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
《晋书·谢鲲传》:“及敦将为逆,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何如?’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敦怒曰:‘君庸才,岂达大理!’”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门阀制度,世家贵族与新兴贵族的地位相差悬殊。在山东,临沂王家是享誉海内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家的后起之秀王敦,就娶了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
晋室南渡后,失去了对北方的统治权。于是,司马睿在南方称孤道寡,建立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后人称司马睿为晋元帝。
晋元帝为了拉拢世家贵族,用王敦的堂弟王导为当朝丞相,封王敦为扬州刺史,训练精兵良将。后来,王敦又升迁为镇东大将军,坐镇武昌,指挥江、扬、荆、襄、交、广六州的兵马。王氏二臣,一将一相,辅助晋元帝稳坐朝堂,撑起东南半壁。
当时,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也对王氏掌握重权心知肚明,他们讲:“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
首都建康位于长江下游,而王敦率军屯驻在长江上游,对首都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晋元帝是个聪明人,早就发现这一形势对自己的帝位极为不利,就任命刘隗和戴渊为镇北将军,专门防范王敦。
王敦看透了晋元帝的心思,知道天子开始对付自己了,心中十分不安。此人素有反心,但又不敢直接带兵侵犯国都,因为这样一来,他的反心就昭然若揭了。想来想去,他就准备仿效西汉时期的吴王濞,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说刘隗是个奸佞小人,自己要清除这个奸贼,使国家安定下来。
想到这里,王敦就和他部下的长史(幕僚)谢鲲密谋造反一事。
谢鲲听了,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妥,就加以劝说:“刘隗固然是奸恶之徒。但他毕竟是天子所信任之臣。他把天子当作靠山,就如同藏在城墙里的狐狸,躲在神庙里的老鼠。要捉狐狸,城墙怎能不被毁坏;要捉老鼠,用烟熏水灌,神庙也会受到损失。你要清除刘隗,岂不是连带着把天子也给得罪了?”
王敦见谢鲲不顺着自己说话,不由得勃然大怒,说道:“你这个人真是很平庸,怎么懂得大道理!”
322年,王敦率兵攻入京城,将元帝的亲信大臣刁协、戴渊等杀死。刘隗与王敦交战,吃了败仗,只得投奔后赵,此后再也不敢回转南方。王敦此番欺君罔上,居然毫发无伤,于是得意洋洋地回转武昌,从此更加嚣张,俨然一个独霸天下的土皇帝。
看到王敦权势如天,无人能够制约,晋元帝心中越来越难受,终于忧愤而死。公元324年,王敦知道晋明帝病危,觉得这是一个可资利用的造反机会,再次进攻京城。幸好老天不佑,王敦在军营中染病身亡。
■明珠暗投
◎成语释义
原意是,在路上投放珍珠宝玉,行人见了却不敢上前去拿。现在人们用它指珍珠投到了黑暗的地方,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也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无法发挥才能。还比喻好人落到坏人手中。
◎成语出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入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成语故事
邹阳是西汉景帝时期有名的谋士,学问很大,见识很高。他原来为吴王刘濞效力。刘濞有政治野心,想起兵造反,夺取帝位。邹阳知道这样必然失败,还要落个千秋骂名,就劝吴王不要作这样的打算。刘濞不听,他觉得再保吴王也没有个好结果,就到梁孝王那里做了一名门客。
可是这个梁孝王也心术不正,虽与汉景帝是亲兄弟,还是想过过皇帝的瘾,与羊胜、公孙诡等人图谋造反。邹阳觉得梁孝王与吴王相比,还是一个听得进意见的人,就苦苦劝谏梁孝王不要行此下策。羊胜、公孙诡怕他把谋反的计划泄露出去,就唆使梁孝王将他抓起来,投入监狱,准备杀人灭口。
邹阳知道自己落得如此光景,是受了羊胜等小人的谗害,就在监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让狱卒递交上去。
邹阳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听说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是世间最宝贵的稀罕东西,如果暗暗地投放到路上,人们不但不把它们当成珍宝捧起来,反而按着剑、斜着眼睛看着它。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它来到人们面前的原因是人们所不了解的。
“用树根子、弯木头做的车子,质量不会很好,可是有时候却能被贵人看中。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人将车子雕刻上花纹,把它装饰得漂漂亮亮,这才引起贵人的注意。
“所以说,将最好的珍宝献出,如果没有人进行介绍,不但没有恩德,反而会结下怨恨;如果有人为之引见,就算是枯木朽株,人们也当作功劳而念念不忘。
“由此来看,天下的普通百姓、贫寒之士,就算是有尧、舜那样的本领,伊尹和管仲那样的智慧,龙逄、比干那样的忠心,若想为当今的君主效力,就一定要有人为之推荐,否则一定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梁孝王仔细地看完了这封信,觉得邹阳对自己毕竟忠心耿耿,而且才能出众,就立刻把他放出来,并更加厚待他。
■惩前毖后
◎成语释义
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
◎成语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前,而毖后患。”
◎成语故事
