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中等生
26045300000002

第2章 “中等生”的现状(1)

课堂上,老师提问轮不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通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处于学习活动中的中等生,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他们既没能像优等生那样受到老师的重视,频频得到提问,对老师提出的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志在必得;也不会像一些后进生那样调皮任性,即使学习不好,抢着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老师认为其有所进步,也会给予及时的表扬。中等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常常是默默无语,不声不响,有的甚至是怯怯懦懦。对于课堂上老师们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敢大胆回答,也不勇于发问,他们规规矩矩,默默无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他们自己也自我冷落,自我消沉。

二是许多中等生认为“平平淡淡总是真”,这种心态使之在学习上力求不前不后,不上不下,稳居中游。他们有节制地小心翼翼行事,尤其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发言,无声无息,因为这样既不会因为答错了被老师批评,也不会被老师提问,从而保护了自己的自尊心,又保持了其“好学生”的形象。这种心态使中等生渐渐地自我封闭起来,成了人群中的一棵“无声的小草”。久而久之,我们的园丁也就无意识地把他们从祖国的花朵中剔除掉了。

案例——

初三.二班的教室里,成绩位于中等的学生李秀同年级尖子生袁野同桌。由于袁野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每堂课上,老师都把他作为提问重点,这使李秀既羡慕又自卑。

一次李秀过生日,在北京读研究生的表哥给她寄来了生日礼物,那是一本书,名字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她一口气读完了,并受到了很大启发,决心要像刘亦婷那样努力学习。之后,李秀开始发奋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抓紧复习,虽然成绩短时期内没有显着的提高,但她的学习劲头很足。

一次上级领导要来听课,老师事先设计好了课堂程序,也就是将提问哪个同学,让他们事先做准备。当然,老师安排回答问题的都是平时的尖子生,也就是说,没有李秀的份,但她的同桌袁野是跑不了的。

那是一堂李秀非常喜欢的语文课,老师安排的问题李秀都能回答上来,经过思想斗争,李秀找到了语文老师,表达了自己也想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愿望,可语文老师却说:“你行吗?这可是一堂很重要的课,你还是下次再说吧。”听了老师的话,李秀沮丧地回到了座位上。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课堂上通常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学习优等的学生——老师经常对他们进行提问,他们也积极有问题问老师;二是,学习中等或稍差的学生——老师经常忽视他们,他们大多也不对老师进行提问,就是回答问题也经常是被动的。对于这两种学生,老师可分别处理。具体处理办法是,对于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问题并进行提问的优等生,可利用他们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带头作用;对于被动回答问题的中等生,老师要注意鼓励措施的运用,要经常提问他们,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如“你对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好,全班学生应向你学习”,培养其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的老师课堂上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把大多数中等生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中等生则无精打采,久而久之,还会滋生优生骄傲自满之感、挫伤中等生学习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非常不利于提高总体教学质量。

《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很有道理的。教师的提问不是牵拽和压抑,而是积极的诱发和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和强烈的求知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上课提问不能光靠几个尖子生来撑门面。

写到着,让我想起女儿范姜国一(依依)上高中不久的事。一个周末,依依返校(自2009年上高中后她就开始住校)时,流露出对语文没兴趣的事,我感觉事关重大,就向其了解详情。孩子说语文老师对她不好,她不爱学这门课了,开学两个月多了,老师从来都没有让她回答问题。由于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冷遇中的依依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由此学习成绩直落。

虽然语文不是依依的强项,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很有兴趣学的,尤其不断有文章发表,还出版过两本书,孩子更是兴趣盎然,并由此想将来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可是对语文没了兴趣怎么能行啊。即使将来不从事类似的工作,对一门重要的学科失去兴趣,也不可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为此,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找到她们的语文老师,了解了相关情况。

从语文老师口里得知,依依的语文成绩(开学的摸底考试)一般,学习状况一般,作文一般,总体印象这是个很一般的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生”。当然,她也不知道依依上高中以前的一切,甚至她还以为依依十六七了(依依当时还不满13岁),以前的语文和作文都一直很差。由于啥都一般,所以这个老师就没有把依依这个中等生“放在眼里”,以至于上课时无数次举手,都不给回答问题的机会。

依依初中以前各科的成绩中,以数理化为好,在班里一直居前几名;语文稍逊(总分不是很高,但是作文很好),属于中等偏上;最糟糕的是英语,应在中等偏下。

上高中后,我和班主任徐丽琴老师介绍了依依的学习情况,而后班主任向英语老师曾伟华推荐依依做英语科代表,曾老师欣然同意。当依依得知英语老师让其当科代表时,非常激动,充满自信地说:“老师,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学习!”曾老师鼓励依依说:“老师相信你,才让你当这个科代表,但不要有啥负担,有事随时找我。”

在那天到学校和语文老师沟通完,我又趁机找到英语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了解依依的情况。曾老师满脸堆笑的说:“依依这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非常懂事,学习很卖力,成绩也提高得很快。你放心吧,别的科不敢说,英语没问题的,她很快就就会赶上去,而且会学得很好。”随后班主任徐老师也介绍了,依依入校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她也说依依很懂事,上课积极发言,学习也很努力,孩子很阳光。

这就是差别,同样是一个孩子,在不同的老师眼里竟截然不同,不同的看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2、中等生课堂上要主动向老师提问。

课堂提问应该分两部分,即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

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平时比较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进行。这样久而久之,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们能提出问题,同时老师给予了讲解,学生们应该懂了。可事实上大多数中等生并不懂。这时,中等生就应该主动提问,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中等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前提。身为老师,平时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平等待人,课内外都要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老师平时对学生态度的结果,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由衷地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这位教师,就会对教师充满信任,表现在学习上就会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向老师提问。

