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杨广趁着自己赴外任职告别母后的机会,到独孤氏面前大肆挑拨诬告自己的哥哥。他先是其情哀哀地说自己舍不得离开母后,然后,趁着独孤氏动情之际,突然伏地痛哭,说自己的哥哥杨勇老找他的麻烦,恐怕会杀掉他。独孤氏本来就开始讨厌杨勇,听自己的爱子这么一说,也开始发作起来:
太子把我给他娶的媳妇给毒死了,还来欺负你,等我们死了,你得向他和他媳妇磕头,这真是耻辱至极。杨广听见母亲说出这话,暗喜挑拨成功,于是告辞而去。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杨广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诋毁、污蔑和中伤自己的老哥,以图取而代之。
第二,刻意掩饰自己,想方设法抬高人气。人气,就是名望。自古以来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杨广显然也很懂这个道理。
他拼命拉拢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让他们为自己刺探消息,通过他们掌握皇帝、母后的爱好和动向,同时,也让他们帮着自己在父母面前说好话,唱赞歌。每次宫里派人到他那里去,他都会伪装得滴水不漏,把自己的宫殿布置得很简朴,把乐器藏起来以示无意声色犬马,以讨老皇帝的欢心。他知道母亲天性嫉妒,对于小老婆生孩子之类的事情特别厌烦,所以对症下药,把美女都藏起来,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伺候自己,让母后明白自己不爱美色,只一心一意和妻子过日子。当然,种种招数非止一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骗取老皇帝和独孤氏的信任。
杨广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他就获得了“仁孝”的美名(这是在经营名望优势)。在老皇帝和独孤氏看来,杨广很上进很听话,再加上周围的人不断说杨广的好话(名望的作用),于是开始转而喜欢杨广。
第三,利用金钱收买臣子,拉起一帮为自己夺嫡服务的队伍。当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宇文述,时任安州总管。杨广看上了宇文述,就上奏皇帝,让宇文述担任更加重要的位置。宇文述当然知道杨广是想让自己为他当皇帝服务。
投桃报李,宇文述给杨广建议,要想当上皇帝,必须想方设法收买皇帝身边的亲信——杨素。但是,杨素这个人软硬不吃,很难被收买,可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非常信任他的弟弟大理少卿杨约。宇文述提出,只要收买了杨约,那么拿下杨素就不在话下。杨广一听大喜,于是给了宇文述大批珍宝(金钱优势),让他进京去收买杨约。
宇文述很明白自己进京是干什么来的。首先,他要在不动声色之中收买杨约,然后,让杨约把自己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杨广的意思)转达给他哥哥杨素,力争使杨素站在杨广一边,达成一个“二杨”同盟;之后,“二杨”手拉手共同战斗,为实现夺位而斗争。果真实现了这个目的,那么他自己的政治任务就算完成了。
宇文述进京找到杨约,并不急于揭开底牌,而是三天两头往杨约家里跑,没事儿唠唠嗑儿,唱个曲儿,打个麻将之类。当然我们不是考据家,不知道宇文述在杨约家打的到底是麻将还是什么,反正他没事儿就跟杨约赌两手,消遣消遣。
如果宇文述拿着大把票子直接去找杨约,郑重其事地把想法说出来,说不定早就被杨约给撅回去了。但是宇文述偏偏不提正事,先是结交关系,融洽感情,密切联系,然后,利用“娱乐”的方式拉杨约下水,一点点接近自己的目的。
刚开始,杨约并没有太在意宇文述和他赌博这事儿。无非是博一乐儿,输点钱算得什么?所以,一边喝酒,一边赌博,两人也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时间一长,杨约发现问题了:原来宇文述明显在出千,该赢的也不赢,而是一味地输给自己钱。回过头一看,自己赢了老大一堆。
杨约毕竟也是老江湖了,一下就感觉出来事情不对劲,于是就问宇文述:
老大,这是咋回事儿啊?
宇文述早就筹划已久,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不是我送给您的,是杨广送给您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大臣和王子私自结交,这是要犯忌讳的。为何?你大臣是老皇帝任命的,应该一切为老皇帝服务。太子或者王子是老皇帝的儿子,应该等到老皇帝归西了才轮得到登台担纲主演。老皇帝还没死,手下的大臣就跟王子(特别是太子)好上了,这明显就是违规行为,意味着要图谋不轨。所以,在这件事儿上,无论是贤帝还是昏君,都是非常忌讳的。杨约居官已久,当然知晓帝王心术,所以他听了宇文述的话,“大惊”,问:晋王意欲如何?