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逝世后,其子即位,就是周成王。因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便辅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看到周公的权力那么大,便心怀妒忌。他们故意制造谣言,说周公权欲熏心,想找机会废掉成王,自己君临天下。
年幼的成王不懂事,以为谣言所说的都是真的,周公真想夺权,对周公就冷淡下来。后来,管叔鲜与蔡叔度见成王与周公不和,就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依靠群臣的力量,终于把叛乱平定。以后,周公忠心耿耿地管理了几年国家大事,等到成王年纪渐长后,才把权力交给他。
成王接管朝政这—天,隆重地去宗庙祭祀祖先。在祭祀仪式上,周成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周王朝以往的教训进行了总结,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惩戒中多多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遇到灾祸。”
■前倨后恭
◎成语释义
原先傲慢,后来恭顺。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倨:傲慢。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笑谓嫂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他是一位著名的策略家,非常聪明。
苏秦曾经到秦国去游说,向秦王陈说天下大势,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秦王有眼无珠,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只会夸夸其谈。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觉得他这辈子不会有出息,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特别是他的嫂嫂,经常白眼相向,对他冷言冷语,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说若是他这种人都能出人头地,这个世界就太怪了。
苏秦非常生气,于是发愤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后来,他研究出一套“合纵”之术,就是联合六国,合起来对付秦国。他先去游说燕文公,很快得到赏识,拜为当朝相国。后来,他又奉命到赵国游说,又被赵肃侯欣赏,挂了相国之印。再往后,他又去其他四国洽谈联络事宜。其他四国早被强秦欺负苦了,见到苏秦的主张可行,就都封他为相国。
这样一来,苏秦就挂了六国相印,成为权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国议论国事,经过家乡洛阳。他父母知道了,就将庭院打扫干净,摆下酒席,并率领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他的妻子、兄弟只顾低着头,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
苏秦笑了笑,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他嫂嫂又惭愧又害怕,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现在地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听了,不由叹息了一声,说:“同样是一个苏秦,富贵时亲戚们惧怕我,贫贱时连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间不以贫贱富贵对待别人的,又有几人!”
■汗马功劳
◎成语释义
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
◎成语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出处译文
“萧何未有汗马之劳,根本没上过战场,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劳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并且,你们虽是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个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釜底游鱼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身处绝境,面临灭亡的危险。
◎成语出处
《后汉书·张纲传》:“(张婴曰):‘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釜,锅。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大臣张纲敢于仗义执言,以刚直不阿闻名天下。他不但对宦官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还不畏强权,对外戚梁冀的罪恶予以揭发。梁冀领教了张纲的厉害,对他恨之入骨,决定对他进行残酷报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时,平民张婴指挥了一支起义军,有数万之众,在广陵地区(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一带)与官府对抗,杀戮地方官吏。东汉政府曾经多次派兵镇压,欲扑灭起义火焰,可是由于起义群众作战勇敢,所以起义火焰越烧越旺。
梁冀见张婴之势如此猛烈,就指使亲信推荐张纲担任广陵太守,想借张婴的刀,除掉张纲,也好解决自己的心腹之患。
张纲到了任所,通过调查研究,才知道张婴等人是由于广陵官员压榨农民太甚,被逼而反,实在情有可原。于是,他不顾生命危险,只率领少数人去张婴兵营,在以武力威胁的同时,力陈自己绝不会对起义军横加杀戮,只希望他们归顺朝廷。
