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百丈清规证义记
26014600000012

第12章

恭聞準提佛母。為二十五部之總領。所說神呪是諸佛菩薩之種智。不揀染淨。持念無妨。不拘具缺。虔誠必應。三根均益。萬類咸宜。今於本月初六恭逢佛母。降誕之辰。雲集僧眾。敬獻微供。伏願。十度普攝。定慧現前。五蘊皆空苦厄盡度。總持妙湛。神呪加持。與諸眾生。同歸秘藏。(維那白畢。舉準提贊云)大哉佛母。洪號準提。演說三密陀羅尼。妙應在誠祈。功德希奇。諦信永無疑南無七俱胝佛母大準提菩薩(三稱。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準提一呪。為二十五部之總領者。密部分五故。一。佛部。中方毗盧遮那佛為主。呪多佛說。二。金。剛部。東方阿閦佛為主。呪多金剛菩薩說。三。寶部。南方寶生佛為主。呪多諸天說。四。蓮花部。西方阿彌陀佛為主。呪多諸菩薩說。五。羯磨部。北方成就佛為主。呪多化人鬼神說。此五部中。部部各具五。成二十五也。唵囕。名淨法界。若想若誦。能令三業清淨。一切罪障。悉皆消除。隨所住處。悉得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得外緣具者。先沐浴。次著淨衣。更誦想此。入囕字鮮白色。放光如月。照自身心。則內外俱淨更妙。嚙[口*臨]。名護身。誦之能除一切病苦。灾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

唵麼尼鉢訥銘吽。

即唵嘛呢叭[口*彌]吽。名六字呪。是觀音微妙本心。當與準提。次第誦持。利益更大。又準提佛母。見眾生居此濁世。難成齋戒。故說此呪。不拘葷酒。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一切病苦。皆得消滅。凡有所求。一切隨心。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報滿便得往生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未加唵部林者。如其持誦。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同上真言。一處持誦。決定成就。一百八遍誦竟。即回向。惟上供時。加變食。甘露。普供各三遍 回向偈云。

我今持誦大準提。即發菩提廣大願。願我定慧速圓明。願我功德皆成就願我勝福遍莊嚴。願共眾生成佛道。(此約出世回向也。若求世法。當改云)奉佛持準提呪。弟子某甲。為求某事。令我早得成就云云(凡奉持準提呪者。每日六時。極少早晚二時。如一生長持。隨意散誦。不必記數。但用準提鏡一面。除早晚二時。對鏡持誦外。即以囊盛鏡。佩帶在身。任意持誦。久久必獲感應。除藏中諸準提經外。有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準提淨業集要等書流通)。

文殊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大士聖誕。集眾等儀。與藥師聖誕同。先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三稱。次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觀文殊章。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觀諸比丘。告海覺言。海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暎徹。令無量眾生。發歡喜心。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除滅眾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迴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善根所流。一切樹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為供養。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一遍念完。即誦曼殊室利菩薩。八字陀羅尼呪。一百八遍)

唵。痾末囉[合*牛]却浙囉。(呪畢。誦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呪。如常。維那白云)。

恭聞大士。本為七佛之師。故稱大智。迹居五頂之勝。號曰清涼。寂光真境。到處為家淨妙色身。因緣而現。緬維曼殊大願之所持。如幻三昧之所運。無方無體非色非空。是以焚香稽首。咸資般若之光。歌唄贊揚。悉植菩提之種。茲維清和初四日。值大聖降誕之辰。雲集僧眾。圍繞供養。伏願。昏昏業識。望影全消。汩汩煩心。觀光豁爾。

(維那白畢。舉文殊贊云)。

跡居五頂。身跨青獅。慈雲普覆法雨施。妙演毗耶離。七佛之師。普化到今時。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梵語文殊師利。或云曼殊室利。梵音楚夏也。此翻妙德。亦云妙吉祥。以萬德圓明。皆徹性源。故稱妙德。持名誦呪。見聞獲益。故稱妙吉祥也。首誦觀文殊章。出華嚴經第六十一卷。次誦呪。出文殊師利根本呪經。佛告金剛手菩薩。此八字大威德陀羅尼者。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說。為擁護一切十善國王。令得如意。壽命長遠。福德無比。兵甲休息。國土安寧。能大利益一切眾生。斷三惡道遂諸願求。若人暫聞憶念此呪。即滅四重五逆等罪。何況常念。是人福德。十地補處。所不能奪況餘天等。若持呪人。事緣匆迫。但能禁制身口意業。十惡永絕。即持此呪。亦得成就。除不正心。不發菩提心云云。五頂。即五臺。名清涼山者。大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又寶藏陀羅尼經云。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天龍八部。圍繞供養等。此山在代州五臺縣。具如志說。又文殊為七佛師者。心地觀經等俱如是說。又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是也。華嚴經彌勒菩薩告善財言。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云云。以上皆約本說。若約迹說者。文殊般泥洹經云。佛告跋陀羅。此文殊師利。以大慈悲。生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花。從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寶葢。隨覆其上。現十種瑞。相。乃至云此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力故。於十方界或現初生。或現滅度。饒益眾生。故有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禮。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飢寒者。巡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密。統領萬菩薩。居住五頂山。放億種光明。見者罪消滅。又云。佛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菩薩。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令成熟已。師與諸仙。飛騰虗空。至本生地。尼拘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現諸瑞相。同五百仙人。各現神變。皆入涅槃其餘種種神用。說種種法要。種種利行。種種感應。廣載經律論中。不能具述。

普賢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大士聖誕。集眾等儀。與藥師聖誕同。先稱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次誦)。

觀普賢菩薩行經章。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花。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墖。及釋迦牟尼。并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一遍。接誦)奈麻大行普賢菩薩(一百八遍。次誦變食。甘露。普供呪。與藥師同。維那作白云)。

恭維大士。乃華藏之輔聖。作法界之津梁。剎塵國土。皆大行之所經。百千法門。悉大願之所持。與華嚴而作長子。理事圓融。為極樂而作導師。智力廣大。今則仲春二十一日。值大士降誕良辰。雲集僧眾。陳設供養。伏願。普門遍入大乘力。普利一切眾生界。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維那白畢。舉普賢贊云)。

普賢行願。福聚無邊。如是智慧號普賢。一切悉皆圓。萬德莊嚴。利益遍人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約華藏而論。中毗盧。左普賢。右文殊。葢華嚴會上。以普賢喻長子。文殊喻幼男也。約智行而言。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行以智為先導。故文殊居左。普賢居右。今之奉供聖像。並依智行為定位。則先文殊。而後普賢也。是故域中四大名山。第一五臺。文殊居之。第二峩眉。普賢居之。第三普陀。觀音居之。第四九華。地藏居之。按悲華經。往昔劫中。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觀音為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勢至為第二太子。名曰尼摩。文殊為第三太子。名曰王眾。乃至第八太子。名曰泯圖。即今普賢菩薩是也。是則本迹相同。因果相類。所有德相。神用。說法。利行禮誦感應。皆遍三藏。非此筆墨所能具錄。即唐時天台。寒山拾得二僧。屢著靈異。各有詩集傳世。咸以為文殊普賢化身。古今相傳。亦奇跡也。

觀音聖誕

二月十九日。觀音聖誕。(掛牌上供等儀。與藥師同)先稱。

奈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次誦)。