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百丈清规证义记
26014600000044

第44章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諸大德諦聽。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戒。則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脩精進。慎勿懈怠嬾墮。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生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脩行。應當學。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珍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常勤護持。

(其座上。如法朗誦梵網經下卷。從始至終已。回向下座已。維那同眾舉讚畢。結末云)。

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三稱。復舉回向偈云) 誦戒功德殊勝行云云(偈畢。原迎請者。起位出眾。向上三拜。分班兩立。誦者下座。禮佛三拜。送歸本寮。餘諸聽眾。序班禮佛三拜。各各安詳次第。從東西兩門頰出。其初敷設者仍須收拾座器。不得有失僧物。在後而去)。

菩薩律顯是明非第九

(其大乘七非。更須酌量。苟無所犯。方成應法)第一人非。(謂不揀未受菩薩比丘眾而驅。已稟菩薩戒沙彌等。當集不集應與欲不與。戒次不分尊[(白-日+田)/廾]。坐位猶如兵奴。容俗參入。許小在中等。名曰緣壞。布薩難成若反斯者。是為如律。誦戒有功)第二法非。(謂不問集和。詢請教誡同菩薩式义摩那。菩薩沙彌沙彌尼。菩薩優婆塞。優婆夷輩。單白羯磨和僧。或誦聽不解。文句顛倒。或三人登座。和唱美音。一期無緣。略誦任意。或普同跪讀經文。廢絕座誦制範。及作對首心念。三單更互。倒同小等。各曰緣壞。誦戒難濟。若反斯者是為應法。布薩乃成)第三事非。(謂地未作法。界無所依。或防學難緣。雖結小界。立標唱相。結而不解等。名曰緣壞。布薩不淨。若反斯者。是為護制。誦戒善能)第四人法非。(謂事界善護。人法皆違。準上知成。如壞稱量)第五人法非。(謂人無其過。事法俱乖。例前明曉。作辦獲益)第六人事非。(謂法如聖教。人事輕侮。取先得失。自了成壞)第七人法事非。(謂一無合律。三皆有過。反前如制。布薩可成。斯例比丘毗尼。定揀成壞。其諸對首。心念。大乘無此。故不繁引。過招臆說。律檢之過也)。

附居家二眾布薩第十

(其大乘在家二眾。所受戒相有殊。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此則真俗菩薩。七眾同受。一是優婆塞戒經。六重二十八輕。惟攝居家。不收出家。而世尊應機制止。施法由人。若受十重並輕者。半月布薩。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倘如近處無有僧界。本宅佛堂。許自誦之。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唯於己舍像前跪誦。縱是近有僧界。不得聽誦。以戒相不同故。是以先列十重輕戒。後序六重輕戒。俾知明條便於布薩也。兩經戒相並載三壇傳戒正範內)布薩竟。

五篇六聚

(比丘僧二百五十戒。加偷蘭遮十七尼三百四十八戒加偷蘭遮二十五)。

第一篇。四波羅夷法

比丘尼有八波羅夷法。是根本性重。又名第一聚也(配死属土)持此則生他化天上。犯此則墮燄熱地獄。

第二篇。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尼有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又名第二聚也(配流属水)持此則生化樂天上。犯此則墮大嘷呌地獄。

第三聚偷蘭遮法

僧有十七法(非四分律之尼薩耆波逸提三十法)尼有二十五法(非四分律三十)斯唯以從生之名論聚也。持此則生兜率天上犯此則墮嘷呌地獄。

第三篇。波逸提法

僧有一百二十法。(四分律。分二前三十。名尼薩耆波逸提)尼有二百零八法。(四分律。亦分二前三十與比丘同)又名第四聚也。(配徒属金)持此則生夜摩天上犯此則墮眾合地獄。

第四篇。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尼有八法。又名第五聚也。(配杖属火)持此則生忉利天上犯此則墮黑繩地獄。

