掉实在很困难,况且当时正是夏季,暑热难当,雨水丰盛,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时停止军事行动,等到冬季再发动进攻也不算晚。

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坚定地说:“从前,燕国的乐毅靠着济西一战,一口气就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取胜的原因,除了乐毅指挥有方以外,就是靠士气旺盛。现在我方士气旺盛,如果及时进攻吴国,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几节以后,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了。”

杜预按照自己的意见,继续与敌军作战。凡是他的旌旗所指之处,敌人没有不被打得大败的。很快,晋军攻下了建业,吴主孙皓被迫投降。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征南军队班师回朝后,晋武帝封杜预为当阳侯,以表彰他平定东吴的盖世功勋。

杜预认为天下虽然安定,但爆发战争的可能依然存在,决不能掉以轻心。于是他仍然勤于军备。后来,他还利用军队兴修水利,为人民造福。他的这些功绩,都长久地留在人民的心中。

■草木皆兵

◎成语释义

看到杂草树木都以为是军队,形容极其疑惧,惊恐万分,稍有动静就紧张得不得了。

◎成语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四处用兵,终于将北方各种割据势力基本平定。然后,他统领九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宰相谢安非常沉着,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迎战。

苻坚带领八千名骑兵,向前线挺进。等他到达寿阳(今安徽寿县)后,听信前锋苻融的判断,以为颇有胜算,就派朱序劝谢石投降。没想到朱序是个汉族人,不但不履行劝降职责,反而给谢石献计献策。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终于在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将前秦部队挫败。

得知秦军在洛涧吃了败仗,苻坚惊慌失措,立刻和苻融登上城头,仔细观察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

当时正是冬天,天气阴冷,淝水上空一片灰蒙蒙的。可仔细一看,但见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国士兵持刀执戟,排列出齐整的阵容。苻坚再往北面八公山一望,伴随着一阵呼啸而过的西北风,只见山上有无数士兵在走动。其实苻坚眼中看到的“士兵”,不过是山上的草木而已。

苻坚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对苻融说:“你这个人,居然还说晋军势力弱小,他们其实是劲敌啊!”

后来,苻坚中了谢玄之计,下令将军队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后决一死战。结果,秦兵一后退便互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而逃。他们听到风声鹤鸣,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到了。

这一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在这一仗中,汉人谢石、谢玄击败北方的强敌,大长了江南汉人的威风。

■门庭若市

◎成语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非常多。庭:庭院。市:集市。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威王手下有一个大夫名叫邹忌。此人长得非常漂亮,称得上是一位百里挑一的美男子。可是他听人讲,齐国有一位徐公很漂亮,所以很想知道自己和徐公到底谁更美。于是他先后问了妻子、爱妾和一位来访的客人,结果三人都说邹忌比徐公漂亮。邹忌听了半信半疑,有心去徐公府上拜访,好弄清楚别人是否在骗他,但一直没抽出时间。

过了几天,徐公因事到邹府来拜访,邹忌发现徐公面容姣好,仪表出众,自己根本无法与他相比。于是他想到:“妻子因为偏爱我,爱妾因为害怕我,客人因为有求于我,才都违心地说我比徐公漂亮。其实我如何比得上徐公啊!”

第二天上早朝时,他把自己受骗的经历告诉了齐威王,并劝谏说:“现在齐国地大物博,大王一定接触了很多很多人。在这些人中间,爱大王、怕大王、有求于大王的人绝不是少数几人。您一定受了更多的欺骗。如果大王能够公开征求意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一定对整个国家有益。”

齐王听了,觉得邹忌说得很对,就传下一道旨意说:“不管是谁,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劝谏我的,给中赏;在街市中议论并让我听到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齐国之人都争着给大王提意见,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从善如流

◎成语释义

形容乐意倾听正确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好主意。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出处译文

“听从好的主意就像流水那样顺当而自然,这样做是多么恰当啊!”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是个大国,不断兼并周围小国。郑国是个小国,它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它同晋国签了盟约,受到晋国的保护。

楚国进攻郑国,晋国便以栾书为元帅,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遭遇,没想到楚军不敢与晋军厮杀,打都没打,就撤退而回。晋军不想白跑一趟,准备乘机侵入楚国的蔡地。

楚国得了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附近申、息二地的驻军,准备迎击。这时,晋将赵同、赵括认为应该仗着优势兵力,欲进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快下令。栾书将要表示同意时,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都不同意。

他们一致认为:“我们是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来的,是正义之师。现在侵略者既已撤退,我们却借此攻蔡,这样引起的战争,必然使我们担当不义的罪名,也就一定不能取胜。我们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即使打胜了,也没什么光荣的,但如果失败了,那就丢人了。”

栾书觉得他们说的话很有道理,便决定停止攻蔡,撤军回晋。当时主张南侵攻蔡的将士占多数。有人问栾书:“主张撤兵的只有知庄子三人,而大部分人都想打,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听从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意见,难道不对吗!”于是下令退兵。

过了两年,栾书偷袭了楚国和郑国,大获全胜。由于他很能采纳部下的意见,于是有人赞扬他“听从好的主意就像流水那样顺当而自然,这样做是多么恰当啊!”