在张纲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张婴坦诚相告:“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造反,我们的目的不过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愿意归顺朝廷,从此安分守己。”
后来,张婴果不食言,真的带领部分军队向官府投降。
■图穷匕见
◎成语释义
将图展开到尽头,匕首就会露出来。常用来形容形迹败露,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就显露出真相来。亦称“图究匕首见”。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见。”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的力量最强大,想吞并诸国,统一天下。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王对他非常不好。他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想办法逃出秦国。回到燕国后,他一面积极训练士兵,准备抵抗强秦,一面又物色勇士,准备刺杀秦王。
后来,秦国消灭了韩、赵诸国,对燕国虎视眈眈。太子丹感到国家很快就保不住了,就恳求勇士荆轲实施刺杀计划。
当时,秦王杀了大臣樊於期的满门,而樊於期跑到了燕国。秦王还极想得到燕国的督亢,好占据有利地形,展开下一步行动。荆轲为给自己创造接近秦王的机会,就劝樊於期自杀,准备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太子丹也把督亢地图给了荆轲。
由于太子丹的一再催促,荆轲只得仓促上路。临行前,他与太子在易水诀别,荆轲唱着歌,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着筑,人们听到慷慨悲凉的曲调,心中无不百感交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礼物来到咸阳,求见秦王政。秦王政听说自己所恼恨的樊於期死了,督亢也将归他所有,心里非常高兴,就在秦宫的大殿接见荆轲。接见时,荆轲的副手秦舞阳被秦宫的威势吓得惊慌失措,荆轲沉着地令他下殿,自己继续与秦王周旋。
荆轲当着秦王的面,将督亢地图缓缓展开,地图快到尽头的时候,紧藏在里头的匕首终于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举起匕首就刺。可是在情急之下,他没有刺中,秦王政挣脱他的掌握,在情急之下却拔不出宝剑,吓得他绕着柱子奔逃,荆轲在后紧追不舍。
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没有对付刺客的经验,个个惊慌失措,不知怎样才好。按照秦国法律,大臣上朝时不得带寸铁上殿,而军队只能在殿下守卫,没有命令绝不能上殿。
就在这危急关头,秦王政的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用药袋击打荆轲。秦王政忽然拔出剑来,刺中荆轲左腿。荆轲狂笑一声,将匕首向秦王投掷过来,但没有刺中秦王,钉在了铜柱之上。秦王命令军队上殿,将荆轲擒住。荆轲毫不畏惧,反而大声骂道:“你这个暴君,你这个暴君……”
结果,秦王政下令将荆轲以酷刑处死,荆轲的血染红了法场,让人心中暗暗为之叹惜。
■重蹈覆辙
◎成语释义
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蹈:踏上。覆:翻车。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成语出处
《后汉书·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宦官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老百姓在沉重压迫下不断起来反抗,世家豪族和文人们对此也强烈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司隶校尉李膺等人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联合起来,表示反对宦官专权。但是,宦官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光凭一些文人和官员,又怎么能动摇得了呢?后来,宦官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诽谤朝廷,将他们捕入监狱,受到株连的人达到数百之多。这些人被称为“党人”。
汉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早就对宦官专权的现象有反感,他给桓帝上了道奏折,说李膺等人被捕入狱是不公平的,宦官们祸国殃民,应该压制一下。
奏折中说:“今天如果不吸取以前宦官专权祸国的教训,再走翻车的老路,只怕秦二世覆灭的灾难会在我朝出现。像赵高发动的那种事变,恐怕早晚会在我朝重演。”
桓帝虽然昏庸,却认为窦武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就把李膺等人释放。可是宦官们不会放过他们,汉桓帝也就起了个折中作用,将李膺等人终身禁锢,永远不许他们做官。
■亲痛仇快
◎成语释义
使亲朋好友痛心、反对,使仇人感到高兴。亲:亲人朋友。仇:敌人。
◎成语出处
《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成语故事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根据众臣之功进行封赏,唯独遗漏了渔阳太守彭宠。当年,彭宠曾派出大队骑兵,帮助光武帝打败王郎,平定河北,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因此,彭宠觉得汉光武帝做事不公,心里愤愤不平,怒气不息。
当时渔阳归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曾向渔阳征收钱粮,但彭宠自以为颇具实力,可以为所欲为,就拒绝了朱浮的要求,并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朱浮为这件事很生气。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