第五篇。一百式叉迦羅法

即眾學法。(亦名應當學)比丘尼所制同此。又名第六聚也。(配笞屬木)持此則生四王天上。犯此則墮等活地獄。

證義曰。華山見祖。釋五篇六聚義云。諸部毗尼。並無正譯。但用義翻。按僧祗律。唯明五篇。準四分律開為六聚。又云七眾持律者。須知篤聚。方能開遮得所守護有方。淨三業業。斯為首務。所言篇者。篇乃遍也。謂出情舖事。明而遍也。所言聚者。聚會也謂收諸等流。合而會也 第一波羅夷。此云棄。謂僧於此四棄中。隨犯一戒。即棄出佛海邊外。永無道果分也尼有八棄。僧祇律義當極惡。以三意釋之。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果。亦不得於說戒羯磨二種僧中住故。三者墮落。捨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故。根本有部又名波羅市迦義翻他勝。謂暫犯之時。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又被他煩惱所摧勝故。出家受具戒為除煩惱。今破禁戒。反被他降伏。銷滅善品故。又復能生惡趣之罪。故名他勝也五百問經云。犯波羅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燄熱地獄。中。以人間一千六百年。彼天一晝夜。準此數筭。則墮地獄中。年歲可知矣所謂思地獄苦。應發菩提心。持戒者。豈不慎歟。此第一聚也 第二僧伽婆尸沙。此云初殘。若犯此罪。初於僧前。與覆藏羯磨未後與出罪羯磨也。毗尼母論云。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為殘。理須早救也。經云。犯僧殘罪。如不憍天壽八千歲。墮大嘷呌地獄中。以人間八百年。彼天一晝夜。準此數算。則墮獄年歲可知。名第二聚也。 第三聚。偷蘭遮此云大障言障善道後墮惡道也。明了論云。偷蘭遮。此翻粗過。謂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明過粗有二種。一是重罪方便。由其成初二兩篇罪故。二能斷善根體是鄙惡不善也。又有獨頭偷蘭遮。分輕重九品。如隨機羯磨懺悔篇說四。分律之尼薩耆波逸提。此云捨墮謂此三十法。多從貪愛而墮。若捨此貪愛。即不墮。故名捨墮。經云犯偷蘭遮罪。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嘷呌地獄中。以人間四百年。彼天一晝夜準此數算。墮獄年歲可知矣 第三篇。波逸提此云墮。十誦律云。墮在燒煑覆障地獄。八熱通為燒煑八寒黑暗等。通為覆障。前之三十捨墮。合此九十單墮。成一百二十。經云。犯波逸提罪。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眾合地獄中。以人間二百年。彼天一晝夜。准此數算。獄中年歲可知矣此第四聚也。 第四篇。波羅提提舍尼。此云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應發露。言發露者。向一一比丘說悔也。經云。犯波羅提提舍尼。罪如忉利天壽一千歲。墮黑繩地獄中。以人間一百年。彼天一晝夜準此算數墮獄年歲可知矣。此第五聚也 第五篇。眾學法。亦名突吉羅。此云惡作。或翻守戒。謂此一百戒。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名應當學也。經云。犯突吉羅罪如四天王天壽五百歲。墮等活地獄中。以人間五十年。彼天一晝夜。準此數算墮獄年歲可知矣。此第六聚也。或為七聚者。即將此第六聚。分為二聚在身名惡作。當第六聚。在口名惡說。即當第七聚也。又其中二不定法。攝於前三篇。及上四聚中。最後七滅諍。攝於九十波逸提中。又此中第三聚偷蘭遮法。出於四。分律二百五十戒之外又此五篇戒相。判分三破者。若犯初二兩篇名破戒。若犯後三篇。名破威儀。若犯九十中。第六十八邪見生謗戒。名破見也。廣如毗尼作持。及毗尼止持。布薩綱目正範等詳釋又蕅益大師。有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行世。又另有四分戒本津要如釋。摭要等書行世。又有梵網直解。合註。發隱等書。雖未入藏。俱宜尋閱也。

護戒

梵語布薩。此翻我對說。謂相向說罪。乃約半月懺摩而翻也又翻淨住善宿。謂捨濁惡而證淨善。得身心清淨。如戒而住也亦翻說戒。謂半月集眾說戒。能長善法。持自心故。故知布薩。實為護戒之要則。梵網經云。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茲所謂護戒也。護戒有體。相之別。半月布薩乃至道具。護其。相也。受戒只一期。持戒在終身。新戒於諸戒條。如沙彌之十戒。二十四威儀。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梵網之十重四十八輕等。在戒堂已經熟讀開遮持犯。亦聞講演。稍發心者。豈不遵守。所慮出堂之後。漸近匪人。漸聞邪說違背布薩。而不持戒梏喪真心。遂成魔事。始非時食。繼而飲酒。甚而食肉。又甚而婬賭。無所不為。悲哉。袈裟之下。竟失人身矣回思出家受戒。所為何事。是故佛言。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也。摩頭者。自思我是佛子。當依佛語。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尸羅清淨。善法自生。故經云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是為依。相而護戒也。次言依體而義戒者。始是五戒。終至三聚。一切戒相。等同一體。故律制凡說戒前。皆云。今為汝秉宣三歸羯磨。令汝感發戒體。乃至結末云。上來三歸。正是納體於心故知三歸為一切戒體。所謂體者。三歸正範云。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是自性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是自性法寶。此覺慧與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寶。如是三歸。名為戒體。又請比丘戒正範云。即是來朝。於十師座前。正秉羯磨時。爾等發上品心之思業力用。運想法界。遍緣一切塵境。而境從心現。然所現之境。非有表色即法界一切塵境之體。亦得戒之因。若未緣想領受已前。此塵境體。於汝無繫。但一發心緣想領受已後此法界塵境體。恒依汝等自心。念念不忘。時時守護是以戒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和合。名為戒體。此體即梵網所謂。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本無可護。由皆覺合塵迷失本真著於邪見所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因此五見生六十二見。因是諸見。生死不絕是故持戒。防之不近。是為依體而護戒也。其中十纏十使。乃至八萬四千塵勞妄想。皆當守護。令其寂滅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華嚴經云。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然現前。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如是覺察。是為護戒。其或未能臻極。且依四念處觀。亦庶幾可矣。

證義曰。戒有七眾。今舉比丘一眾。而例諸眾也。此中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四語已括盡一切戒條。今更略舉數條。以明護戒一事。於巨細重輕之間。均當加意精持。而不可忽。如楞嚴經。佛告阿難。汝脩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云云。又言。汝脩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云云。又言。汝脩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羣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云云。又言。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說是人。永殞善根云云。此護戒之最巨最重者也。禪宗秘要云。昔五雲伏虎逢禪師。一日晏坐。倐有一神人。跪膝於前。師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患有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惟一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鉢水。亦施主物。師乃傾棄。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洗鉢水盡飲之。又大智度論。有一比丘。在林中蓮花池邊經行。聞蓮花香鼻受心著池神現形言。汝何捨禪偷香。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今皆覺起時更有人。取花掘根而去。神無所言。比丘云此人破池取花。汝都無言。我但聞香。便見呵責。池神云。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不共語也。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疊*毛]鮮淨。而被黑物點污。人見皆惜。彼惡人者。譬如黑衣點墨。誰見惜耶。此護戒之極微極細者也。噫。必如是。始可謂之持戒。始無負求戒之初心矣。至如依體而護。當廣學般若。及華嚴梵行品。大涅槃梵行品。乃至台宗教典。俱宜習行。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其或未臻先觀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四念處觀。乃脩行之根本。護戒之器仗。故為結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