■沧海遗珠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难得的人才。

◎成语出处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历任高宗、中宗、睿宗三朝的老臣狄仁杰,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对大唐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武则天掌握了政权,他协助女皇处理朝政,以不畏权势闻名中外,深受人们的钦敬。

狄仁杰虽然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从政道路布满了荆棘。他青年时代参加过明经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结果被委任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军。这时就有无赖的官吏对他进行诬告,于是皇上派大臣阎立本对狄仁杰的问题进行处理。

阎立本招来狄仁杰,见他相貌不凡,气质高雅,心中先有了几分喜爱。狄仁杰回答讯问时,从容不迫,安详镇定,这使得阎立本惊奇起来。而狄仁杰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言词中得到充分表现,又感动了这位皇王钦差。

审讯刚结束,阎立本将狄仁杰的大手紧紧握住:“过去孔子曾讲:‘察看一个人的过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贤愚。’今天我的眼前就站立着一位贤人!照我的看法,仁杰兄实在是一颗大海里的珍珠,只是没有进入采珠人的视线罢了!”

■抱薪救火

◎成语释义

比喻想消灭灾害,因方法不当,结果反而加重了灾害。

◎成语出处

《史记·魏世家》。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斗,都想扩张领土,很多小国被大国所吞并。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而这七国当中,又以秦国最为强大。它不断向邻国进攻,采取蚕食政策,想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魏国的国君魏安釐王非常无能,面对秦国的屡次侵略,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两座城池,第二年又夺去两座城池,并且进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国出兵援助魏国,也被秦军打败,安釐王无奈,只得割让一部分土地给秦国,秦军才满意而归。

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占领魏国四个城池,魏军战死沙场的足有四万人。第四年,秦国打败了魏、赵、韩三国联军,沙场上战死的足有十五万人,魏国大将芒卯也不知逃到何方。这时,魏国大将段干子向安釐王提出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此求得秦国退兵。

谋臣苏代是纵横家苏秦之弟。他主张联合其他国家作战,坚决反对妥协议和。

苏代对安釐王说:“在魏国领土没有割完之前,秦国是不会轻易放过大王的。用割地的办法来向秦国讨好,这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熊熊大火一样,柴草没烧完,火怎么会熄灭。”魏王厌倦了战争,一心想议和,把苏代的话当成过耳秋风,结果魏国终于被秦国所消灭。

■长驱直入

◎成语释义

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进军,直达目的地。驱:策马快跑。

◎成语出处

曹操的《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成语故事

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向北征讨曹操,夺取了重镇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逃往樊城,抵挡关羽。这时,援助曹仁的军队到了。关羽抓住樊城连降大雨、汉水泛滥的大好时机,引水淹曹军,结果令曹军援兵全军覆没。

曹仁见情势危急,却没有选择突围而逃的办法,仍然想坚守樊城。曹操为了解樊城之围,派老将徐晃带兵去救。可是徐晃却率军驻扎在樊城稍远之处,并不急于发动攻势。曹操见徐晃不急于用兵,就想等各路人马到齐,—齐向樊城进发。

而此时的徐晃呢,来到只屯驻少量刘备军队的偃城,故意挖掘陷坑。驻军以为他要大举进攻偃城,吓得匆匆撤退。徐晃便不费—兵一卒,把偃城占领了。

这时,曹操带领军队赶到,决定与徐晃、曹仁对关羽的部队进行内外夹击。关羽曾派遣部队,在围头和四冢两处地方驻扎。徐晃假装要攻打围头,其实却亲自率领部队对四冢发动进攻。关羽不知道徐晃的计划,所让没有让四冢早作准备,可是等关羽发现实情后,一切都来不及了。

徐晃很快就击败了匆匆赶到四冢的关羽援兵,接着冲进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将关羽的部队杀得大败。

曹操知道后,对徐晃的尽职尽责非常满意,特意写了慰劳令。令上说:“我用兵二十多年,所知道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人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之中与敌人决战。”

■民不聊生

◎成语释义

人民无以为生,没法生活下去。常用来形容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聊:依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

◎成语出处

《史记·春申君列传》:“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