宇文述就把杨广的意思告诉了杨约,并逞三寸不烂之舌,开始游说杨约,并最终说动了杨约。杨约立马跑到杨素那里去搞“接力赛”。因为杨素和杨约是亲兄弟,游说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几句之下,杨素就被说动。从此之后,杨素杨约哥儿俩为拥戴杨广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辗转周折,比较复杂,故不打算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隋书》自己看一下。
在这场竞争中,杨广早期处于下风,而杨勇占据太子之位,拥有有利优势。
但是,杨广也有自己的优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他利用杨勇奢侈浮华的弱点,反其道而行之,假装朴实恭谨,结果蒙蔽了大众,获得了好名声;利用杨勇宠爱小妾的弱点,反其道而行之,假装忠贞守一,结果蒙蔽了老娘,获得了“上级”独孤氏和老皇帝的信任(这一点太重要了,因为此举奠定了其根本的政治优势);利用自己皇子的特殊身份,暗中用金钱爵位收买一帮臣子,让这帮臣子帮着自己竞夺天下。最后事实证明,杨广虽然早期处于劣势,但是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运作之后,居然逐渐占据了主动。最后,老皇帝下定决心,让杨广取杨勇而代之。杨广经过反复筹划、多方算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获得了职场斗争的重大胜利。
杨广通过盘点优势并努力运用优势,扭转不利局面最终搞掉杨勇的故事,在历史上记载得很详细。我们说,杨广这一系列职场手腕虽然很高明,但他当上了大隋皇帝之后,确实是干了不少坏事。聪明的皇帝未必就是好皇帝,如果把聪明用到治国之道上来,为百姓谋福利,这样江山还可以长久些;但是杨广偏偏把他的聪明用到自己享乐与民争利上来。结果二世而亡,自己短短几十年就去见了阎王。
一个擅长发现和运用自己优势的聪明帝王落到这个下场,不亦悲夫?由此也可以反证,谋略不过是办事和处事的小术,而真正的大道则在谋略之外。
那么,大道何在?古人云: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又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道与民是一体的,精英与百姓是一致的。搞懂了这些,才能让谋略深深植根于厚实的土壤之上。否则,你的谋略一旦演化成阻挡或坑害别人的诡计,那么,谋略越高明,下场越凄惨。
9.“名”的优势
钓鱼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把鱼饵挂在钩子上,放下线,屏气凝神,盯住荡漾碧波,心如止水,天地合一。很快,鱼儿就上钩了。
这种钓鱼的人,是钓界中的高手,但可惜,不是圣手。
真正的圣手,钓的不是鱼,钓的是寂寞;上钩的不是鱼,上钩的是天下。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或称吕公望。上钩的人是谁?
他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后来被尊称为周文王的姬昌。
正所谓“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也。据说,姜子牙常年坐在水边,呆呆发愣,钩上无饵,水下无钩,钩在水面三尺之上,且是直钩。直钩能钓起鱼来?扯淡。但是,当人问姜子牙的时候,他却说:“我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钓王侯。”这就是“负命者上钩”之意。
不久之后,这个老疯子的古怪举止就传开了,很快,文王姬昌听到了老疯子的故事,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个异人,于是带着手下前去寻访。果然,在渭水河边遇上了“大巧若拙”的姜子牙。于是,君臣风云际遇,一起上演龙虎之争,最终把商朝的天下给夺了过来,开创了大周八百年的江山。
从上文可以看出,姜子牙在遇到姬昌之前是个破落的草根,而他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最终当上了大周朝的开国丞相。
按理说,像姜子牙这样的出身,怎么能获得文王姬昌的垂青呢?我觉得方法无他,唯靠名望。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有名望的好处。有了名,就有了钱,就有了利,也就有了社会地位。西方社会学家把名望地位称作“文化资本”,在一定意义上说“名”是一个意识领域里的资本。所谓资本,就是本钱——有了名,当然也就有了本钱。
在商海竞争中,“名”是很重要的一项资本。所谓“品牌”效应,说的就是“名”的作用。在文化领域,名也一样重要。有了名,名头大,当然竞争力就强;名头小,在同别人竞争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在政治领域,名望也同样重要。《三十六计》中有一招叫作“借尸还魂”,是说要借别人之尸来还自己之魂。
种种现象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社会竞争领域,“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或者说是本钱。拥有了“名”,也就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按照西方社会学惯例,我把这个优势称为“文化优势”。在这里,文化优势不是指你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或者学识学历,而是指“名望”“地位”“社会认可度”,等等。
文化优势是社会优势中的一项重要优势。许多时候,只有金钱优势还不行,还得拥有社会文化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钱的人非要自己出书,或者非要加入某某协会的原因了。
在职场和别人竞争,必须懂得厘清自己的优势,盘算好自己的本钱。其中,“名”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本钱。拥有了这个本钱,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你、认可你、关注你,从而也就给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有利条件。这就是说,在职场竞争中,要懂得“名”的重要性,要盘算自己在“名望”方面的优劣情况。同时,要尽量经营自己的声誉,努力出“美名”,靠“美名”以成事。