女儿依依自上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吃不饱”就不断跳级,每次跳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会回落到中等甚至是中下等,然后在奋起直追到中上等、上等。

无论是跳级前的上等,还是跳级后的中下等,孩子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她在她的新书《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里曾写过一篇《我要发言》的文章,介绍了她的课堂生活:

很多同学们不喜欢举手发言,而是等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被叫到就自认倒霉,极不情愿的站起来回答,而没被叫到,就在底下偷偷庆幸。可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呀!我猜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们可能是,害怕答错了老师的问题而在同学面前丢脸,也有可能是不敢面对答错后老师的面孔,以及老师严厉的批评。因此,上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道题怎么答呀?”老师看着我们问,可是同学们没有一个作出任何反应,而是像没听见一样,继续看书……

而我偏偏例外了。每次几乎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呢,我就抢先把手举得老高,为的就是让老师看到我,进而让我来发言。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初二一天的物理课,老师在讲的一道实验题,题目是:请用玻璃杯、小灯泡两个、水若干、电源一个、导线若干、铅笔、橡皮泥一块、电流表一块,中的任意材料,进行实验来证明所学过的概念或定理,要求说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老师读过题后有很多男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却没有女生(我当时正在审题),可能是女同学都比较害羞吧,于是老师叫了其中的两个男生,他们分别用电流表、导线、灯泡、电源和橡皮泥、铅笔,证明了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流相等,以及当压力相等时,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可是当两个男生都回答完毕后,还是没有女同学举手,这时物理老师说:“我就不信女同学比男同学差,这回我不叫男同学了!”

这一句吓坏了很多女同学,但是喜欢物理的我一下子举起手来,老师高兴的叫了我,我站起来镇定地说:“我选用的是铅笔、玻璃杯和水,首先把水倒进玻璃杯,然后用铅笔敲打玻璃杯的外延部分。现象是发现水产生了微微的波纹,说明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颤动。”语音刚落,老师带领同学们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老师说掌声不够热烈,于是我的发言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了,可是我还不明白老师为什么鼓掌,老师说:“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练的操作来证明概念,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不仅不易出错,还会给人清爽的感觉!”

可是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我的每次发言未必都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但是不管成功失败与否,发言都是一件让我很喜欢的事情,因为不管对错,你总是能听见老师的点评。就算你的答案错了,起码你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拥有举起手的勇气,心中要始终想着——我要发言!

3、老师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对课堂提问进行适当地分配和指导。首先,老师必须了解班级里哪些学生属于优等生,哪些属于中等生,要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其次,对中等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先回答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不断地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使他们逐渐地赶上去。

老的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只有几个优等生明白,多数中等生回答不上来,最后只好还是由几个优等生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多数中等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优等生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所有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辄不止的不良习惯。

因此,老师要正确掌握课堂提问的“度”,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多数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样才适合于中等学生。也就是说,课堂提问既不能让中等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中等生唾手可得,而应让他们“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老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对于考试,好坏都无所谓

教育要面向大众,面向全体学生。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的教育中,做起来却很难很难。

在学校里,教师们往往忽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有的中等生由于思想认识上模糊,没有确立比较明确的志向,学习上缺乏强大的动力,而潜力又没有发挥出来。他们安于现状,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缺乏刻苦攻读的意志和毅力,认为争上游太苦太累,而且也不一定有前途等。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得过且过的态度,甚至对学生们视为生命的考试,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案例1——

一次小学5年级的期中考试之后,张雪的成绩退步非常大,语文只得了55分。一天放学后班主任老师想和她谈一谈,可是,还没等老师说话,快言快语的张雪先开口了:“老师,以前我喜欢您,现在有点不喜欢了,因为在您的眼里只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您越来越不注意像我一样的中等学生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认真学习,不给您添麻烦,然而,还是被您遗忘的中等生。我们的成绩不好也不坏,不会让班级的状况大起大落,您不指望着我们出人头地,当然,也不用担心我们搅乱班级,我们就这样被您遗忘了,有时好几天您都不跟我们中等生讲一句话,这是不是不公平?您知道吗?我们也一直再努力,希望得到您的肯定、您的帮助。我嫉妒那些被您关注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是我怎么努力,您就是不注意我,我学习还有什么意思呢?”

听完张雪的话,老师很震惊,连忙对她说“对不起,是老师不好,以后一定注意”。在张雪走后,班主任老师陷入了沉思:是呀!在工作中老师们很关注优秀的学生,是想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因为他们能给班级荣誉,使老师心理得到满足;而关注后进生,是因为他们很顽皮,严格要求后进生,是因为害怕由于他们的不努力,会给班集体带来负作用。然而,对待中等生,老师总觉得可以很放心,却忽略了他们渴望关爱的需求,他们总是这样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今天是学生给老师上了最好的一课呀。

案例2——

一位初中生的网上日记写道:我是如此不起眼。同学们议论起我时总找不到合适的字眼,连老师都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能做什么呢?初三上半年的冬天,教室里的空气似乎也看不到未来。我坐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这位置在老师的视野之外,最适合我这个中等生了。而我的同桌和前位却是班里叫得响的好学生。那时每次考试结束后,老师都会做总结,抽空让一些同学去他办公室里谈话,进步的做些鼓励,退步的鞭策一下。那些同学的成绩基本都在班级十名之内,我虽然远在这个范围之外,却也渴望哪一天能被叫去,即使是说几句批评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