说到靠“名”来立业,其实古往今来有许多据此而成功的案例。其中有一个人,一辈子都罩着神圣的光环,从刚开始出道,到初入职场拼杀,到最终功成名就,一直都有着非常好的名声,而他也没钱没权,完全靠着自己的“令名”而一路名扬海内,最终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实事求是地讲,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是个才28岁的小伙子。据史书记载,刘备请诸葛亮是“三顾茅庐”,但也有的史书上并非是这样写的。但不论事实怎样,诸葛亮如此年轻就受到刘备重视,这充分地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刘备才会重用他;第二,刘备认识到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因此才愿意把诸葛亮揽在身边。
历史上,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才子,他们也有文韬武略的本领,却不为帝王将相们所知,只好蹇塞一世,一事无成。而诸葛亮这么年轻就受到重用,这只能说,是因为刘备充分地认识到诸葛亮的价值。
假如我们把刘备比喻成一个买主,把诸葛亮比喻成一件商品的话,那么,在这场交易中,刘备缺少打天下的工具,所以要买一件工具来帮着打天下,而诸葛亮的智谋正是刘备所缺少的,因此,两人一见面,一拍即合,买卖成交。
事实上,刘备是如何知道诸葛亮的呢?我猜想,肯定是诸葛亮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而这个名气又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所以引起了刘备的重视。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中甚至还演绎出了“三顾茅庐”的情节,千百年后为人所津津乐道。我个人觉得,虽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特别是“三顾茅庐”之说很有些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古代智谋小说的经典,它反映的谋略规律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可能不真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本书所提到的“本真规律”的研究和学习。
下面我们以《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运用“名望”的资本来钓到刘备的。
《三国演义》中提到,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之后,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身边的大臣蔡瑁设局陷害刘备,结果刘备逃出,流落荒野。在这里,刘备遇到了一个奇士,这个人就是司马徽,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
司马徽这样一个当世高人,毫不留情地对刘备说:“你之所以被人打得到处逃窜,不得不寄人篱下,就是因为你身边没人。”
刘备当然不会服气,他争辩说:“备虽不才,但是我手下也人才济济,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流。这些人都竭力辅佐我,怎么能说我手下无人呢?”
听到刘备这样说,司马徽说:“关、张、赵云,这些人都是万人敌,但是没有善于运用他们的人啊。而孙乾、糜竺这些人,只不过是白面书生罢了,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刘备于是问司马徽:“你说这些人不行,那到底谁可以用呢?”司马徽告诉刘备:“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刘备从司马徽言谈中窥见其见识不凡,急忙追问:“奇才在哪里?是什么人?”
接着,那句彪炳史册、震撼天下的司马徽式的广告语出现了——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听了,忙问:“伏龙、凤雏到底是谁啊?”
司马徽抚掌大笑说,打死我也不告诉你——狠狠地吊了一下刘备的胃口。
就这样,刘备从司马徽这个当世高人口里知道了两个人名——伏龙、凤雏,而且还知道了这两个人都是奇才,两人得其一即可帮着他打天下。
于是,第一个回合顺利结束。诸葛亮的大名虽然尚未真正灌输到刘备耳朵里,但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观念已经深深印在刘备脑海里了。人还未出场,已经如雷贯耳了,诸葛亮不是人才,还有谁是人才?
紧接着,第二波次的扬名行动开始了。这次换了主角,担纲主演的名叫徐庶。
徐庶化名单福,投奔落魄的刘备,先在闹市中放喉狂歌以打动刘备:“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徐庶这小子在闹市里大唱KTV,果然把刘备给吸引过来了,一番晤谈之后,被待为上宾,拜为军师。
徐庶加入刘备集团之后,为刘备出谋划策,打败了前来挑衅的曹仁,但是被曹操集团用计骗去许昌。临行前,刘备徐庶君臣抱头痛哭(由此可见刘备笼络天下英雄的手段),徐庶对刘备说:“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你为何不去求之?”
刘备说:“麻烦你给我请来见上一见。”
徐庶说:“这个人很有才,不能委屈了他,老大你应该亲自前去求教。如果你得到了这个人的帮助,就如同周文王得到姜子牙,汉高祖得到了张子房,江山只在翻手之间了。”
刘备问:“这个人比你的才德如何?”
徐庶回答说:“我与此人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我们知道,徐庶自投奔刘备以来,为刘备谋划大事,大败曹仁,立下了大功,其能力水平是相当之高的。但是徐庶对此人很是推崇,由此可见,此人之才确实非同小可。
接着,徐庶说:“此人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要我看来,管仲、乐毅也比不上这个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全天下就这一个人最厉害了。”我们知道,管仲和乐毅是很厉害的两位古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五霸之业,乐毅辅佐弱燕横扫齐国七十城——这两个人都是很了不得的人物。但是徐庶竟然说此人比管仲、乐毅还了得,由此可见,此人能力之强大也。
刘备听了之后大喜,问:“请你告诉我他姓甚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